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瘫 56例

2011-03-17 09:06张天政
中医研究 2011年6期
关键词:面神经面瘫病程

张天政,霍 迪,雷 玫

(重庆交通大学校医院,重庆 430074)

多年来,我们采用针刺、按摩、电疗、热疗、穴位注射、静脉或口服用药等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方法多而杂乱,疗效及疗程长短不一,很难找出治疗本病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此,我们对疗程短、症状消失彻底、疗效相对稳定的治疗方案进行梳理,结果发现治疗周围性面瘫早期静脉用药后疗效虽然较好,但经针刺联合治疗后的疗效更为突出。2005年5月— 2010年 5月,笔者采用针刺联合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瘫 56例,为了探究其疗效,我们选择了使用较为广泛,同时也较为患者接受的治疗法(即TDP局部照射、电脑中频脉冲治疗联合药物法)与之进行疗效对比。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理疗科门诊周围性面瘫患者 104例,按就诊次序随机发号,将单号编入治疗组,双号编入对照组。其中治疗组 56例,男 49例,女 7例;年龄17~25岁 51例,25岁以上 5例;病程≤2 d者47例,≥7 d者 3例,2~<7 d者 6例;第 2次发病者 3例。对照组 48例,男 43例,女 5例;年龄 17~25岁 44例,25岁以上 4例;病程≤2 d者 41例,≥7 d者 2例,2~<7 d者 5例;第 2次发病者 1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诊断标准

按照《实用耳鼻咽喉科学》[1]标准拟订。①起病突然。②患侧眼裂变大,眼睑不能闭合,额纹变浅或消失。③患侧鼻唇沟变浅或变平,嘴角向健侧歪斜。④或有舌前 2/3味觉障碍,乳突部疼痛等。⑤除外由外伤、肿瘤、腮腺病变等其他原因引起的继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⑥均单侧起病。

3 治疗方法

2组病例若病程在急性期内(即≤10 d)者[2],均先静脉用药3 d,5%葡萄糖液250mL加利巴韦林注射液 0.5 g(由河南润弘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010211)、维生素C注射剂2.0 g,0.9%生理盐水100m L加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10mL(湖北天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 20100911)、甲钴胺注射液 2 mL(由亚宝药业太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00402),以上2组液体 1 d 1次。3 d后口服醋酸泼尼松片(由浙江仙居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00848)每天早晨顿服1次,开始剂量为10 mg,连服3 d后减半直至停药;维生素B120 mg/次,1 d 3次;维生素 B12100μg/次,1 d 3次;维生素 B1和维生素 B12可口服 1~2个月。治疗组加用针刺治疗,若病程≥3 d者可开始针刺,主穴:阳白、四白、迎香、地仓、牵正、合谷,配穴取百会、风池、太阳、下关、颊车、外关、足三里、阳陵泉,将上述穴位分为2组,交替使用。加减:不能抬眉者,加患侧的攒竹、提睑穴(上眼睑正中,距眉骨下缘0.2 cm处);乳突疼痛者,加翳风;舌麻、味觉消失者,加廉泉;口歪甚者,加地仓透刺牵正。针刺时用 75%的医用酒精先对医者施术双手消毒,然后对所需针刺的穴位依次消毒。进针时采取快速进针法,多以浅刺为主,必要时辅以透刺(即针刺时捻转针柄,同时以手辅助引导针体从此穴透向彼穴或病所)、交叉刺(即针刺行进方向与肌纤维走向呈 45°交叉,特点同透刺),一般情况下只行平补平泻手法即可。每次留针30min,每10分钟行针1次。

对照组加用TDP局部照射治疗后接着以电脑中频脉冲治疗(病程≥3 d者可开始治疗)。①TDP (重庆巴山仪器厂生产,型号CQ-22,电源 220 V,频谱范围2~50μm)局部照射治疗法:治疗时,距面部 20~30 cm患侧局部照射,温热适度,轻度潮红,每次20~30min,1 d 1次。②电脑中频仪(北京爱夭斯洁翔云科技有限公司,ECM99-ⅡA,输出0~100mA,内设处方35个,独立的双输出通道 A、B)治疗:治疗时选择通道A或B,放置电极板(选用治疗电极4 cm×6 cm放在面颊或前额部,辅助电极4 cm×6 cm放在同侧耳后或8 cm×10 cm放在项部,电极板下垫一湿润均匀的双层纱布),并固定电极板。选内设处方 8(内设处方 8主要是治疗治疗面神经麻痹、周围神经损伤),调节输出参数(12~25mA),以患者舒适为度,内设置时间每次20 min, 1 d 1次。

