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兵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口腔炎及手足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多见于婴幼儿,目前临床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常予对症及支持疗法治疗。近年来,手足口病呈蔓延趋势,亚太地区手足口病流行均伴较高的死亡率[1]。笔者对本院收治的108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2006-08/2009-04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中心医院收治儿童手足口病108例,其中男60例,女 48例;发病年龄6个月至6岁,平均3岁8个月,<1岁15例,~3岁51例,~5岁38例;~6岁4例;其中托幼儿80例,其余为散居儿童。发病季节以夏秋季比较常见,7~8月为高峰期。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综合征学》[2]中手足口病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符合手足口病诊断标准;(2)年龄6个月至6岁。
1.4 排除标准 (1)确诊为口蹄疫、疱疹性咽峡炎、疱疹性口炎、水痘患儿;(2)资料不全影响结果者。
1.5 治疗方法
1.5.1 一般治疗 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1.5.2 对症治疗 以抗病毒为主,轻者给予口服清开灵口服液(北京中药大学药厂),每次10 m L,每日2次,或双黄连颗粒剂(哈药集团中药二厂),每次1袋,每日3次,连服7 d。高热患儿及症状较重者予双黄连60 m g/kg,每日1次,静脉滴注;痰热清(上海凯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0.3~0.5m L/kg,每日1次,静脉滴注,连用5~7 d。继发感染者加用抗生素。口腔溃疡者予西瓜霜喷雾剂、碘甘油等涂口腔。对于口腔溃疡较重不能进食者补充液体及电解质,以防脱水及离子紊乱,出现并发症者对症治疗。
1.6 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体温正常,皮疹基本消退,饮食正常;(2)好转:体温下降,皮疹部分消失,能少量进食;(3)无效:症状、体征无变化或恶化[3]。
2.1 临床表现
2.1.1 发热 108例患儿中有72例发热,体温<38℃者48例,38~39℃者18例,>39℃者6例。发热持续时间为2~5 d,平均3.1 d,热型不定。
2.1.2 口腔病变 99例出现口腔黏膜疹,分布于颊黏膜、舌、唇、齿龈及软硬腭部,以颊黏膜、软腭部及舌缘最为多见,约针尖至绿豆粒大小不一,数目数个至数十个不等,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小疱,周围有红晕,1~2 d后破溃形成溃疡,基底呈灰黄色。溃疡形成后疼痛明显,患儿进食困难伴有流涎,6~10 d痊愈。
2.1.3 皮疹 所有患儿均有皮疹,以手掌、足底、臀部多见,偶发于膝、肘及躯干部,多于发病1~2 d出现玫瑰色充血性斑丘疹或疱疹,斑丘疹于5 d左右由红变暗,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
2.2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数正常65例,升高32例,降低11例。心肌酶谱升高48例(肌酸激酶同工酶明显升高)。胸部X线检查30例,肺内感染7例。
2.3 治疗结果 经积极治疗后本组108例患儿均痊愈,病程6~10 d,最长12 d。
手足口病是一种出疹性疾病,多由于柯萨奇A 16所致,也可由柯萨奇A 5、A 10及肠道71型病毒引起,以夏秋季多见[4]。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主要是通过人群间密切接触进行传播,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通过唾液、飞沫经呼吸道传播,或由手及污染物经口传播,可在集体中引起流行。临床主要表现为手、足、臀及口腔黏膜出现皮疹或疱疹。约半数以上患者出现不同程度发热。根据临床特点,皮疹形态特征及流行季节可作出诊断。本病系病毒感染性疾病,呈自限性。一般症状较轻者常可自愈,对于症状较重者,经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多数预后良好,少有并发症发生;少数重症患者可并发心肌炎、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等危及生命,多由EV 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本病属中医“瘟病”范畴,温热邪毒夹湿入侵口鼻肌肤,内转入心脾两脏,再自内向外透发。脾开窍于口而主四肢,心开窍于舌而主血脉,故疹发于口舌与手足之肌肤[5]。双黄连由金银花、黄芩、连翘组成,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宣肺解表的功用,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连翘具有清热解毒、透邪而散上焦之湿,三味药相互配伍,共奏疏风解表、清热解毒之功效。清开灵口服液由黄芩苷、金银花、板蓝根、水牛角、栀子、珍珠母、猪去氧胆酸、胆酸组成,具有清热解毒、镇静安神功效,有良好的退热、抑菌和抑制病毒的作用。清开灵通过抑制内生致热原、中枢发热介质的生成,促进解热物质的释放发挥体温调节作用[6]。痰热清注射液由熊胆粉,山羊角,金银花,黄苏,连翘组成,临床研究显示,其具有抑菌,抗病毒,解热和抗惊厥功效。
本研究中有48例心肌受累,7例肺内感染,给予静脉滴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对于心肌受累患者,予营养心肌药物治疗,治疗7~12 d,复查心肌酶谱及胸部X线均恢复正常,患儿痊愈出院。故本病在临床诊治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儿症状、体征,对于一些症状较重的患儿应进一步检查心肌酶谱、心电图、胸部X线,以免漏诊。
人与人接触是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手足口病分布极广泛,无严格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在该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有此类发病集聚现象。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造成传播。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因此预防本病的传播流行主要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时隔离。对儿童平素互相接触的物品要及时清洁消毒,切断传播途径。在疾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幼儿到拥挤的公共场所,以减少被传染的机率,同时保持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居室经常通风,勤晒衣被,控制疾病的流行的有效方式[7]。
[1] M cM ina PC.An overview of the evolution of en terovirus 71 and its c linical and public health significance[J].FEMSM icrobiol Rev,2002,26(1):91-107.
[2] 彭伟,于皆平.临床综合征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863.
[3] 刘素琴.更昔洛韦治疗婴幼儿手足口病的疗效[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24):1731-1734.
[4]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07.
[5] 张镜人.中医治疗疑难杂病秘要[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4:994.
[6] 宋春美.清开灵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4):12.
[7] 王晓华,刘维婵.小儿手足口病并暴发性心肌炎 4例报告[J].临床儿科杂志,2003,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