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东舢
(浙江省商务厅,浙江 杭州 310006)
基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浙江开放平台建设*
宋东舢
(浙江省商务厅,浙江 杭州 310006)
在世界经济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将进入“十二五”发展的新时期,浙江经济社会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在这一大环境下,各地为更好地发展经济提出了空间战略并已付之实施,大开发区规划与建设如火如荼,而浙江省目前还局限于发展战略布局,空间战略尚未正式开启。文章根据对当下时势的判断,提出浙江省应积极谋划空间战略,结合浙江产业结构和区域优势,推进开发区建设。
区域发展战略;空间战略;开发区建设;浙江经济
DO I:10.3969/j.issn.1671-2714.2011.01.011
始于 2008年下半年的一场百年不遇的全球金融危机,正在深刻改变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世界经济将步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将进入“十二五”发展新时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基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浙江开放平台建设”这一课题值得深入研究。
(一)空间发展战略
“最好的战略是空间战略”,或曰:“能落地的战略是最好的战略”。因为空间是承载一切物质的载体,所以,大到一个国家、中到一个区域、小到一个企业,都要研究空间发展战略问题。2008年以来,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国务院进一步完善了国家空间战略布局,在中国经济版图上相继批准了十几个区域发展规划。
自北向南:吉林的长吉图经济带、辽宁的“五点一线”沿海产业带、河北的曹妃甸产业集聚区。天津的滨海新区。山东的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江苏的苏北沿海产业带、上海的“大浦东”、福建“海西区”。广东的横琴岛和深圳综合试验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以及海南的国际旅游岛,浙江成了唯一的空白。
自东向西:江西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安徽的“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湖南的“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试验区”、重庆成都的“城乡一体化综合试验区”(2010年又新批了1 200 km2重庆两江新区)、陕西与甘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以及青海“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当前全球最大的循环经济试验区)。
1.战略谋划。2009年第二季度,浙江省商务厅和宁波市外经贸委、宁波万里学院联合课题组研究提出“构建环杭州湾经济圈”建议,后来省“双服务”第二小组作了进一步深化,并向省领导提出积极建议;第三季度,浙江省政府初步形成“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带”发展战略。第一次公开见报是 2010年 11月 27日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提出“要协力建设长三角沿海经济带,以上海‘两个中心’建设为龙头,以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实施和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带建设为两翼,全面提升长三角地区沿海开发开放水平”。经过一年多努力,2010年 7月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将浙江与山东、广东共同作为发展海洋经济的试点省份。
11月 22日,浙江省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海洋经济发展问题。会议强调,要以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和省委“十二五”规划建议为方向,以国家明确浙江省为发展海洋经济试点省为契机,顺势而为、借势前行,全力推动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
2.战略构想。“十二五”时期基于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布局,以浙江沿海和杭州湾为空间主体,以“三大产业带”和“四大都市圈”为重要支撑,以整合现有各类各级平台载体为主要抓手,进一步优化空间战略布局,完善空间规划体系,构筑大范围、多层级、宽领域、高水平的浙江区域空间开发新平台,使之成为浙江发挥国家战略功能的重要载体。
3.战略定位。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把浙江省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国际枢纽港,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新型临港产业基地,世界级城市群新型城市化先行区,海洋综合开发体制改革试验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二)区域规划布局
1.省级层面。着眼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举全省之力努力打造“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带”。在空间布局上,坚持以海引路、以陆促海、海陆联动,统筹海域、海岛、海岸带、城市和内陆开发,构建“一港二带三极”的发展格局。一港:舟山—宁波港;二带:杭州湾产业带和温台产业带;三极:杭州、宁波、温州三大城市群。
2.市级层面。在浙江省优势区位和重点区域,构筑若干个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三次产业融合为支撑,以部分开发区 (园区)为基础,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的产业集聚区。
3.县级层面。通过体制创新和整合提升,做大做强、做实做优开发区,引导开发区由单一工业区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和现代化、生态型新城区转变,更好地发挥对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带和产业集聚新平台的支撑促进作用。
根据以上总体布局,在全省自下而上构筑一种层级式、宝塔型的空间架构,形成布局优化、分工有序、相互支撑的产业园区体系:在县级层面,由开发区整合低丘缓坡、滩涂或乡镇功能区,形成县级产业发展大平台;在市级层面,以“产业集聚区”跨县域整合部分开发区 (园区),形成市级产业发展大平台;在省级层面,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带”为纽带,整合各市产业集聚区,共同打造国家级的战略发展大平台。
