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红
(长治市农业良种推广站,山西长治 046011)
目前,在种子市场中窜货和砸价是常见的销售行为。它既是种子市场激烈竞争的体现,同时又严重地影响了种子企业的销售计划,是目前销售工作中的两大顽疾。本文就这种现象产生的背景、原因、种类及预防措施提出以下观点,以与大家探讨。
在商品领域流通过程中,没有窜货的销售不是成功的销售,大量的窜货是危险的销售。没有窜货没有流通,没有竞争,经销商画地为牢,割据一方,对企业销售不利,有可能会把市场做死,把品种(品牌)做死;大量窜货恶意窜货会将市场价格做乱,品牌形象下降,好卖的品种不赚钱,赚钱的品种不好卖。致使辛辛苦苦做市场的经销商没有赚到钱,积极性会受到打击,使品种(品牌)提前退出市场,而没有做市场的经销商偷奸取巧,坐享其成。
由于种子行业市场开放得比较晚,现处于发展变革时期,种子立法滞后,管理跟不上,市场竞争无序。有些代理商、终端分销商想通过不正当的竞争独霸当地种业市场,不惜用窜货、砸价等方式打击对手;还有一些经销商采用不规范推广和销售的形式,甚至用伪劣假冒种子冲击市场,受害的首先是农民,其次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的公司,遵纪守法、按照游戏规则经营的经销商也是受害者。
由于窜货砸价,种子代理商争先推广销售新品种,争得新品种的代理权,以获取较大的利润空间,从而导致市场无主推品种或者品种多乱杂。尽管有些品种综合性状很好,适合当地种植,可是由于窜货砸价致使无人经营,农民无处购买,把好的品种“枪毙”。有些经销商对不赚钱的品种隐瞒了品种的真实特征特性,对自己经营的新品种和赚钱的品种夸大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和综合性状,搞些不实宣传,欺诈农民。有的经销商甚至对品种的特征特性也不清楚,只能按照宣传资料去介绍,出了问题把责任推给主家,把损失转移给农民。
由于窜货砸价现象在种子经营中普遍存在,致使所有经销商都渴望求新,但种子研发审定的速度跟不上,也不可能跟上经销商这种变化,有些经销商就采取“一种多名”或“偷梁换柱”方式造假售假,扰乱种子市场,影响农民朋友的用种安全。
一般发生在两个销售邻界区域的窜货是无意的,是向自己辖区以外的市场销售的行为。在种业市场中,这种窜货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区域是人为分割的,由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购买偏好、购买习惯、情感关系选择了自己所喜好的购买地点和场所。
是指品种处于市场开发阶段时所选择的经销商网络较广,分销能力较强,致使所经营的品种流向其他区域。在品种进入市场初期,良性窜货对企业是有好处的。由于新品种刚刚进入市场,知名度不高,销售量不大,良性窜货有利于品种在适合区域密集布点,让农民试种,让终端经销商和农民了解产品的特征特性,提高品种的知名度,为迅速推广奠定基础。
即经销商为谋取非正常利润,向其他区域倾销。也有的是经销商与企业在经营当中发生了矛盾,只进少量的种子故意砸价,向其他市场倾销,目的是把企业的营销政策搞乱,把企业的价格搞乱。目前,恶性窜货给企业的危害是巨大的。它严重地扰乱了企业营销战略,销售政策,造成价格大战,减低了经销商利润空间。混乱的价格大战使经销商对品种经营失去兴趣,对企业失去信心,也会导致品种、品牌、企业形象在农民和终端经销商心中失去地位,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
种子进入市场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从导入期到成长期到成熟期至少要经过三年的时间,销量也由少到多慢慢地递增。有些企业为了追求市场份额,向业务人员和经销商采取“高压”政策,要求业务人员和经销商必须完成一定销量。业务人员为了获得销售奖励和提成,经销商为了获得销售返点,将自己市场不能消化的剩余种子向周边市场“放水”,造成窜货现象。
