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健康人群经络腧穴产生红外辐射特性原因的解释

2011-02-10 04:35
中医研究 2011年6期
关键词:植物神经腧穴经络

华 宏

(浙江奔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浙江富阳 311400)

经络腧穴的红外辐射现象自上世纪国内 80年代以来陆续有人报道,但经络腧穴红外辐射特性产生的原因却一直没有合理的解释。笔者对于健康人群经络腧穴红外辐射现象产生的原因作出解释。

1 健康人群经络腧穴的红外辐射特性简介

经络腧穴的红外辐射特性主要是指经络、腧穴存在异常高温带(区)。

自从 20世纪 7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使用不同方法对经络、腧穴的温度特性进行观察。法国学者Borsarello[1]于1970年报道,通过红外热像图技术可以发现面部等温线与人体经络路线相似。国内学者在 1980年后也陆续报道了对经络、腧穴进行温度测量观察的研究。蒋来等[2]发现穴位注射后出现循经感传的病例,红外热像仪可以记录到沿感传线红外辐射增强,其走行与经络走行基本符合。胡翔龙等[3-4]以红外辐射示踪仪对健康志愿者进行测试,观察到在没有外界干扰刺激的“自然”条件下人体体表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该轨迹一般呈线带状,但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且这种特点几乎见于每一位被观察的受试者,表明循经红外辐射轨迹是人群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正常生命现象。在此基础上,胡翔龙等[5]对 25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观察,发现常态下循经红外辐射轨迹大多为高温带。许金森等[6]发现,针刺可诱发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出现,且使轨迹变得连续、规整,但一般所需时间较长,约10min。张栋等[7]用红外热像技术对家兔进行各种针灸方法试验,发现针刺、电针、温灸、火针和穴位埋线等针灸方法均能诱发循经高温线的出现,其中温灸后循经高温线的出现率最高。胡翔龙等[8-9]对与经络相关组织的温度、氧分压和微循环状态进行了检测,发现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皮肤微循环灌注量及经脉下深部组织的温度与氧分压均高于其两侧对照区。腧穴的红外辐射特性研究除了采用红外热像仪测试穴区的温度变化外,还采用红外辐射光谱分析仪对腧穴处的能量代谢进行了深入研究。丁光宏等[10]运用高灵敏度的红外光谱检测装置,检测到人体腧穴红外光谱扣除黑体辐射的光谱在 2~2.5μm和15μm附近出现了 2个高辐射峰。沈雪勇等[11]认为,此现象可能和能量物质ATP与ADP转化和糖代谢的能量释放有关,而且穴位点的红外辐射强度要比非穴位点高,说明穴位点的ATP能量代谢比周围要高。韩吟华等[12]使用高灵敏度红外光谱测量装置,记录到人体体表穴位和ATP水解反应过程中释放的红外光谱,在扣除同温度的黑体辐射本底后,发现在3μm附近存在 1个明显辐射峰,表明人体穴位辐射光谱与ATP水解过程发射的红外光谱存在同样峰值。郑娟娟等[13]报道的文章对以上内容均有记载。

2 健康人群经络腧穴产生红外辐射特性原因的解释

笔者认为,经络是微循环的富集带,穴位是微循环的富集区,且经络(穴位)也是某些感觉神经感受器和植物神经终末的富集带(区)。根据以下 5点,经络腧穴的红外辐射现象基本上可以得到解释。

①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经络的氧分压比两侧对照区要高,说明经络的供氧优于两侧对照区。这可以用经络上的微循环分布比两侧对照区丰富,从而供氧充分氧分压高来解释。

②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经络皮肤的微循环灌注量高于两侧对照区,说明经络皮肤的微循环分布比两侧对照区要多。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经络,不但微循环富集,而且微循环开放量多,所以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经络皮肤的微循环灌注量高于两侧对照区。

③健康志愿者在没有外界干扰刺激的“自然”条件下,可观测到循经高温带。此现象可以用经络是微循环的富集带,经络上各种组织的氧与营养供应充分,能量代谢比两侧要高,产热多于两侧对照区,温度也比两侧要高,从而出现红外辐射轨迹来解释。

④穴位点的ATP能量代谢要比周围要高。这是因为穴位是微循环的富集区,氧与营养物质供应要比周围充分,代谢旺盛,所以ATP产生量要比周围多,穴位组织的ATP含量要比周围高,ATP水解响应增加,因此穴区能检测到3μm附近与ATP水解有关的红外辐射光谱峰。

⑤艾灸与针刺可以诱发循经高温带。这一现象的解释比较复杂。笔者认为,经络不但是微循环的富集带,而且也是某些感觉神经感受器与调控微循环的植物神经终末的富集带,艾灸或针刺穴位时,分布于经络的感觉神经感受器产生信号上传到各级中枢,然后返还到调控微循环的植物神经,使微循环开放;由于同一经络的植物神经在神经中枢可能是交汇的,信号在中枢扩散,使得返还的植物神经信号沿经络方向扩散,使微循环沿经络方向开放;经络上的各种组织细胞氧与营养供应增加,代谢旺盛,沿经络的高温带显现。

