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联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

2011-02-10 01:50陈晓燕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年11期
关键词:五联疗程穴位

陈晓燕

中医五联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

陈晓燕

目的观察及评价中医五联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为D-IBS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D-IBS患者使用中医五联疗法治疗2周,对照组30例D-IBS患者接受西药治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73.3%,结论 说明中医五联疗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有良好疗效。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疗法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伴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粪便性状异常(稀便、粘液便/便秘),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化指标异常的症候群[1]。发病率较高,且很大程度影响着患者的工作及生活,我国北京地区符合MANNING标准IBS检出率为7.01%,符合罗马标准IBS检出率为0.82%[2]。我从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应用中医五联疗法治疗38例IBS患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两组68例,均为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本院住院患者,均行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大便培养,血生化,腹部B超,结肠镜检查或消化道钡剂透视等常规检查以除外器质性病变。按就诊先后顺序编号并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按性别、年龄、病程等情况进行了统计学处理,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罗马II诊断标准):①在过去12个月内至少累计有12周(可以是非连续性)存在腹部不适或腹痛,并伴有下列特点中至少2项:a症状在排便后缓解;b症状发生伴随排便次数改变;c症状发生伴随粪便性状改变。②以下症状不是诊断所必备,但属常见症状,这些症状越多越支持IBS的诊断:a排便频率异常(>3次/天或<3次/周);b排便性状异常(粪便结块、硬结或稀软水样便);c粪便排出过程异常(费力、急迫感、排便不尽感);d粘液便;e胃肠胀气或腹部膨隆感;③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或生化异常。

1.3 排除标准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肠道器质性病变,如炎症性肠病、肠结核、结肠息肉;肝、肾、造血系统疾病以及肿瘤等患者;有消化道手术病史;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予中药汤剂口服,中药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疗法、中药灌肠及针刺疗法四种治疗方法相结合。

2.1.1 口服中药汤剂处方 炒白术15 g,白芍15 g,陈皮10 g,防风 6 g,党参15 g,茯苓15 g,薏苡仁30 g,白扁豆15 g,莲子 15 g,柴胡 15 g,乌梅 12 g,木香 12 g,砂仁(后下)5 g,甘草5 g。浓煎取汁约100 ml,3次/d,二日一剂,2周为 1疗程。

2.1.2 中药穴位注射 黄芪注射液足三里及背俞穴注射各取黄芪注射液2 ml用7号针头刺入双侧足三里穴及背俞穴,待有针感,回抽无血后快速推入药液,1次/d,2周为1疗程。

2.1.3 穴位贴敷疗法 药用:附子6 g、肉桂3 g、当归10 g、丹参10 g、花椒10 g、丁香10 g上药按比例研成细末备用。治疗时取上述药粉3 g,加少量凡士林,填充于神阙穴,用胶布封贴,48 h更换1次,2周为1疗程。

2.1.4 中药灌肠方 五倍子、白术、马齿苋、苍术、茯苓、白芨、地榆、防风各30 g,白芍、香附各10 g。浓煎取汁100 ml,每晚保留灌肠1次。2周为1疗程。

2.1.5 针刺疗法 主穴取足三里、天枢、脾俞、关元、大肠俞,上穴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在每日固定时间针刺治疗一次,2周为1疗程。

2.2 对照组 口服普鲁本辛15 mgtid,谷维素10 mgtid。均以2周为1疗程。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症状全部消失,肠道功能正常,舌、脉象正常,随诊复查无异常;好转:腹痛腹胀症状好转,大便次数减少,粪便性状接近正常或便秘减轻;无效:症状无减轻,大便次数、大便性状及排便过程异常无改善。

3.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痊愈18例,显效15例,好转5例,对照组痊愈1例,显效9例,好转12例,无效8例,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7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4 讨论

腹泻型IBS属中医“泄泻”范畴,中医学认为其基本病机总不离乎肝郁脾虚,所谓“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正如《景岳全书·泄泻》所谓:“泄之本,无不由于脾胃。”中医学认为脾胃在损伤的情况下,易为情志所伤,土虚木乘、肝气不调则肝脾同病,故脾虚肝郁是D-IBS发生的主要病因病机之一,治疗当调和肝脾,补脾之虚,顺肝之气,用痛泻药方。该方为《景岳全书》所载经典之方,方中白术补脾燥湿以治土虚为君,白芍为臣,《汤液本草》中有“腹中虚痛,脾经也,非芍药不能除”,且药味酸能养肝血,符合“肝苦急,急食酸以缓之”;防风可搜肝气而疏肝郁,升阳气而醒脾,且有风能胜湿之功,东垣谓防风“若补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陈皮辛温理气燥湿醒脾,尚能行气止痛。参苓白术散方中:党参、白术健脾益气;白扁豆、薏苡仁、白芍、莲子淡渗止泻;砂仁芳香醒脾。诸药相合,使脾健肝和,气机调畅,泄泻自止。

中药穴位注射选用黄芪注射液足三里和背俞穴注射,黄芪注射液主要成分为黄芪皂苷,具有益气养元、扶正祛邪、健脾利湿之功效,①益气健脾化湿与口服中药起协同治疗作用;②降低胃酸分泌量,调节小肠功能,修复内脏感觉导常;③通过调节免疫功能,增强其抗病能力,降低或防止复发的可能。穴位贴敷药物置于脐,脐为大腹中央,是“五脏六腑之本,冲脉循行之地,元气归藏之根”,介于中下焦之间,脐下肾间动气之处。穴位贴敷药中多为温经活血行气之药,因久病多瘀,药物能温经行气止痛。脐周血液循环丰富,药物容易经皮吸收,实践证明活血化瘀药能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胃肠黏膜血流量,具有免疫调节功能,促进黏膜炎性的修复。灌肠方则具有抗炎,解痉,止痛等作用,直达病所。针刺治疗中足三里、天枢穴共用可调理胃肠。脾俞穴为脾胃之气输注于背部的部位,共用可调理胃肠功能,主冶腹泻等;天枢穴主治腹胀腹痛腹泻等胃肠病症;足三里主冶腹胀腹泻,痢疾,亦为强壮之穴;关元穴主冶腹泻、痢疾等肠腑病;足三里、天枢、关元等穴位均有止泻,治腹痛作用,以天枢为著,后二者又是强壮之要穴,强后天之本。

中医药整体干预治疗IBS,充分体现中医学整体观。中药复方的效应是其多种机制、多种成分、多种作用靶点、多种作用途径共同参与的结果。上述联合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满意,且副作用少,患者依从性高,适于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1] 桂先勇,柯美云.潘国宗.现代胃肠病学.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1293-1306.

[2] 潘国宗.鲁素影.柯美云,等.北京地区肠易激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研究:一个整群、分层随机的调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21(1):26.

638300四川省岳池县中医院肛肠科

猜你喜欢
五联疗程穴位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碘131治疗要“小隔离”
夏季穴位养心
产前超声诊断完全型Cantrell五联征并全前脑畸形1例并文献复习
肝硬化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四联”与“五联”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比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基于产教融合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药面膜祛除黄褐斑
中药外敷治疗乳腺炎验方
创新“五联”模式精准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