针刺补泻的临床应用

2011-02-11 02:53:20段晓荣何梅光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年20期
关键词:寸口经气补法

段晓荣 何梅光

1.云南省昆明市中医医院,云南 昆明 650011;2.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011

病有虚实而治有补泻,补泻是中医治病的基本法则,表现在针灸疗法应用上尤为突出。针刺操作是针灸临床理、法、方、穴、术中最后一道程序,法术不明补泻不精就要犯虚虚实实之戒,不但病不易治而且会造成严重后果,正如《灵枢·禁服》所说: “当泻则泻,当补则补,如桴乎应鼓。”《金针赋》说:“观乎针道,捷法最奇,须要明乎补泻,方可起于顷危。”《灵枢·根结》道:“补泻反则病益笃。”又“不知逆顺,真邪相搏,满而补之,则阴阳四溢,肠胃充郭,肝脾内膜,阴阳相错;虚而泻之,则经脉空虚、血气枯竭。肠胃滠辟,皮肤薄著,毛腠夭礁,予之死期。”凡此说明补泻在针灸临床中的重要地位及补泻不当的后果。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可以说是一项辨证,又把辨证融合在针剌的补泻上,进行针剌前要正确辨证,才能在针剌中补虚泻实。这说法,最早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针剌操作的补泻与虚实辨证的关系,曰:“凡用针者,虚则补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虚证”要用补法,使正气得到充实,“满”则泄之,满是气血雍滞而气血郁积,可以整体的上下理解,也可从局部的上下理解,“泄”是诱导病气的过盛,也可作泻除致病的邪气,使正气由虚转实。达到治疗效果,“宛陈”是指瘀阻的疾病要用活血化瘀或醒脑开窍的疗法,其中对“满”与“邪胜”“宛陈”强调虚补实泻的层次与泻邪祛病的重要地位。导师临床善用虚实补泻着重在一个“调”字,是按临床的四诊辨内外病因的定位,再从十二经经气所发生虚实差异定当补当泻的量。也就是临床要经过辨病与辨证的结合中拟出对所治的经脉定位,定针剌的补泻。

1 上盛下虚与满则泄之、虚则补之

上盛下虚常见于中风病人,在体征上因下元的肝肾阴虚出现肝阳偏亢,一派因肝经具有体阴用阳的特证,而引发气之与血并走于上,在平时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黏度的病人就较容易发生脑血管病变。阴虚阳亢,络脉阻塞,上盛下虚而发生类中。曾治王某,男,63岁,突发头昏头痛,言语不清楚3个月,患者平时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发病前突感头昏,头痛,后即出现右侧肢体麻木沉重,同时并有语言表达困难。住院后经头颅CT扫描后示:“左侧基底节腔隙性脑梗塞”,已经1个月血管扩张剂治疗,右侧肢体麻木沉重虽略有减轻,但主要体证变化不大。要有人扶持仍显行动摇晃,站立不能自我平稳。检查:寸口脉与耳前脉明显显现上盛现象,导师认为肝脉盛于上,肾阴虚于下,三阳经气向上冲逆太过,三阴经气无力制住上越的阳气,呈现上盛必先缓冲上盛的三阳的经气,是治标,求本必在扶下元的经气。抑阳取百会、印堂、头维,扶本取肾俞、气海、关元、足三里。共治疗30次后,脉气随不断治疗而明显改善,诸症也都显得明显好转。

2 从面肌抽搐中,理解为什么要从三焦经中补虚泻实

导师对三焦与三焦经的理解有它独特的兴趣,对历史上关于三焦器官三焦经的性能争议,认为没有从具体经气上探索,三焦作为腑所以融合在手三阳经脉中,本身具有潜力再探索的含义,尤其对疑难病例应该经常想到它,在常见一般病例中也应该找机会摸索它。曾治宋某,女,35岁,右侧面肌抽搐2年余,患者2年前突发右下眼睑抽搐,以后就逐渐向周围扩散至颧部,经常呈口眼联动样抽搐,经头颅CT扫描未见异常发现。经多方治疗收效甚微。病人右侧下眼睑向颧部作不自主的抽搐,随注意力集中而抽动加深,长期发病深为痛苦。寸口脉细弱而尺部反向后弦长。导师认为此属少阳经与跷维为病,应调少阳经气并从奇经理解,属经气不足当用补法,取风池、完骨、听会、率谷、外关、阳池,诸穴中调治选阳池、外关为主穴,以补益少阳三焦经气来调节脉气,经治2个疗程后,诸证自然缓和,抽搐也逐渐从减少到静止。