(三)构筑发展大平台
1.大平台战略的提出与实施。2009年底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大平台建设作为省级发展战略来谋划布局,加快建设一批具有全国战略意义的产业基地,并把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作为浙江经济工作的突破口,培育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
目前,全省各地已初步规划设立的产业集聚区有 14个: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宁波梅山物流产业集聚区、温州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湖州南太湖产业集聚区、嘉兴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绍兴滨海产业集聚区、金华产业集聚区、衢州产业集聚区、舟山海洋产业集聚区、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和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
2.拟设产业集聚区的组合模式。目前,各地正在规划的产业集聚区在空间组合上大致有三种模式:第一种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即在一个行政区 (慈溪)内,以一个开发区 (慈溪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为核心,扩展到 200多 km2,设立市派出厅级管理机构;第二种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在一个行政区 (萧山)内,整合数个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工业园区 (杭州开发区前进工业园、萧山开发区江东工业园、杭州空港经济区、萧山临江工业园区)和部分乡镇;第三种绍兴滨海产业集聚区。规划区域涉及绍兴市、绍兴县、上虞市三个行政区,整合国家级绍兴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绍兴滨海工业园区和上虞工业园区形成大产业集聚区。
3.产业集聚区与开发区的关系。从以上组合形式看,产业集聚区与现有开发区 (园区)是一种彼此依存、共生共荣的关系。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建设和发展,需要依托开发区多年积累形成的基础条件和综合优势;开发区在产业集聚区的大平台上,可以发挥更大作用,争取更大作为。
另外,全省从布局上看,只有少量开发区 (园区)进入集聚区的规划范围,绝大多数开发区虽未进入,但通过整合提升区域范围已扩展到几十、甚至几百 km2,本身就是区域经济发展大平台。
浙江是全国兴办开发区时间早、发展快、规模大的省份之一。目前,全省经国务院或省政府批准的省级以上开发区 117个 (数量居全国第三),其中:各类国家级开发区 20个,省级经济开发区53个、工业 (高新)园区 44个,形成了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类型多样的区域开放格局。
73个国家级、省级开发区 (不含园区)以不到全省 5%的土地面积,引进了占全省近 1/2的实到外资,创造了全省 1/3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出口交货值和财政收入,为加快浙江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
截至 2010年 9月底,浙江省开发区已集聚投产企业85 865家,引进外商投资企业8 401家,开发区已成为向出口企业和外商企业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的最佳平台。
浙江省的开发区下一步如何发展?商务部投资促进局国际投资促进中心主任孙万松有一个判断:“五年前,我在考察了 100多个国内外园区后,提出了中国园区的未来发展将有两个重要趋势:一是以现有开发区和高新区为主体,整合周边乡镇或行政区,建设和谐新城区;二是发展品牌园区和特色园区将会成为提升园区竞争力的重要方向。”[1]
关于第一个趋势浙江省从 2008年起就敏锐地把握住了。2008年下半年省政府启动了首批12个开发区 (园区)整合提升试点工作。2009年7月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全面展开了第二批47个开发区 (园区)整合提升工作。目前,全省已开展整合提升的开发区 (园区)合计 59个,整合各类园区和工业功能区共计 198个,辐射带动的区域近 6 000 km2。
特别是省委、省政府提出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后,促使开发区以更大气魄、更大力度、更大手笔推进整合提升工作,加快构筑区域一体化发展大平台。
据统计,第二批 47个开发区 (园区)整合提升前国家核准面积平均 8.38 km2,整合提升后辐射带动的区域达到4 976 km2,平均 105.87 km2。其中:50 km2~100 km2(以下)的开发区 (园区)12个;100 km2~200 km2的开发区 (园区 )18个;200 km2以上的开发区 (园区)6个。这 47个开发区 (园区)约有 2/3以上是通过低丘缓坡和滩涂资源实现空间拓展的,浙江省潜在的后备土地资源得到了有效开发利用。
关于第二个趋势开发区已清醒意识到并积极加以推进。在浙江省绝大多数开发区通过整合提升完成空间拓展、做大平台之后,下一步要重点引导开发区向精品化、特色化、高新化、低碳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据初步了解,目前各地已经和正在设立的特色园区有:杭州开发区的新加坡科技园、钱江开发区的新加坡低碳产业园、临安开发区的科技城、富阳开发区的工业设计创意园、海盐开发区的核电关联设备产业园、平湖开发区的光机电产业基地、长兴开发区的白色家电产业基地、桐乡开发区的新能源产业基地,等等。
一批精品园区、特色园区、高新园区、低碳园区、品牌园区的规划建设,已成为引领全省开发区转型升级的突出亮点。
浙江省商务厅 2011年工作重点之一,就是规划建设一批国际化、高水平的特色园区:一方面要学习借鉴江苏开发区设置特色产业园区和山东开发区建立国别 (地区)园区的经验;另一方面要认真总结浙江省杭州、宁波、嘉兴等地办好新加坡科技园、新加坡低碳产业园、北欧工业园、欧洲工业园、日本光电产业园、台湾电子产业园的做法。重点培育一批国别 (地区)园区,发挥以外引外的集聚集群效应;着力打造一批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促进产业高端化、集群化、低碳化、国际化。通过一批特色园区和产业基地的辐射带动,努力把浙江省开发区建设成为科技含量高、产业特色明、集聚效应好、生态环境优的转型升级示范区,为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创造经验,提供样本。
目前,省内外一些正在转型升级的先进开发区的发展理念、发展定位、发展模式、发展形态都在发生变化。有专家学者分别用“大开发区时代”、“后开发区时代”和“泛开发区时代”三个词汇,对转型升级中的开发区发展趋势和主要特征做了新的诠释和描述。
