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第7版本科规划教材《诊断学》实验诊断部分有关内容的商榷

2011-02-09 21:10李立宏郑文芝温晓艳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1年1期
关键词: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亚硝酸盐

李立宏,郑文芝,温晓艳,李 萍

(河北北方学院临床检验教研室,河北张家口075000)

第7版本科规划教材《诊断学》[1]之实验诊断篇无疑有很高的编写质量,但笔者在应用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现提出与同道切磋。

1 临床血液学检验部分

关于血白细胞计数参考值,该教材(P253)叙述为“新生儿(15-20)×109/L”,这种写法也可见于《临床检验基础》教材[2]。然而这样的叙述存在漏洞,新生儿期是指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28天的时期。在儿科学教材[3]叙述为“初生时白细胞总数(5×109-20×109/L,生后6-12小时达21×109-28×109/L,然后逐渐下降,1周时平均为12×109/L,婴儿期白细胞数维持在10×109/L左右”。因此我们认为关于白细胞计数参考值,叙述为“初生儿(15-20)×109/L”[4],才是合适的。

关于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的公式(P260),该公式应再乘100。进一步分析,因为健康人Ret%参考值是一个范围,把健康人的有关数值代入公式,所得健康人RPI也应是一个范围,而该教材中“正常人RPI为2”,为一个固定数值使读者不易理解,并且《临床检验基础》[2]教材中写“正常人 RPI为1”,二者不同。另外,网织红细胞在外周血成熟天数并非都为“2”,而是与血细胞比容相关,在患者血细胞比容分别为45%、35%、25%、15%时,对应的成熟天 数为 1.0、1.5 、2.0、2.5[5]。据此,我们认为此公式尚有不完善之处,建议进一步统一认识。

对MCHC的定义,教材(P262)描述为“每升血液中平均所含血红蛋白浓度”,其中“血液”应改为“红细胞”。

教材(P265)将血管外溶血解释为“红细胞在血管外破坏者为血管外溶血”,笔者认为宜解释为“红细胞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者为血管外溶血”。

在解释过氧化物酶染色的原理时,教材(P274)写到“过氧化物酶能分解试剂中的底物H2O2释放出新生氧”,是不妥当的。过氧化物酶除需要底物H2O2外,还需要氢的供体,当其脱氢后形成发色基团而显色。本反应不产生“新生氧”,它的实质是酶分子将供氢体中的氢转移给H2O2[6]。教材(P329)在解释粪便隐血试验的原理时存在同样问题。

教材(P278)描述环状铁粒幼细胞“含粗大深染的铁粒在10个以上”,宜改为“含粗大深染的铁粒在 6个以上”[7]。该教材(P278)关于APAAP法的原理,合适的是“当淋巴细胞上的CD抗原与加入的小鼠抗CD单抗反应后,再加入兔抗小鼠IgG起桥联作用,即此抗体的一个Fab段连接小鼠抗CD单抗,另一个Fab段连接随后加入的APAAP复合物,通过APAAP中的碱性磷酸酶水解外来底物,含相应CD抗原的细胞即可呈色”[7]。

教材(P303)关于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Clauss法的原理,叙述为“在受检血浆中加入一定量凝血酶,后者使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通过比浊原理计算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是不够准确的,准确的叙述为“根据纤维蛋白原与凝血酶作用最终形成纤维蛋白的原理。以国际标准品为参比血浆制作标准曲线,用凝血酶来测定血浆凝固时间,所得凝固时间与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浓度呈负相关,从而得到纤维蛋白原的含量”[7,8]。

2 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测部分

关于尿胆原的代谢,教材(P321)叙述为“……结合胆红素排入肠道转化为尿胆原,从粪便中排出为粪胆原,大部分尿胆原从肠道被重吸收经肝转化为结合胆红素再排入肠道,小部分尿胆原从肾小球滤出和肾小管排出后即为尿中尿胆原”,这样的叙述不够明确,可参考该教材(P363)的肝脏病实验室检测部分,叙述为:……结合胆红素排入肠道转化为尿胆原。大部分从粪便中排出为粪胆原。小部分尿胆原从肠道被重吸收,通过门静脉血回到肝内,其中大部分再转化为结合胆红素又排入肠道。被吸收回肝的小部分尿胆原经体循环从肾排出。

用玻片法做尿液渣检查时,该教材(P321)所写用量“约50 μ l” ,宜改为“ 约为 20 μ l”[7]。 教材(P322)写 到白细胞在新鲜尿液中“胞核清楚”欠妥。通常在新鲜尿液白细胞的细胞核不清楚,较模糊[2],当加入稀乙酸或标本在染色后其细胞核才清晰可见。

教材(P327)表4-4-1称尿胆红素和尿胆原定性方法为“重氮反应”是不妥当的,宜称“偶氮法”或“偶联反应”,重氮反应和偶联反应是有联系但并不相同的反应类型。关于重氮和偶氮,在化学结构上相差很大,重氮基团是R-+N≡N,偶氮基团是R-N=N-R[6]。该教材(P327)称尿亚硝酸盐检测原理为“亚硝酸盐还原法”。该名称中的“还原”指的是“当尿液中感染的具有硝酸盐还原酶的细菌增加时,可将尿中的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而硝酸盐的还原产物亚硝酸盐才是尿液中的待检物质。亚硝酸盐是水质、食品和环境检测的重要指标。目前,测定微量亚硝酸盐的方法主要有Griess法、催化发光光度法等。尿亚硝酸盐定性是基于Griess法,即亚硝酸盐可将试剂块中的对氨基苯砷酸重氮化而成重氮盐(对重氮苯砷酸),对重氮苯砷酸再与色原偶联显色。检测某种物质的方法原理并不是指该物质是怎样产生的,因此称亚硝酸盐检测原理为“Griess反应”[7]更合适。

