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定玉,王 琛
(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大学生创业障碍是指在决定创业前、创业过程中以及创业失败后阻碍创业者继续创业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主观因素是指创业者在创业实践过程中对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在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心理素质。客观因素主要指大学生的性别、专业、学习成绩、家庭收入等因素。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备、社会就业制度不健全、就业渠道不畅通以及大学生就业观念不科学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对大学生的个人发展、社会稳定及高校招生等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在此背景下,“自主创业”一词逐渐升温,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于2010年5月颁布了“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一系列鼓励和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相继出台[2]。不过,随着大学生创业的不断升温,创业面临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不少学者对此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陈利敏(2006)归纳了大学生创业失败的重要内因有创业初衷来自求职的压力、“创业”起点过高、“创业”资金短缺、经营理念和方法与市场有一定差距以及缺少吃苦耐劳和团队合作精神五个方面[3]。陈小娟、赵力明(2008)指出,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缺乏创业精神、缺乏创业意志、心理适应能力差[4]。王一海(2010)分别从热情和理智、意识和迷茫、期望与失落、学业与创业、风险与投入、成功与挫折六个角度分析了创业者的心理特征[5]。既有文献大多是对大学生创业者所需要的心理质量或心理特征进行分析,较少系统关注与研究阻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主观与客观因素。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自主创业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障碍因素及其成因,并针对这些障碍因素,探究大学生克服自主创业各种障碍的对策。
本文以长沙市高校在校学生和已毕业的学生(自主创业者)为(两类)研究对象。在校学生随机选择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商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经济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9所高校的大学生。已经毕业的学生以目前正在进行自主创业的毕业于长沙各高校的10人为访谈对象。
首先,根据研究目的设计调查问卷,选择长沙市9所高校,随机对8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开辟网上问卷填报系统,完善和补充调查数据。此外,对10名毕业于长沙高校的自主创业者进行深度采访。其次,利用 SPSS17.0和Visual Foxpro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调研结果。第三,根据调研结果探究其原因,提出大学生克服创业障碍的相关建议。
1.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684份。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1。根据表1可知:(1)男女比例较为均衡,男生占46.3%,女生占53.7%;(2)生源为内陆地区尤其是内陆农村地区的人数较多,具有明显的区域局限性;(3)理工、经济管理、文法专业的学生占绝大多数,医学和艺术、体育类专业人数所占比例较小;(4)学习成绩为中上水平;(5)家庭收入水平整体较低。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表
2.访谈调查。对10名已经毕业的自主创业者进行访谈,分别为我们提供了他们对创业的主观感受和理性认识。
3.辅助调查。开辟“问卷星”网上问卷填报系统,接受全国各地高校大学生的信息,作为纸质问卷的辅助调查工具,完善调查数据。
1.男生比女生的创业兴趣大。为了分析性别与创业兴趣的关系,通过问卷调查得到性别与创业兴趣的多维交叉表(见表2)。问卷调查中的男女比例基本均衡,但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对于创业的渴望,男女性别上的差异显著。访谈的结果也显示,现实中,女性实际创业的人数要远远低于男性。
利用列联表分析法得到皮尔逊卡方统计量的观测值为x2=35.16,对应的P值<0.05,统计分析结果支持男生和女生的创业兴趣有显著差异这一结论。
表2 性别与创业兴趣的交叉表
2.大学生所学专业对创业兴趣程度有显著影响。为了分析专业与创业兴趣的关系,通过问卷调查得到专业与创业兴趣的多维交叉表(见表3)。
表3 专业与创业兴趣的交叉表
根据表3的数据计算得出各专业的创业倾向(前三项选项结果人数和/该类专业总人数):理工专业的创业倾向为90.9%,文法专业的创业倾向为91.6%,经济管理专业的创业倾向为94.2%,医学和艺术体育专业的创业倾向为100%。由此可见,艺术体育类专业最具有创业的决心。同时,10位接受采访的创业者也认为,艺术体育类的学生往往比文化类学生更具备创业的激情,他们通常顾虑很少,这也是创业者所需要的。
