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红,潘柏良,张红梅
药品调剂(drug dispensing)是指配药、配方、发药,又称为调配处方,工作量约占整个药剂科业务工作的50% ~70%[1]。门诊调剂是医院直接面对患者的开放性服务窗口,调剂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患者服药依从性以及用药安全与效果,不仅反映了药剂科的整体管理水平、人员素质、专业水准,而且直接关系到医院声誉。因此,对门诊药房调剂差错原因进行分析,有利于增强药师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对防止药品差错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处方剂量与药品剂量不一致时,药师需进行折算,这样容易引起误差。如治疗高血压的波依定有10 mg和5 mg两种规格,倍他乐克有25 mg和50 mg两种规格,病情轻的患者1次服用剂量较大时会因降压太快引发不良反应。治疗帕金森症的药物培高利特片剂有50,250,1 000μg 3种规格。患者口服治疗最初2 d应从每日50μg开始,其后12 d每隔2 d增加100μg或150μg,然后每隔2 d每日增加250μg,直至理想的治疗剂量。如果药师疏忽,使患者服药剂量与医嘱不符,尤其是大于处方剂量,即可能增加副作用,引起明显的房性早搏和窦性心动过速、体位性或持久性低血压。尤其是儿科处方,如果出现剂量差错,往往会引起比较严重的医患纠纷。
如将“达克宁栓”错发成“达克宁霜”,“酮康唑片”错发成“酮康唑霜”。治疗慢性结肠炎的“柳氮磺吡啶”有片剂和栓剂两种,栓剂药物是经直肠直接吸收,对肝脏、胃肠副作用小。如将栓剂错发成片剂,将达不到治疗效果。又如欣康片20 mg与欣康缓释片40 mg最容易错发。
取药高峰时,药师可能会同时接收几张处方,若不仔细核对药名,就会造成差错。在调配大处方时,药师拿1种药品就放到窗口,在拿下一药品时,患者误以为药已配齐而离开,则造成数量差错。
中、英文药名相似造成的差错在门诊药房经常发生。如将“血脂康”误发为“血脉康”,“Aspirin”错发成“Atropine”,“潘生丁(persantin)”看成“胃复安(paspertin)”,“克林霉素”看成“克拉霉素”等。
一般外用霜剂除标签名称不同外,包装相似,若药剂人员疏忽,可能把“皮炎平霜”错发成“皮康霜”,将眼科用于冲洗的“硼酸水”错发成“冰醋酸”,会导致患者受到伤害。若将解痉止痛药山莨菪碱错发成强心药地高辛,则会危及患者生命。
医师所开处方有误,或由于书写潦草产生差错,如将“他巴唑”错写成“地巴唑”。另外,将选择的药物剂量、剂型、用量、给药途径、浓度或给药次数写错,如“氯丙嗪”错写成“异丙嗪”,“PP粉(外用)”错写成“PP 粉(内服)”,“地高辛 0.125 mg”错写成“地高辛 0.125 g”。
实施计算机划价,是以药名拼音首字母键入,在相同字母下屏幕显示多种药品。盲目图快可能造成误选药名,如果发药时不再次与处方核对,则会错发药品。如“阿奇霉素针”误为“阿奇霉素颗粒”,“雷尼替丁”误为“雷米封”等。
相当数量的药品具有有效期限,当药物超过有效期或库存时间过长而发生霉变,药师发药时未仔细检查,将过期或变质药品发给患者,易造成严重后果。特别是效期药及生物制剂在临床应用中不断增加,更应注意加强管理。如果患者服用变质、失效的四环素,可因肾小管再吸收功能被抑制而引起恶心呕吐、蛋白尿、中毒、糖尿等不良反应。
某些药品的剂量、常用量恒定,因患者病情变化而改变用量时,如不认真核对处方,仍按惯例就会出错。药品摆放位置变动时,药师仍按习惯取药,又不核对,就会造成差错。
如将“头孢噻肟钠 1.0 g”错发成“头孢曲松钠 1.0 g”,“维生素C注射液”错发成“维生素B1注射液”(前者能静脉注射而后者不能)。
医师不熟悉药物的规格、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和配伍禁忌、禁忌证等,以致处方错误,从而发生调剂差错。如医师为11岁的儿童处方“氟哌酸胶囊,2次/d,每次2粒”。而氟哌酸属于喹诺酮类药物,对软骨有损害,18岁以下的儿童禁用。
未按国家有关特殊药品管理办法管理药品,会造成社会危害。另外,药师脱离岗位,会延误急重患者的抢救时机等。
医师询问患者病情不详,或未询问过敏史,造成患者用药过敏等;医师将药物剂量、剂型、用法、用量、给药途径等写错或书写不规范,使调剂人员产生误解,造成差错;医师对某些药物特别是新药的用法、用量、配伍禁忌等了解不全面,造成用药盲目。
