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国,朱玉林,邵建祥
(1.总参无锡干休所卫生所,江苏无锡214151;2.66267部队干休所卫生所,江苏 无锡214151)
麦粒肿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西医名睑腺炎,中医称“针眼”、“土疳”等,笔者2005年3月至今以患侧近处刺血加健侧透穴巨刺治疗麦粒肿7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70例中,男42例,女28例;年龄6~78岁,平均(42.5±7.4)岁;其中早期麦粒肿50例,中晚期及反复发作者20例;病程2天~3个月,大多在1周内来诊。临床表现为胞睑处红、肿、热、痛、痒、小硬结及成脓时睑缘或睑内面有脓点等。
2.1 患侧近处刺血 首选太阳穴附近浅表静脉血管,如有颜色发青、发紫、曲张、怒张者为选择对象,如无上述现象时则选择太阳穴;其次,选择耳后浅表小静脉,如无前述现象时则选择耳尖穴;先在所选择刺血部位进行适度按摩2~3 min,然后用小号三棱针与皮下血管呈30°~45°进行刺血,如在穴位处刺血时则改为直刺3 mm~5 mm,每处至少出血3~5滴,以自然止血为度,如穴位处出血较少时可从四周向针刺点挤出。第三,如麦粒肿已成脓,外麦粒肿直接在睑缘脓点处点刺放出脓液,如为内麦粒肿,则轻轻翻开上或下眼睑,直接在睑内脓点上点刺放出脓液,均不要用力挤压,出多少算多少,术后常规滴用氯霉素滴眼液,每次2滴,每日4次。
2.2 健侧透穴巨刺 首选三间穴透刺合谷穴,选用直径0.25 mm~0.35 mm,长40 mm一次性针灸针,从三间穴处与皮肤成30°~45°向合谷穴方向进针,进针30 mm~35 mm,可达第1与第2掌骨连接处,平补平泻行针即有较强针感,每10 min行针1次,行针时嘱患者适度做睁眼及闭眼运动,留针30 min~40 min。如果是麦粒肿初期,上述治疗结束时患者眼部可感觉非常轻松,肿痛明显减轻;如果是麦粒肿已成脓或是反复发作者,则视病情同时加用健侧内庭穴透刺陷谷穴,选用针具、手法、行针及留针时间同前述。每天1次。
上述方法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判定疗效。治愈:红肿消散或脓液排出,疮口平复,计65例;好转:红肿缩小,症状减轻,计5例;无效:症状未改善,或溃后硬结不消复发,计0例。有效率为100%。
刘某,男,41岁,2008年11月5日因左眼上睑反复肿痛、出现小硬结半年、加重2天来诊,体温38℃,左眼红肿,疼痛剧烈,睁眼困难,外眼角处有黄豆大小硬结,睑缘睫毛根部处有针头大小脓点,左侧太阳稍上处有一处曲张紫黑色静脉,舌苔黄,舌质红,双侧脉洪数,右侧为甚,证属热毒内陷,当即给予太阳穴处静脉放血,出血约15 ml,放血后左眼即能睁开,疼痛大减,又给予右侧三间穴透刺合谷穴及内庭穴透刺陷谷穴治疗30 min,起针后左眼疼痛基本消失,肿胀减少1/3,眼睁闭已不困难,又如前法治疗4次,左眼肿痛及硬结消失,困扰患者半年的病痛治愈,随访2年无复发。
麦粒肿病因多因外邪及热毒侵入胞睑络脉,或因脾虚湿热循经上扰于眼而发病,治宜清热解毒、健脾利湿。患侧近处刺血可祛邪清热、通络止痛。《素问·缪刺论》篇中明言:“凡刺之数,……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缪刺之数也。”此缪刺法就是指针刺皮部血络,并不局限于“左刺右,右刺左”。因此凡属邪在络脉,散漫而未入于经者皆可使用[2]。三间穴及合谷穴属手阳明五腧穴,均可清热消肿、祛风止痛;内庭穴及陷谷穴属足阳明五腧穴,均可健脾利湿、消肿定痛;采用巨刺法可调整患侧的气血运行,使之经络通畅,从而治愈疾病。巨刺法治病的机理,主要是调整机体两侧的经络使之通畅。无论邪在经还是在络,气机阻滞便会发生痛证,此时针刺气血运行已经不畅的痛侧经络穴位,毕竟不如针刺气血流畅的对侧经络穴位。因此,《标幽赋》明确指出:“住痛、移痛取相交贯之脉”[3];加上采用穴位透刺之法不仅增强了单穴的治疗作用,更增进了临近穴位间的协同治疗效果。本法络经同治、近远交错、患健相佐故疗效明显,对麦粒肿初发者1~2次即可治愈,对已成脓或是反复发作者亦疗效明显,未遇不效者;且取穴精少,操作简单,治法灵活,故值得同道临床应用。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95
[2]潘伟达,陈尚杰,张家维.“缪刺”与“巨刺”辨析[J].按摩与导引,2005,21(7):38-39
[3]彭鑫,白鹏.小议《内经》中巨刺、缪刺法的治疗范围[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