利用列联表分析法得到皮尔逊卡方统计量的观测值为X2=23.36,对应的P值为0.077,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统计分析结果支持不同专业学生的创业兴趣有显著差异这一结论。
3.家庭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从图1和图2中可知,家庭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是否坚持创业想法的重要因素。家人的支持,无论是从精神上还是从物质上来说都十分重要。在家庭支持这个问题上,10位接受采访的自主创业者都有着相同的经历。他们的父母起初都不赞同子女的创业想法,但这10位有着创业梦想的年轻人都以不同的解决方法达到了相同的目的。
图1 创业时最希望获得的支持来源
图2 家人意愿与自己创业意愿相冲突时的解决方法
4.大学生对于高校创业教育缺乏信赖。为了分析高校创业教育实质性作用与创业兴趣的关系,通过问卷调查得到高校创业教育实质性作用与创业兴趣的多维交叉表(见表4)。根据表4的数据计算得出,认为高校创业教育有实质性作用的比例仅占43.3%,说明学校的创业教育并没有赢得大学生的青睐。10位接受采访的自主创业者也表示,高校的创业教育普遍远离学生创业的实际情况,真正发挥作用的创业教育并不多。
表4 创业兴趣程度与高校创业教育实质性作用交叉表
利用列联表分析法得到皮尔逊卡方统计量的观测值为X2=14.82,对应的P值为0.251,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统计分析结果不支持高校创业教育对创业兴趣有显著影响这一结论。
1.大学生对自身缺乏正确的认识与评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急于求成,心态不稳”以及“风险很大,对于创业望而却步”的占比分别为69.4%和68.1%,“太过自信,认为没有自己做不了的事”紧接其后,占比为43.3%(见图3)。这说明,在创业过程中,大学生还不能很好地自我评价及分析。
图3 大学生自主创业存在的主观障碍因素
根据调查,大学生创业失败最关键的主观障碍来自心理方面[6]。大多数人都认为是“从众心理”,自己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清楚,一味跟随创业风,最终导致失败。其次,是攀比心理。一味追求光鲜亮丽的表面包装而不注重内在品质,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和形象信誉的受损(详见图4所示)。
图4 大学生创业失败与心理障碍
2.大学生对当前的创业形势缺乏全面认识。调查结果显示,将近一半的在校大学生认为当前“创业形势异常艰难,缺乏整体有序的创业环境”,说明大学生由于创业本身的艰巨性,认为社会整体的创业氛围不足,表现出大学生对整个社会创业环境的不信任,直接反映为在校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畏惧消极心理(见图5)。
图5 大学生对当前自主创业形势的看法
图6 大学生对各项创业政策支持的了解程度
3.大学生对当前创业政策缺乏全面认识。关于政府出台的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仅“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支持”一项有超过60%的人了解,而对于其他政策,如“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收费减免的政策”、“劳动保障服务”、“进行创业培训”等的了解程度均没有达到半数,甚至有15.5%的被调查者完全不了解相关政策(见图6)。由此可见,对国家创业政策及各地区具体的创业政策不了解,也是导致大学生创业心理消极的重要原因。
如何克服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障碍?通过大学生投票得出,克服创业障碍首先是“加强创业实践锻炼”,64%的同学投票支持了这一方式,认为应在实践中磨炼自己。其次,“把创业辅导和心理辅导相结合”。除了开展创业专门知识与技能教育之外,还可开设“创业成功学”、“创业心理学”等方面的课程(占57.6%)。通过相关创业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思想教育,使其端正创业态度,打破传统观念束缚,进行积极尝试,增强创业信心。最后,认为应该加强对创业政策支持和创业典型的宣传的人数分别占到51.4%及42.5%。因此,根据调查的结果,我们认为,大学生创业过程涉及到个人、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克服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障碍,需要从这些方面寻求解决的途径。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内因是起主要作用的,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从大学生自身出发[7]。
首先,正确认识创业,端正创业观念[8]。创业的实质是要求大学生能结合专业特长,根据市场前景和社会需求开发出自己的创新成果,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由知识的拥有者变成为社会创造价值、做出贡献的创业者。其次,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与创业相关的能力特别是心理抗压能力,加强自身正视风险和应对危机的能力。可以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与社会各界人士交往交流、阅读经营管理类的书籍等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心理抗衡力。再次,学会客观科学地进行自我评估,做到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在创业道路上,要学会合作与交往,通过语言、文字等多种形式与周围的人们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可以提高办事效率,增加成功的机会。最后,也是作为创业者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开创新的事业和项目。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专”,不断创新,不断开拓,要“想”到别人前面去。