综上所述,经络腧穴红外辐射特性的出现,就是因为经络微循环富集且循经开放,经络上的各种组织细胞氧与营养供应多于两侧对照区,从而代谢旺盛,导致循经红外辐射轨迹高温带出现。

3 穴位是微循环富集区的一个间接证据

经络是微循环的富集带,穴位是微循环的富集区。这一观点以前没有人提出过,故经络、穴位的微循环富集只是一个猜测,需要证实。

近年来,穴位的形态学研究显示,穴位与含有神经、血管的结缔组织密切相关[14-16]。夏冬冬等[17]对内关穴解剖发现,穴区存在浅、中、深 3个含神经血管的结缔组织富集部。针刺或牵引含有神经、血管的结缔组织膜可产生得气感[18],这说明结缔组织富集区是穴位的重要组织。大血管、小血管及微循环均分布在结缔组织之中,结缔组织富集,说明微循环也可能富集。穴区结缔组织的富集,间接地证明了穴位是微循环富集区。

4 小 结

笔者认为,气感主要是感觉神经的反应,气感的传递速度是感觉神经中枢兴奋的扩散速度;针刺或牵引结缔组织膜可产生得气感,说明结缔组织存在某些感觉神经感受器的富集,因为针刺神经干、枝只会带来损伤,只有刺激感觉神经感受器才能产生得气感。由此可见,结缔组织中很可能存在大量的感觉神经感受器。

对于上文中所述微循环的植物神经调节机制,笔者认为有可能存在。穴位分布着较多的肾上腺素能和胆碱能神经终末,而且与小血管关系密切,小动脉壁周围则分布有大量的植物神经[19];分布于穴位的植物神经是调控小血管的,也即是调控微循环的。艾灸或针刺穴位时,穴位的感觉神经器将感受到的信号上传到各级植物中枢,完全有可能返还到受刺激的穴位、经络,从而调控小血管,使微循环开放,沿经络的高温带显现。

[1]王本显.国外对经络问题的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28.

[2]蒋来,陈振湘,宋贵美,等.循经感传红外成像的初步观察[J].中医杂志,1980,20(2):46-49.

[3]胡翔龙,吴宝华,汪培清,等.人体体表经脉循行路线的自然显示[J].针刺研究,1993,18(2):83-89.

[4]汪培清,胡翔龙,许金森,等.人体体表十四经脉循行路线的红外热像显示[J].针刺研究,2002,27(4):260-261.

[5]胡翔龙,汪培清,许金森,等.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主要特征和显现规律研究[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2001,20(5):325-331.

[6]许金森,胡翔龙,汪培清,等.针刺对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2,27(4):255-258.

[7]张栋,付卫星,王淑友,等.不同针灸方法诱发循经高温线现象的比较[J].中国针灸,2000,20(6):349-353.

[8]胡翔龙,汪培清,许金森,等.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热源及其形成机理的探讨[J].针刺研究,2002, 27(4):258-259.

[9]胡翔龙,许金森,汪培清,等.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形成机理的初步探讨[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03, 22(3):175-180.

[10]丁光宏,姚伟,褚君浩,等.人体手臂部几个穴位与非穴位区红外辐射光谱特征[J].科学通报,2000,45(23): 2530-2535.

[11]沈雪勇,丁光宏,褚君浩,等.人体穴位和艾灸红外辐射光谱与穴位红外传输[J].上海中医药大学报,2001, 15(4):33-35.

[12]韩吟华,丁光宏,沈雪勇,等.人体体表穴位点红外辐射光谱特征及其与ATP能量代谢的关系[J].上海生物医学工程,2005,26(4):198-200.

[13]郑娟娟,沈雪勇,赵毅.经络腧穴红外辐射特性研究[J].中国针灸,2010,30(10):831-834.

[14]楼新法,杨新东,蒋松鹤,等.足三里进针角度和深度的研究[J].中国针灸,2006,26(7):483-485.

[15]楼新法,蒋松鹤,徐向党.穴位高密集区的解剖学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6):5-7.

[16]沈雪勇,党瑞山,陈尔瑜,等.胃经腧穴与结缔组织和钙元素富集的关系[J].中国针灸,1998,18(10):595-597.

[17]夏冬冬,王湖冰,谷禾,等.内关穴形态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针灸,2010,30(12):1003-1006.

[18]徐明海,乔一民,戴京滇,等.穴位组织结构与针刺作用基础的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1989,8(3):28-30.

[19]中医研究院.针灸学简编[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414.

猜你喜欢
植物神经腧穴经络
经络腧穴学腧穴定位的学习心得*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会出现这些征兆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旅途止泻按脾腧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炎夏躁怒 可能植物神经“纠结”了
《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月经病的“同功穴”分析
无器质性原因的精神神经症状久治不愈时,应考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经络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