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例抗精神病药所致迟发性运动障碍的护理

2011-02-09 21:05
中国药业 2011年13期
关键词:氯丙嗪哌啶运动障碍

王 琼

迟发性运动障碍(tardive dyskinesia)是由于患者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而产生的一种特殊而持久的运动系统副作用,在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高达21.7%[1]。由于迟发性运动障碍的处理比较困难,且有明显的不可逆性,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为此,我科对22例迟发性运动障碍患者根据其症状进行分类,并给予针对性护理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间我院住院和门诊就诊、符合Schooler等[2]诊断标准、同意参加调查及护理的患者,采用异常不自主运动量表(AIMS)进行评定[3]分类。共入组患者22例,其中男 12 例,女 10 例;平均年龄(52.3±11.8)岁,病程(27.6±8.4)年;AIMS评分平均(10.82±4.13)分。全部病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诊断与分类标准(第三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

1.1.2 用药情况

单一用药8例,药物依次为氟哌啶醇3例,氯丙嗪2例,氟奋乃静2例,葵酸氟哌啶醇注射剂1例;联合用药14例,氟哌啶醇+氯丙嗪5例,氟奋乃静+氯丙嗪5例,葵酸氟哌啶醇注射剂+氯氮平2例,氯丙嗪+奋乃静2例。药物剂量为,氟哌啶醇10~18 mg/d,氯丙嗪400~550 mg/d,氟奋乃静10~20 mg/d,葵酸氟哌啶醇注射剂100 mg/月,奋乃静12~24 mg/d。每日服用抗精神病药计量按氯丙嗪折算,平均(347.4±129.2)mg。从开始药物治疗至发生迟发性运动障碍时间平均(12.4±6.7)年。

1.1.3 临床表现分类

根据异常不自主运动进行分类:口部综合征19例(86.36%),主要表现为伸舌、缩舌、蠕动、舔唇,腭部异常运动影响发音及吞咽;唇面部综合征10例(45.45%),表现为噘嘴、咂嘴、咀嚼、下颌横向运动,面肌痉挛、抽搐、愁眉苦脸,眨眼、睑痉挛;四肢综合征16例(72.73%),表现为肢体远端呈连续不断的屈伸动作、近端较少受累,以及舞蹈样指划动作、投掷动作、手足徐动样动作;颈及躯干部综合征5例(22.73%),表现为斜颈、颈后仰,躯干呈古怪的姿势如耸肩缩背、扭转痉挛,膈肌运动和痉挛产生呼噜声、呼吸困难,全身左右摇摆、躯干反复地屈曲与伸展、前后扭动或前倾后仰等。

1.2 护理措施

1.2.1 熟悉临床特征

护理人员首先应熟悉迟发性运动障碍的临床特征,细致观察,早期识别症状是做好本病护理的关键。发现患者出现异常不自主运动时,应及时了解患者用药情况、时间长短、是在加药还是在减药过程中等情况。如患者在长期使用高效价抗精神病药,在减药过程或加用安坦时反而出现异常不自主运动,应及时与医生联系,积极采取综合的治疗护理措施。

1.2.2 口唇部综合征的护理

由于患者唇舌异常运动,加之焦虑不安,常导致说话含糊不清,严重者可出现吞咽障碍,因此护理上要积极加强疏导与心理沟通,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应注意对颊肌、咽部内收肌的运动训练,指导患者鼓腮、磕牙,做深呼吸、咳嗽和吸吮动作训练,以放松颊肌及口轮匝肌,增强患者控制能力。对于吞咽障碍者,应指导患者做舌部前伸、后缩、侧方摆动和舌背卷曲运动[4],强化其舌肌的灵活性与协调性,避免食物误吸。由于患者不停的异常伸舌运动,易致口腔皲裂、出血或破损等发生,因此应注意用生理盐水棉球或0.2%呋喃西林棉球擦洗,每日2次,以防止口腔感染。

1.2.3 四肢及躯干部综合征的护理

由于患者肌张力较高且存在不自主运动,易跌倒而导致碰伤、骨折等意外,应密切观察其行为状态,适时予以保护。另外,由于患者四肢肌张力增高,如恢复期不注意功能康复,会引起废用性萎缩或关节僵硬,故应加强功能康复护理。应积极指导患者进行关节基本动作训练,从各方面给予压迫刺激,让患者有节律地对抗这些刺激,并让患者的关节保持在功能位上[5]。训练上肢时,着重于动作的准确性、节奏性和反应速度;训练下肢时,着重于选择正确的步态。同时,应作好护理记录,先易后难,随时调整训练计划。

2 结果

22例患者经及时调整药物和8周的护理训练,异常不自主运动均得到一定程度减轻,AIMS评分由平均(10.82±4.13)分下降为(9.41±3.28)分,18 例(81.82%)患者感到有一定程度好转,也未发生舌咬伤、口腔黏膜糜烂、误吸、跌伤及骨折等并发症。

3 讨论

迟发性运动障碍在精神科临床并非少见,目前其发生机理还不十分清楚,有多巴胺增敏假说、γ-氨基丁酸(GABA)功能低下假说以及神经毒素假说等;在治疗上虽有一些探索,但效果不甚理想,也未发现比较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多数学者认为,目前主要处理措施是调整抗精神病药以及加强对患者的照护与护理训练,尽量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我科对患者异常不自主运动进行分类护理,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样本量较小、护理训练时间不长,建议扩大样本、增加训练时间,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1]谢 帆,王定省,宋立升,等.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病人迟发性运动障碍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2,28(1):27.

[2]Schooler NR,Kane JM.Research diagnoses for tardive dyskinesia[J].Arch Gen Psychiatry,1982,39(4):486 - 487.

[3]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05-207.

[4]马白萍,扬丽娜,白向东,等.急性脑卒后吞咽障碍的早期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48 -49.

[5]刘 岩,李友莲,黄建萍,等.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护理训练[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4):11-12.

猜你喜欢
氯丙嗪哌啶运动障碍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运动障碍临床分析☆
氯丙嗪在不同种属肝微粒体中代谢差异研究
帕利哌酮与氟哌啶醇治疗儿童抽动障碍对照研究
基于古今文献的运动障碍选穴规律探析
氟哌啶醇对血清剥夺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西药盐酸氯丙嗪的药理药效及临床合理应用
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氯氮平和氯丙嗪维持治疗的效果分析
猪肉中有安眠药?
康复治疗对早期帕金森病运动症状疗效分析
碘化N-正丁基氟哌啶醇对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