种子渠道营销模式逐渐由多层级减少发展,重心下移。由于渠道扁平化,经销商的利润提高,有利于调动经销商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新品种快速进入市场。但随之带来的是给企业在渠道管理方面增加了难度,给窜货、砸价带来了机会。在扁平化的渠道中,分销商相对的市场范围较小,互相之间竞争比较激烈。由于渠道成员良莠不齐,种子好销时都希望自己上销量,地盘越大越好;种子不好销时都希望把剩余的种子向其他区域倾销;加之有些企业对渠道管理跟不上,措施不得力,窜货砸价是必然的结果。
目前,中国种业有以下几种渠道销售模式:一是省级总代理模式;二是市县级区域代理模式;三是重点乡镇级代理模式;四是合同订货模式,即不设区域,不设代理,完全采取合同订货。由于代理级别不一样,加之有些企业采取级差订货方式,订货数量不同价格也不同,在品种销售不畅时,高层级的经销商和订货量较大的经销商利益空间较大,有竞争优势,也有窜货砸价的“资本”。
3.4.1 多家经销模式。有的种子企业在选择经销商时来者不拒,致使渠道成员之间不能严格按企业的营销政策执行。由于利益的趋使,渠道成员之间各揣心事,致使经销之间出现你看我我看你、你防我我防你、你整我我整你的局面。
3.4.2 承诺不兑现。有的种业在与经销商签订合同时给予了很多承诺,包括宣传推广、广告、赠品、销售促进等方面大力支持。可是当经销商把种子购进后,企业不兑现承诺,导致市场消化不良,由于资金的压力,经销商不计后果窜货砸价。
3.4.3 管理措施不得力。由于利益的驱动,经销商在经营中窜货是必然的。企业只能采取两种办法:一是不管,由经销商自己去管理。二是严管,企业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明确奖励和惩罚办法,并且要执行到位,才能控制经销商的恶意窜货。
种子企业要根据不同的产品生命阶段,市场的规模和容量,设计合理的经销区域和经销商密度。按行政区域或按经销商平均分配是不科学的,会使有能力有实力的经销商“吃不饱”,规模小、分销能力弱的经销商达不到企业销售目标。只有根据市场、品种、经销商的实际情况设计经销区域才是合理的。
如果企业品种较多,自身忙不过来,在某个区域将多个品种交与一个经销商代理,弊大于利,会带来以下三个问题:一是经销资金的压力;二是哪个品种赚钱,经销商就会主推哪个品种;三是在市场开发的基础工作上,经销商不会下气力去做。因此,企业应该将不同的品种分配给不同的经销商去做,制订不同的销售策略,这样有利于品种的市场发展,又能有效地控制经销商。
销售任务应该根据品种生命阶段、市场开发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指标太低,浪费了企业的资源;指标过高,市场消化不了,必然会造成窜货。
企业在与经销商签订合同条款时,采取零售价提货的办法,约束经销商不低于零售价格销售。根据合同执行情况和销量进行模糊返利,是防止窜货、砸价的有效办法。
现在许多种子企业对经销商都采取年终模糊返利方法,这种方法并非十分科学,只注重结果,没注重过程,正确的过程才能带来好的结果。科学的管理奖励方法是引导经销商正确的行为过程,企业可针对销售中的几个重要的指标,如铺货率、基层推广、客户开发、不销售竞争品种等进行适当奖励,有利于控制方向,把握结果。在激励的过程中,不能变相降价。如变相降价,就给窜货、砸价提供了条件。特别是一些宣传费用,如推广费、广告费等费用,企业应直接操作,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市场开发。
要掌握经销商订货数量,提货与库存数量,品种销售方向,最后一次进货数量。如发现经销商库存量大或最后一次提货数量较大,对经销商种子要进行监督。
在种子加工时采用带防伪、防窜货编码。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经销商,不同的批次产品都有各自的明码或暗码。产品出库时,品种、批次、购种经销商等相关信息记录在案,如果发现市场有窜货现象,就能及时知道哪个品种、哪个批次、哪个经销商何时窜货和窜货数量,根据掌握的信息迅速采取对策。
很多市场窜货、砸价与企业销售人员有关。有些销售人员不深入市场,不了解市场状况,不能提前预警,采取防范措施。有些销售人员责任心不强,出现窜货砸价现象也不及时制止和管理。更有甚者,有些业务人员直接参与经销商的市场运作,获取好处。因此企业对销售人员的管理非常重要。要向销售人员灌输理念,让销售人员看到发展的远景,建立激励与惩罚机制,加强人性化管理,把销售人员拉回企业中来,而不是推给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