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显雄
利福平(RFP)是抗结核治疗的一线药物,因其对细胞内外代谢旺盛和偶尔繁殖的结核菌群均有杀菌作用,临床效果明显,故对结核病的控制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的不良反应有轻度肝功能损害、超敏反应、胃肠道反应、白细胞轻度减少等,但也有其他少见的不良反应,如寻常性痤疮等,现就湖北省荆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例RFP致寻常性痤疮患者的情况具体报告如下。
患者,女性,31岁,职员。因“咳嗽、咯痰3个月,加重15d,于2009年10月3日来荆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诊,既往无药物过敏及皮肤病史。查体:体温36.8℃,血压115/80mm Hg(1mm Hg=0.133kPa)。全身皮肤未见异常;右上肺呼吸音粗糙,可闻及少许湿啰音;心率70次/min,律齐,无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双肾区无叩击痛。实验室检查:WBC 6.3×109/L,中性粒细胞0.54,淋巴细胞0.46;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l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40mm/h。肝、肾功能及血、尿常规检查均正常,痰涂片检查阳性(2+),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胸部CT显示:右肺上叶见斑片状模糊影,密度不均。确诊为右肺继发性结核,涂阳进展期,初治。给予2H3R3E3Z3/4H3R3治疗,其中异烟肼(INH)0.6g,RFP 0.6g,乙胺丁醇(EMB)1.25g,吡嗪酰胺(PZA)2.0g,隔日1次早晨空腹顿服。治疗约30d,咳嗽、咯痰症状基本消失,但患者颜面部出现散在的黑头及白头粉刺,后逐渐发展为炎性丘疹,未做任何处理。治疗2个月复查胸片显示:右肺上叶病灶明显吸收。痰涂片检查阴性,肝、肾功能及血、尿常规检查均正常,但颜面部皮疹逐渐增多,并出现少许小脓疱,有轻微痒感,诊断为寻常性痤疮,给予罗红霉素0.15g/次及异维A酸胶丸(商品名:泰尔丝,上海延安万象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0mg/次,每日2次服用;莫匹罗星软膏(商品名:百多邦,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和0.025%迪维A霜(重庆华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交替外用治疗。因未发现其他原因,考虑为药物引起,此时强化治疗期结束,停用PZA及EMB,余治疗不变,嘱继续观察。1个月后,皮损无减少,粉刺、结节、丘疹、小脓疱进一步增多,并出现少许囊肿。因影响美观,患者要求调整药物,遂停用RFP,给予INH、EMB治疗,第4个月后皮损逐渐减少,最后消失;第6个月时再服RFP,15d后颜面又出现类似皮损,停用RFP约1个月时皮损再次消失,证实寻常性痤疮为RFP所致。
寻常性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其发病机制复杂,主要与雄性激素作用及皮脂腺功能亢进、毛囊皮脂导管角化异常、毛囊皮脂单位中微生物的作用、炎症反应等因素密切相关[1],此外还与遗传、饮食、胃肠功能、环境因素、化妆品、精神及药物因素等有关系。本例患者属青年女性,平素工作压力较大,再加上患有肺结核病,害怕同事及家人歧视,有一定的思想顾虑,容易产生内分泌失调,这就为寻常性痤疮的产生埋下了隐患。RFP的灭菌作用在于抑制敏感细菌的核糖核酸聚合酶的活性,从而阻断核糖核酸的合成。有学者研究后认为,肝内微粒体酶可以被RFP诱导,从而促进RFP代谢[2]。笔者对本例患者采用的是间歇疗法,多数学者认为间歇给药过敏反应发生率较高[3],一般认为此反应为免疫性反应;有学者提出“免疫-介质”学说,认为RFP为一强的免疫原,它与体液蛋白质或细胞结合蛋白之间亲脂性相互作用,形成免疫原-携带者复合物,促使抗体产生;RFP的不良反应是由于游离RFP和致敏寄生细胞或粒细胞相互作用后,释放出一种介质而引起的全身反应[4]。由于RFP是一种半抗原制剂,引起超敏反应屡见不鲜,主要是药物热、皮疹等,甚至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由于RFP能刺激肝内微粒体酶活性,有学者推测可能是因为它能加速雌激素的分解灭活,体内雌雄激素平衡由此被打破,从而导致寻常性痤疮发生,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确认。
[1] 马玙,朱莉贞,潘毓萱.结核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13.
[2] 焦安国,肖长生,滑东方.抗结核药物副反应及防治对策.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8-13.
[3] 吕建文.利福平致寻常性痤疮一例.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8,21(11):116.
[4] 朱学骏,顾有守,沈丽玉.实用皮肤病性病治疗学.2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