在粪便检查部分,教材(P327)写到维生素C可使粪便隐血试验结果呈假阳性是错误的,正确的是呈假阴性。教材(P329)仍然沿用“人体酵母菌”的名称有所不妥。人体酵母菌即人芽囊原虫,长期以来一直被误认为是非致病性肠道酵母菌,近几年大量研究资料证明该虫是一种机会致病性寄生原虫。在寄生虫学检验统编教材[9]中已经单列出一节进行叙述。

教材(P338)浆膜腔积液检查一节的第一句“人体胸腔、腹腔和心包腔统称为浆膜腔”,宜改为“人体胸膜腔、腹膜腔和心包膜腔统称为浆膜腔”,加或不加“膜”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在讲到阴道分泌物的检查时(P341),该教材使用“阴道杆菌”一词。而《妇产科学》[10]用词是“乳杆菌”,微生物检验教材[11]用词是“乳酸杆菌”。已知女性阴道内的正常菌群包括乳酸杆菌、棒状杆菌、大肠杆菌、加德纳菌等。尽管阴道杆菌通常指的是乳酸杆菌,似乎已经约定俗成,但为了保证教材使用词汇规范,防止初学者将“阴道杆菌”误认为是其他杆菌,我们认为教材中使用“乳(酸)杆菌”更为合理。

细菌性阴道病是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由阴道加德纳菌和一些厌氧菌的混合感染所致,但临床和病理特征没有炎症改变[10]。这与滴虫性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等有明显的阴道炎症不同。“细菌性阴道病”的英文是“bacterial vaginosis”,而不是“bacterial vaginitis”。教材(P342)将“细菌性阴道病”称为“细菌性阴道炎”,应为不妥。

在阴道分泌物的真菌检查中,该教材包括阴道纤毛菌(P342),这种归类欠妥。阴道纤毛菌为革兰氏阴性、竖直或弯曲的杆菌,菌丝细长,似念珠菌的菌丝,归属于第9版伯杰鉴定细菌学手册的纤毛菌属[11]。在教材讲到阴道分泌物的真菌检查时(P342),通常写“白色念珠菌”,准确用词是“白假丝酵母菌”。

关于精囊的概念,过去认为该腺体是贮存精子的地方,故有“精囊”之称。现在主张称“精囊腺”,是男性附属性腺之一。在人体解剖学教材中都称“精囊腺”。目前在该教材(P344、345)中仍可见到将“精囊腺”称为“精囊”,应为不妥。关于精子低渗肿胀试验的参考值,有不同的数值,如“g型精子百分率33.2%-43.8%,总肿胀精子百分率70.2%-84.9%”[12],或“b-g型精子为 61.9%±11.0%,g型精子22.8%±9.0%”[13],以及“总精子膨胀率在 52%以上;g型精子膨胀率在30%以上[14]。都与该教材(P347)的参考值“g型精子百分率>50%”有较大差别。笔者认为,该教材的参考值有所不妥。

3 其他

教材(P379)写到“平坦型糖耐量曲线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应改为“平坦型糖耐量曲线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15]。另外,教材(P411)对免疫球蛋白的解释“免疫球蛋白是由浆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组具有抗体活性的球蛋白”不够准确,较准确的解释为“免疫球蛋白是由浆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组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上述有些问题也见于第6版本科规划教材《诊断学》,尽管有些问题并无实质性错误,但如果能用词规范,无疑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学》教材的质量。

[1]陈文彬,潘祥林.诊断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熊立凡,刘成玉.临床检验基础[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6,37,176.

[3]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96.

[4]寇丽筠.临床基础检验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4.

[5]Braunwald E.Harrison’s Principles of Internal Medicine[M].15th Edition.McGraw Hill(New York),2001,351.

[6]朱忠勇.医学检验论文中常见的名词与术语错误[J].临床检验杂志,2005,23(5):324-327.

[7]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62,609,215,294,289.

[8]朱忠勇.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标准化(附纤维蛋白原测定推荐方法和淘汰过时的出凝血时间的建议)[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8,21(5):311.

[9]沈继龙.《临床寄生虫学和寄生虫检验》[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2.

[10]乐 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56,261.

[11]张卓然.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55,78-79.

[12]黄宇烽.男性病实验诊断手册[M].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3:53.

[13]罗春丽.临床检验基础[M].第 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20.

[14]曹兴午.精子运动与活率[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6,29(3):282.

[15]王鸿利.实验诊断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7.

猜你喜欢
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亚硝酸盐
PBL教学结合标准化病人在诊断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高位池亚硝酸盐防控
冬棚养殖需警惕亚硝酸盐超标!一文为你讲解亚硝酸盐过高的危害及处理方法
反复烧开的水不能喝?
基于现代网络通讯工具的中医诊断学教学实践与探索
诊断学教学中融入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