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升 刘 婷 钟文明 吴海燕 孙桂琴
(广东省梅州市人民医院心电图室,广东 梅州 514031)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一种阵发性的快速而有节奏的异位心律,心电图检查往往有心肌缺血的表现,大部分情况下,房室旁道的存在,或房室结功能上的传导性和不应性的差异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生的病理基础[1,2]。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的心内电生理改变对分析它的电生理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通过对梅州市人民医院2008年2月至2010年12月成功实行射频消融术的82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aVR导联ST段抬高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诊断价值,具体汇报如下。
梅州市人民医院2008年2月至2010年12月成功实行射频消融术的82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男性44例,女性38例,年龄43~65岁,平均年龄54岁,其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AVNRT)53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AVRT)29例,AVRT患者均为隐匿性旁道,笔者根据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aVR导联ST段抬高的不同情况将82例患者分为3种:AVNRT组,AVRT组,左侧旁道AVRT组。
82例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心内电生理检查是一种确诊心律失常的有创性的检查手段,本研究常规将电极导管放置于患者心腔内不同位置,主要包括冠状窦、高位右心房、希氏束附近及右心室,再由多导生理仪记录心内电信号,电生理检查得出的结果由2名主治以上的医师进行分析,心内电生理检查过程中诱发心动过速后,同步记录患者常规的12导联心电图,观察aVR导联ST段抬高的振幅,以最高点为基准,而且至少>0.1mV(水平或斜上型),或者至少>0.15mV(下斜型)。
采用SPSS16.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显著性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显著性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53例AVNRT患者有15例aVR导联ST段抬高,占28.3%,29例AVRT患者有22例aVR导联ST段抬高,占75.86%,左侧旁道20例,其中19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发生aVR导联ST段抬高,占76%。具体见表1。
表1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时可见aVR导联ST段抬高的主要机理是由于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逆行P'波引起了的ST段变形,这种变行不是因为心室复极引起的心前导联或下壁导联ST段的对应性改变[3]。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发生时,aVR导联和逆行P'波的向量基本垂直,所以大多数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不出现ST段抬高,在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发作时,逆传激动向量为向右和向上,aVR导联上多出现正向P'波。右侧旁道时,心房逆向激动传导的顺序为右心房侧壁经过右心房下壁、房室间隔再传到到左心房,逆传激动向量为向左、向上,在aVR导联上的投影比较小,所以大多时候没有ST段抬升出现。左侧旁道时,逆传激动向量在VR导联上的投影比较大,所以经常出现ST段抬升现象[4-7]。
笔者在本研究中发现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53例AVNRT患者有15例aVR导联ST段抬高,占28.3%,29例AVRT患者有22例aVR导联ST段抬高,占75.86%,左侧旁道20例,其中19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发生aVR导联ST段抬高,占76%,和国内外的文献报道基本一样,笔者认为通过心电图的aVR导联ST段的分析,对判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具有很高敏感性和特异性,所以临床上需要重视aVR导联ST段的改变。
[1]Steven J,RafelEA,HugbC,et al.Differentiation ofparoxysmalnarrow QRS complex tachycardial using the 12-lead electrocardiogram[J].JAm Coll cardiol,1993,21(1):85.
[2]陈刚,王方正.常规心电图对房室结参与的阵发性窄QRS心动过速的鉴别作用[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5,9(2):66.
[3]Nelson SD,Kou WH,Annesley T,et al.Significance of ST segment depression during PSVT[J]. J Am Coll Cardiol,1988,12(2):383.
[4]Riva SI,Bella PD,Fassini G,et al.Value of analysis of ST segment changes during tachycardia in determining type of narrow QRS complex tachycardia[J].JACC,1996,27(6): 1480.
[5]HoYL,Lin LY,Lin JL,et al.Usefulness of ST-segment elevation in lead aVR during tachycardia fordetermining themechanism ofnarrow QRS complex tachycardia[J]. Am J Cardiol,2003,92(12):1424.
[6]Sherf L.The atrial conduction system: clinical implication[J]. Am J Cardiol,1976,37(5):814.
[7]夏豪,黄从新,陈芳,等.伪r′V1、SⅡ、Ⅲ、aVF波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中的诊断价值[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1998,2(1):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