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高富 (浙江开化县人民医院 324300)
上肢外伤导致皮肤、软组织广泛缺损,常伴有肌腱、骨外露,需行皮瓣修复。目前手术方法较多,各有利弊。2005年10月至2009年12月,笔者选择性应用腹部带蒂皮瓣修复上肢软组织缺损16例,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16例中,男12例,女4例;年龄21~58岁,平均28岁。损伤原因:车祸7例,机器铰伤3例,压砸伤5例,热烫伤1例。损伤部位:肘部1例,前臂及腕部6例,手部9例。急诊修复10例,二期修复6例。9例伴骨折及肌腱损伤。皮肤缺损面积3cm×6cm~11cm×18cm。
1.2 手术方法 采用全身麻醉或臂丛神经加硬脊膜外阻滞麻醉。彻底清创后,骨折者行一期骨折内固定,肌腱断裂7例予一期修复,肌腱缺损2例行二期肌腱移植修复。测量患肢创面大小,根据供区的皮肤条件及受区部位和面积,选择腹部皮瓣,皮瓣面积至少要比患肢缺损创面面积大10%。皮瓣设计时尽量选用轴型皮瓣,以腹壁浅动脉或旋髂浅动脉为蒂,形成下腹壁皮瓣,或以脐旁穿支动脉为蒂的脐穿支皮瓣及肋间血管皮瓣[1]。依次切取游离皮瓣后,将蒂部缝成皮管状,便于旋转和固定。根据受区部位软组织缺损厚度,保持皮瓣近端带轴心血管处原厚度,可将远端60%~70%的皮瓣修剪成带真皮下血管网薄皮瓣转移应用[2]。避免蒂部扭转,皮瓣边缘同受区缝合,蒂部与受区创面贴合固定即可。止血要彻底,皮瓣下置引流片。14例供区创面直接拉拢闭合,2例供区创面拉拢后少许缺损处行皮片移植。术毕肢体与腹部包扎固定。
1.3 术后处理 术后予固定、保温及解痉、抗凝、抗感染等对症治疗5~7天,严密观察皮瓣血运,防治和及时处理血管危象等并发症。半个月拆线,并开始皮瓣夹蒂训练。21天断蒂,断蒂时如蒂部较臃肿可予修整。
16例术后皮瓣全部存活,伤口愈后良好,供区伤口Ⅰ期愈合。随访3~8个月,皮瓣柔软,质地、色泽、弹性良好,无坏死及破溃,无明显臃肿或挛缩现象,功能恢复优良。供区瘢痕隐蔽,不影响美观和功能。
腹部皮瓣可选择以腹壁浅动脉、旋髂浅动脉、脐旁穿支动脉等为蒂的皮瓣。这些部位取材面积大,皮下组织结构较松散,无纤维束与筋膜相连,弹性好,移动性大,易于剥离,切取方便,且上肢与腹壁固定方便,带蒂转位修复肘、前臂、手皮肤软组织缺损,简单安全,尤其适合手部套脱伤和前臂大面积皮肤缺损[3-4]。将远端60%~70%的皮瓣修剪成带真皮下血管网薄皮瓣,加快了创面基底部血管的长入,利于血管重建,一般不会造成皮瓣坏死。此技术符合“受区修复重建好,供区破坏损失小,成活可靠,操作简单易行”的组织移植原则,患者易于接受。因上述部位血管变异较大,口径较细,目前作为游离皮瓣移植应用减少,且显微外科游离皮瓣移植耗时长,需要熟练的血管吻合技术,手术复杂,加上大多数患者外伤常合并血管吻合条件差,增加了手术失败率。因此,腹部带蒂皮瓣仍作为手外科医师临床常用皮瓣之一,缺点是皮瓣有时较臃肿,感觉欠佳[5],固定时间较长,需要二期手术断蒂。
本文结果显示,合理选择腹部带蒂皮瓣修复上肢软组织缺损,效果良好,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实用、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等优势。手术需要按一般皮瓣治疗原则外,笔者选择应用腹部皮瓣时有以下几点体会:①根据受区的部位、面积及固定方便舒适等因素,来选择合适供区;②根据缺损部位厚度的不同,适度修薄腹部皮瓣,蒂部近端较臃肿的可在断蒂的同时进行修整;③皮瓣蒂部要有足够的长度,最好蒂有知名皮动脉和真皮下血管网,这样血供来源可靠,切取面积大,旋转角度增大,抗感染能力强,皮瓣坏死率低;④腹壁浅血管和旋髂浅血管解剖变异较大,为确保皮瓣血液循环通畅,最好先在术中掀起皮瓣远端用透光方法观察有无血管,以及主干的走行方向和血管蒂的部位,再扩大下方的切口形成皮瓣;⑤骨折部位尽量一期可靠内固定,并用周围肌肉、筋膜等软组织覆盖,易于皮瓣移植后成活,便于皮瓣断蒂后行早期功能锻炼,如骨折部位不稳定需加用外固定,直至骨折基本愈合。
[1]候春林.带血管蒂组织瓣移位手术图解[M].3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74-76.
[2]王澍寰.手外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9-130.
[3]寿奎水.手部皮肤套脱伤的手术选择[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6,22:65-66.
[4]王晓南,韩宝平,陈克俊,等.手部皮肤套脱伤的治疗[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6,22:67-69.
[5]崔海文,王立新,崔树科.腹部随意多皮瓣修复多指皮肤缺损[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6,22(5):399-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