所谓“大开发区时代”,是指开发区实际管辖的范围已经不是当初设立核准的几平方、十几平方公里的范围,而是通过体制创新、授权管理扩展到几百平方公里的区域。据了解,国家级的苏州工业区、青岛开发区都是 280 km2,天津开发区300 km2,广州开发区 390 km2,大连开发区400 km2,沈阳开发区 480 km2。[2]浙江省国家级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际管辖面积 200 km2,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际管辖面积 180 km2。第二批整合提升的安吉、富阳、平湖等省级开发区都在 200 km2以上。几百平方公里的大开发区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工业园区,而是按照统筹二三产业、统筹城乡建设、统筹区域发展的理念进行建设、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复合开发区或综合经济区,已经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平台和促进转型升级的新高地。
所谓“后开发区时代”,是指国内先进开发区在功能定位上,已经由单一加工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并举转型;在经济结构上由单纯工业经济向城市综合经济转型;在管理职能上由只注重经济发展向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型。如同我国大庆、鞍钢等城市早期所经历过的发展轨迹,一些开发区已呈现出“工业区——新城区——行政区”的发展走向。[2]在商务部每年发布的全国 5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评价报告中,连续多年排名第一的天津开发区在 2004年写了一本名叫《走出孤岛》的书,其核心思想就是开发区要走出工业孤岛,大力发展城市经济、融入城市经济,依托城市更加完善的功能和更加优质的品位,吸纳高端人才,集聚高端产业。目前浙江省排名第一、全国排名第十的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近年来确立“城市国际化、产业高端化、环境品质化”的目标定位,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双轮驱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业并举”的发展方针,加快推进从“建区”到“造城”的战略转型。
所谓“泛开发区时代”,是指开发区走出“围墙经济”,放大溢出效应,着眼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以体制创新为切入点,探索形成开发区与所在区域资源整合、功能叠加、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新格局。[2]开发区利用自身多年积累形成的品牌优势、产业优势、资本优势、人才优势和管理优势等,辐射带动方圆几十甚至几百平方公里;实现经济园区与周边地区的良性互动,促进内外联动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均衡发展、社会和谐发展。放眼全国,以园区形式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社会共同发展,已经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以浙江省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从当初批准设立于市中心的文三路电子一条街,跳跃到钱塘江南岸发展,实行高新区与滨江区“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不但突破了高新开发区自身发展的空间局限,而且推动了杭州城市由“依湖发展”到“跨江发展”。短短几年,一座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化滨江新区已矗立在钱塘江南岸。
因此,笔者认为:整合提升后的浙江省开发区已开始进入以“大、后、泛”为特征的开发区发展新时代。这是基于以下两点的原因:第一,改革开放初期国家为开发区创造实验环境的温室效应不再有延续的必要和可能,开发区依靠特殊政策优势独步天下已成历史;第二,开发区的功能呈现出由单一工业化的经济功能区,向多功能新城区发展的趋势,更加凸显出开发区的集聚、引领和辐射作用。
*本文系作者于 2010年 11月在第二届浙江省国际经济贸易学会年会上的主题发言。
[1] 孙万松.“双跨园区”:中国开发区与高新区的未来[N].经济观察报,2010-07-09(10).
[2] 王海博.新形势 新使命 新责任——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思考 (上)[N].创业导报,2010-09-07(P8).
Abstract:When world economy enters into the post-financial crisis era and the Chinese economywill enter a new period of development of“12th five year p rogram”,Zhejiang's economy and society are facing new opportunitiesand challenges.In this environment,space strategies have been p roposed and begun to imp lement by many p rovinces in order to fully develop the regional economy.However,Zhejiang Province,is still limited to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space strategy has not been yet officially started.According to current situation,this author proposes the idea that Zhejiang should actively plan space strategy,combin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regional advantage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zones.
Key words: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space strategy;development zones;Zhejiang economy
Construction of Zhejiang Open Platform Based on National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SONGDongshan
(Department of Commerce of Zhejiang Province,Hangzhou,Zhejiang,310006,China)
F127
A
1671-2714(2011)01-0058-04
2010-11-27
宋东舢 (1954-),男,山东临沂人,现任浙江省商务厅开发区处处长。
(责任编辑 陈汉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