大部分差错事故的发生,是由于药师责任心不强、工作粗疏,在配方发药过程中不按照操作规程调配所致;药师未经过严格系统的药学专业培训与教育,或上岗前培训工作不彻底,不熟悉业务所致;有的工作人员对药物的药理作用生疏,但又不深入了解,也可能造成差错发生。此外,外部因素有药品位置摆放不合理,组织管理不力,凭印象发药,忙中出错。药房工作量大,容易产生疲劳,注意力会逐渐松懈,容易造成差错。
有部分药品是由护士负责给患者用药,护士负有核对和准确调配、使用药品的责任。如果护士工作疏忽,就有可能丧失发现错误的最后机会;或由于配伍禁忌、使用不当等原因,造成不良后果。
患者取药是就医过程的最后环节,此时患者已经历了挂号、就诊、检查、交费等环节,易产生烦躁情绪而催促药师,这样也有可能导致差错发生。另外,有患者取药时少拿、错拿药品而造成差错。
提高药剂人员的岗位责任意识和工作自觉性,是防止药品差错发生的根本措施。经常性的行政管理工作,是保证调剂质量的重要环节,管理应以预防为主,加强事前教育;为使药师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作风,门诊药房应建立个人差错记录、不规则处方记录,定期在会上讲评、分析,并进行奖惩。
审方要求药师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并掌握公费医疗及医保相关规定。目前药品名称混乱,同成分而不同商品名的药品较多,因此药师必须熟悉和掌握药品名称与成分,关注处方中超剂量、超范围用药和配伍禁忌等。药师应特别注意不假设或猜测模糊处方的内容,发现问题要立即与处方医师联系。对患者因各种原因而退回的药品,应加强核查药品名称、批号、包装等。
实行计算机划价时,应打印两联单:一联为计费联,凭此联与处方一起交费取药;二联为药费清单,交给患者自我核对药品名称、数量和金额。药师配药时,必须把计算机中该处方药品名称、数量再次核对后才发药,以避免品种或数量的差错。分发有毒药品等,必须另有专人核对。药师必须做到能准确掌握药名、标签、用量和剂量等。
避免习惯性操作,药品归类摆放,位置相对固定,尽量减少调换,并经常更换模糊不清的药品瓶签。内服和外用液体制剂要用颜色不同的标签区分,还要分柜摆放。麻醉药品要专人、专柜、专方、专帐管理,双签名后才能发药,以最大限度减少差错的发生。药品调配齐全后,药师应将处方上的药品全部放入1个小筐或塑料袋内,一次性交给患者,不可零散发药,以避免药品未调配齐全时,患者仅将前几种药取走而造成差错。药品要贴用法标签,针对老年人、儿童以及特殊用法的药品,不仅要写明用法,还应特别予以口头叮嘱。
提高医生、护士岗位职责的自觉性,加强责任心,培养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加强医师与药师的沟通,不断交换药品疗效、价格等信息,发现问题应及时交换意见。对护士应经常进行岗位培训,使其掌握必要的药物知识,了解常用药物的配伍禁忌、注意事项等。岗位落实到人,麻醉药、精神药、效期药设专人管理,定期检查并记录,注意效期,内服、外用药分开。合理分配各个岗位的工作量,合理配置工作人员,防止过度疲劳。坚持复核制度,双人签字,落实责任。对一些特殊药品及用法要认真对待,如缓释、控释及特殊工艺制成的药品要特别交待患者,以免影响药效。
防止医院门诊药房药品差错的发生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医院药学工作者正在提出各种设想或采取措施,以期逐步降低医院门诊药房药品差错的发生率。近年推荐应用的优良药房工作准则(good pharmacy practice),对门诊药房服务质量的提高和完善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目前,全国广泛应用的门诊药房敞开式服务,已得到专家理论上的论证[3]和消费者的认同。药品调剂人员应具有药学、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并不断提高专业能力,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更全面地为患者安全、合理、经济用药服务。
[1]吴 蓬.药事管理学[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72.
[2]周济中.21世纪我国医院药剂科的发展趋势[J].中国药房,1999,10(3):1 141.
[3]宋庆翠,林典坤,黄仲义.论门诊药房敞开式服务与药师职能的转变[J]. 中国药房,1999,10(5):2 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