3 眩晕扶阳取足太阳,不足可以再取督脉来调足太阳

督脉总督一身之阳,它督阳的强度是强过阳中之太阳,然不仅于此,从背为阳与二行足太阳经排列组合来说,督脉有横向督导足太阳经气的有余与不足。当太阳经气无力上气下达时,督脉起着扶阳督足太阳的作用,足太阳受制于督脉也受荣于督脉。曾治姜某,女,69岁,头昏2年,患者2年前突感头昏,只能搀扶才能缓步慢行,头颅CT未见异常,经住院治疗1月后,症状未见改善,二目斜视会加重眩晕程度,检查:两眼未见异常,若斜视左右会引起两眼发胀,似眼球要脱出的感觉,病人为此也深以为苦。左右寸口脉沉细,属足太阳经气不足,当用补法,导师认为督脉与足太阳虽然都入络脑,应该选穴于二经交会处的经穴,合督脉以加强头部阳经经气,选百会、通天、络却、风府、陶道、大杼、天柱、睛明,用补法。并不断分辨脉证,40次后病情才有明显好转。

4 用阴缓而阳急或阳缓而阴急原理治疗肩周炎及中风后痉挛性瘫痪

《难经·二十九难》说:“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缓是肌肉的弛缓状态,急是肌肉的紧张拘急状态,弛缓或拘急是由于阴阳跷脉脉气失调,而出现肢体阴阳侧的不平衡,而出现阴阳的偏盛偏衰,因而用补阴泻阳或补阳泻阴法能取得很好疗效。如肩周炎为针灸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一旦因肌黏连而成为重症肩周炎,同样也成为难治之症,需要辨经气虚实,而该补该泻。曾治彭某,男,48岁,左肩臂疼痛2月,患者2月前感左肩臂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经多方治疗进展不明显。疼痛集中在肩峰上,上臂上举困难,脉象细弱无力,导师指出此为本虚邪实,主在阳明经气阻滞经气无力向上升发,引成大筋挛急,前臂不能向上引伸,阴经缓阳经急,应用补阴泻阳法,泻阳取臂臑、肩髃、巨骨,补阴取天府、太渊,并取足阳明经通达上下经气的穴位足三里,用补法来扶本,只连续治疗5次后就收到明显效果。又如在中风偏瘫病人的恢复过程中,大约有80%左右在发病后3周开始出现肢体痉挛,如果失治误治,让痉挛状态持续下去,则会阻碍正常运动模式的重建,影响临床疗效的提高。导师认为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表现为肢体一侧弛缓,一侧拘急,当属阳缓阴急,拘急痉挛属实,弛缓属虚,治疗宜泻阴补阳。曾治宋某,女,65岁,左侧肢体活动不灵2年余,曾住院治疗,头颅CT示:“右颞叶、枕叶及右基底节区多发性大面积脑梗塞”,现上肢的手指及腕关节屈曲,肘关节屈曲并旋前,肩关节内收,膝关节痉挛性伸直,足内翻下垂,脚趾屈曲,属阴急阳缓,针刺治疗宜补阳泻阴,泻阴取尺泽、曲泽、内关、大陵、地机、三阴交,补阳取臂臑、手三里、外关、三间、足三里、解溪、申脉,治疗二十次后,痉挛状态明显好转。

5 针刺补泻在重症面瘫的应用

从辨证出发,在面瘫发展的不同阶段,辨清疾病的属性,采用虚补实泻的原则,使邪气由实变虚,正气由虚变实。操作上强调“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风热型的浅刺得气即出,不留针,以泻阳泻热,风寒型的留针待阳气来复以除寒,留针以激发经气。曾治张某某,女,72岁,右口眼歪斜3月余,在外院诊为“右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给予中西药及针灸治疗40余次,口眼歪斜之症有所减轻,出现右面部表情肌僵硬、萎缩,眼裂3mm,额纹浅,口角轻度左歪、下垂,耳后轻压痛。既往有左侧面瘫史,已治愈,脉弦紧,张老师认为外风余邪未尽,用养血祛风补阴泻阳法,取中脘、气海、地机、列缺,用补法,寸口脉变滑了,再针风府、完骨、翳风、听会、颔厌、外关,用泻法,针后寸口脉变软了。并嘱患者保持松弛愉快的心情,鼓励患者此病有痊愈的希望,要积极的配合治疗。十诊时,患者眼睑已能闭合,口角下垂,面部肌肉僵硬、萎缩,脉濡,寸部脉小,张老师运用“治痿独取阳明”的原则,取头维、下关、颊车、手三里、合谷、列缺,用补法,针刺时皮肤有凹痕,就算得气,针刺后寸口脉三部的大小比例正常。在此期治疗过程中,患者面部表情肌已会动,此时可酌情增加针刺面部的穴位,又继针10次后,面瘫基本痊愈。

猜你喜欢
寸口经气补法
人体经脉养生律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络虚通补法在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基于少数类过采样的倾向得分匹配插补法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也论人迎寸口诊法
人体经脉系脏养生律
晚晴(2018年3期)2018-12-06 03:41:46
响应倾向得分匹配插补法
《灵枢·禁服》“人迎”“寸口”位置初探
溯源脉诊“独取寸口”理论的形成、发展与完善
新中医(2015年3期)2015-02-22 20:50:39
谢强“通经接气”理论的临床应用研究
江西中医药(2015年7期)2015-02-13 07: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