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效平
(乡宁县农业种子站,山西 乡宁 042100)
近年来,旱地小麦良繁受自然条件限制,存在产种量不足的问题。为了提高种子田产量,我们根据本地实际,采用了旱地小麦良繁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的地块作为小麦种子生产田。前茬收获后及时耕翻灭茬,合口过伏,遇雨耙耱保墒,蓄住7、8、9三个月降雨。播前15天左右施足底肥,浅耕耙耱,达到上虚下实,无明暗坷垃,无竖立根茬,地面平整。
正茬麦田休闲期的耕耙保墒环节不能忽视,地膜覆盖具有突出的集雨、保墒效应,但不能造墒,无底墒蓄纳也就谈不上保墒效应。精耕细作,抓好覆盖田的播前整地,是保证覆盖田稳产高产和推广覆盖技术质量的前提。
覆盖田土壤水分、温度条件优越,微生物活动活跃,加快了养分分解,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使小麦植株对养分吸收增加;伴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所消耗的养分明显增加;加之覆盖的对象是旱地,生育期间田间不宜过多农事活动,追肥的可能性小,所以播前施足基肥很关键。因地因伏雨量不同搞好平衡施肥,丰水年亩施农家肥3 000~4 000kg,纯氮10~12 kg,五氧化二磷6~8 kg;干旱年亩施农家肥3 000~4 000 kg,纯氮8~10 kg,五氧化二磷7~8 kg。有机肥可结合播前整地一次深施,深度15 cm左右。化肥可结合覆膜播种机械条施,也可结合播前整地一次施入,施深10 cm左右。
应选用冬性强、中矮抗倒、分蘖力强、穗大粒多、千粒重高、增产潜力大、品质优的品种进行繁殖。播前精选种子,使其纯度达98%、发芽率达95%、净度达98%以上。还要对种子实行包衣处理,统供到户。
4.1 适期迟播。由于覆盖的增温作用,使小麦冬前有效积温增加,易出现冬前旺苗,过多消耗土壤水分、养分;或冬前生育进程加快,造成越冬死苗,故覆盖田播期要比露地适当推迟。选用膜侧条播的应比当地露地小麦的适宜播期推迟5~7天。
4.2 精量播种。膜侧栽培播量一般为露地小麦的3/5,亩播种5~7 kg。丰水年和旱肥地亩播种5 kg,干旱和中等肥力田亩播种7 kg。
4.3 播种。用机引或畜力起垄铺膜播种机。在适播期一次完成化肥深施、起垄、铺膜、播种、镇压等工序。做到下籽均匀,深浅一致,播深3~4 cm。表墒欠缺时播深5 cm。
4.4 播种质量。地膜覆盖的播种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有效增温保墒效果,以及单位面积的种植率。膜侧条播垄行要直,宽窄均匀,膜土贴紧,垄宽一致,膜沿压实,两端埋严,达到刮风不起膜,膜边不压苗。播种深浅一致,种子分布均匀,避免疙瘩苗。
5.1 破除板结。小麦播后遇雨,适墒及时用钉耙破除膜侧板结,确保小麦正常出苗。
5.2 查苗补缺。出苗后及早查苗,断垄20 cm以上时及时用催芽种子进行补种;对过稠的疙瘩苗要疏苗间苗,达到苗匀。
6.1 加强护膜。出苗后及时对破损地膜压土封口,严防人畜践踏。
6.2 培育壮苗,严防冬旺。发现冬旺要及时深锄断根或化控;对土壤肥力不高、施肥不足、群体不够的麦田,可趁墒每亩追施尿素5 kg。
6.3 防治病虫。地下害虫有金针虫、蝼蛄、蛴螬,应及早观察防治。秋末冬初遇温高偏旱,小麦种子田常成为红蜘蛛、蚜虫危害越冬的场所,可用阿维菌素、吡虫啉系列药剂叶面喷雾防治;冬前遇雨温高,易引发白粉病,可用粉锈宁药剂防治。
7.1 春季早管。地膜小麦返青比大田早7~10天,所以在膜侧麦行间顶凌搂耙、中耕保墒都要提前进行,以保返浆水。
7.2 化控。地膜小麦一般比露地小麦植株高10 cm左右,在多雨年应注意防止倒伏。拔节初期可亩用20%壮丰安25~30 mL兑水20~30 kg叶面喷洒或拔节前亩用多效唑50 g兑水20~30 kg叶面喷洒。
7.3 喷叶面肥。在拔节、孕穗、灌浆期,可叶面喷施0.3%的磷酸二氢钾或3%的尿素水溶液。
7.4 除草。结合中耕进行除草,也可以在拔节前亩用75%“巨星”除草剂 1.0~ 1.5 g(1小袋)兑水 40 kg,在无风的上午露水晒干后喷洒。
7.5 防治病虫。覆盖田的小气候会导致病虫发生规律有所变化,常较大田发生早且重。应注意观察监测,及时做好红蜘蛛、蚜虫等的防治,用药同前;白粉病、锈病可用粉锈宁药剂防治。
7.6 清除残膜。小麦抽穗后,气温升高并趋于稳定,地膜的作用基本消失,做好残膜清除。残废膜的回收可在小雨过后进行,此时地表松软,易将地膜拉出抽尽。然后带出麦田集中处理,以防污染。
7.7 适期收获。收获不仅要掌握好恰当的收获时期,还要在收获时防止机械混杂。收获不同品种、不同品质的小麦之前,要认真彻底清理收割机,保证小麦良繁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