家人的支持是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最希望得到的力量来源,是创业者最信赖的精神支柱。大学生创业之路是漫长且艰难的,家人应该作为大学生有力的后备军,根据家庭能力为大学生提供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进行自主创业,感到没有面子的往往并不是大学生本身,而是他们的家人。家长应该学会理解孩子的选择,逐渐改变陈旧的观念,从内心支持大学生创业。
调查结果显示,长沙市各高校大学生创业时对家人的支持很依赖,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学生对于学校给予的创业帮助很不信赖。高校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志趣、创业人格、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最主要的场所,甚至是决定了毕业后大学生是否会选择创业的关键因素。目前,虽然几乎所有高校已经开始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但调查发现,高校的创业教育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加强创业教育,不仅要从创业能力的培养入手,更应该注重创业心理的培养。首先,可以把创业辅导和心理辅导相结合,开设专门的创业心理课程。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的创业思想教育,使其端正创业态度,冲破传统创业观念对自主创业的束缚。创业心理不应该再作为专业课或选修课,而是应该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即它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勇于开拓创新、勇于挑战自我、勇于正视挫折的激励课程。其次,加强创业实践锻炼,在实践中磨炼学生的心理素质[9]。大量事实表明,许多学生在创业之初雄心勃勃,但在实施过程中,因为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最终灰心败北。学生少了挫折,便少了经验。高校应该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失败的机会,以提高大学生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心理能力。再次,创业典型宣传的改良。现在也有对创业典型的宣传,不过大学生并不看好这一推广方式,原因之一就是“典型太遥远”。高校应该作为创业典型宣传的一线阵地,把典型宣传做到位、做到细处、做到学生心里去。在创业典型的选择上,不宜选择那些叱咤风云的大人物,可以从该校已经毕业的学生中选取身边的典型人物。
加大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宣传与普及。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并不熟悉国家施行的创业支持政策,甚至有14.3%的被调查者完全不知道相关政策。这容易造成创业时的无头绪混乱状态,也容易让大学生感觉孤立与无助。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让大学生了解支持政策,并在这些政策的支持下进行正确创业。另外,要切实保障创业政策的有效执行,使大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国家政策提供的帮助。
调查显示,有56.4%的被调查者认为良好的创业氛围和社会环境,能够减少创业者的心理压力。人的根本属性就是社会性,任何人都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创业在一段时间内曾被认为是不具备就业能力的体现,这让很多大学生在不良舆论的压力下放弃了对创业道路的选择。主流舆论媒体应该加大对创业政策的解读、对创业成功事迹的报导以及对创业活动的宣传,营造出一种积极创业的社会氛围,构筑良好的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社会环境。
[1]苏益南.高校大学生创业心理质量模型构建及培育[J].企业经济,2001(1):19-32.
[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通知[D].人社部发(2010)31号.
[3]陈利敏.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内因与相关对策[J].琼州大学学报,2006(8):67-72.
[4]陈小娟,赵力明.大学生创业心理质量的现状及培养[J].社科纵横,2008(2):23-27.
[5]王一海.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的心理分析与思考[J].价值工程,2010(10):52-54.
[6]韩力争.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和思考[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6):30-3.
[7]Hornaday JA,Bunker C S.The nature of the entrepreneur[J].Personnel Psychology,1970,23(1):47-54.
[8]McClelland,D.C.Characteristics of successful entrepreneurs[J].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1987,21(3):219-233.
[9]江应中.大学生创业心理培养[J].人才开发,2003(7)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