2组均以 10 d为 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 3 d, 3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实用耳鼻咽喉学》[1]面神经功能恢复评定标准。痊愈:面部所有区域正常。显效:仔细观察可看出轻微的功能减弱,可能有轻微的连带运动;面部静止时对称,张力正常;上额运动中等,眼轻用力可完全闭合;口轻度不对称。有效:有明显的功能减弱,但双侧无损伤性不对称,可观察到不严重的连带运动、挛缩;面部静止时肌张力正常;上额运动微弱,眼用力可完全闭合;口完全不对称。无效:与治疗前相比无改善。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BZ_139_2138_999_2156_1045)±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Ridit分析。以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6 结 果

见表1。2组对比,经Ridit分析,u=4.23,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2组疗效对比

7 讨 论

周围性面瘫即面神经炎,归属于中医学“中风”,属于风中经络,俗称“歪嘴巴”、“吊线风”等。由于在本病发生前,多数患者因为劳累体弱,局部受风着凉所致。据此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原因是“正气”相对虚于内,头面部受风寒之邪侵袭所致。《黄帝内经·素问》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诸病源候论》曰:“偏风口歪是体虚受风,而风果乘之,使其经筋急而不调,故令口歪僻也。”可见,脉络空虚,风寒、风热侵袭而致瘀痰阻络,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生本病。若病变日久失治可留下后遗症,常见有面肌痉挛、口歪、眼脸闭合不全等。现代医学认为,面神经受凉后缺血变性,并向上逆行影响面神经主干,而茎乳孔内狭长的骨性管腔也可产生骨膜炎,造成面神经管狭窄;小部分为病毒、细菌感染,这些原因造成面神经水肿,髓鞘脱失,严重者有轴突变性,病久失治,加重面神经管内各种神经纤维变性、髓鞘脱失而留下后遗症。现代研究[3]认为,急性期面神经正处在炎症水肿期,对面神经损害尚未停止,早期用药可有效消除或控制神经水肿,减少神经损害,为后期治疗奠定良好基础。本文通过周围性面瘫的这两种治疗方法对比观察后得出,治疗组疗效之所以优于对照组,其优势在于:①针刺治疗以局部取穴为主,如阳白、太阳、下关、四白、地仓、颊车、迎香等穴,配健侧的合谷行平补平泻手法,祛风散寒、清热化痰、活血通络以治标,消除致病因素;②取多气多血阳明经为主,鼓舞阳明经经气,通经活络,直达病所[4],使正盛邪弱,标本同治;③必要时辅以透刺(该手法针感强,激发经络之气,通经络,养筋脉[4],适用于病情重、病程长、治疗效果差、体质强壮者)、交叉刺特殊针刺手法,配以经验效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据资料报道,针刺能恢复肌肉收缩力的机制是针刺引起肌肉内轴突反射,使血管扩张,血流改善,增加了肌肉收缩必要的物质供应,使肌肉收缩力恢复,提高肌力恢复速度[5];针刺有即时的良性调整作用,可以提高神经的兴奋性,改善局部营养代谢,加强恢复面部的肌肉、神经功能。而对照组不足在于,采用TDP电磁波治疗仪和电脑中频仪的治疗,虽然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水肿,减轻或缓解局部疼痛症状,但由于治疗单一局限,病因治疗针对性不强,又不能匡扶“正气”,其效不如治疗组。

[1]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南登崑.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3]吴汀,韩景献.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研究近况[J].山西中医,2007,23(3):67.

[4]牛惠敏.近年来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综述 [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1):50-52.

[5]高维滨.神经病中医新疗法[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1:144-145.

猜你喜欢
面神经面瘫病程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胰腺炎病程的影响
手术科室用血病程记录缺陷评析
针灸为主综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0例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针灸配合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