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保亚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 北京 100871)
青藏高原北缘的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由西向东联成一线,南边是茶马古道网络,北边是丝绸之路 (即北方丝绸之路)网络。①有人把张骞提到的蜀身毒道称为南方丝绸之路。我将另文讨论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关系。
茶马古道是以牲畜驮运和人伕背负为主要运输方式,以运茶为主要目的,向东延伸到产茶区,向西、向北、向南抵达或延伸到西亚、南亚和东南亚,进而与丝绸之路等欧、亚、非各洲的古文明通道连接的商品交换和精神交流的文化转播纽带。茶马古道主干道的核心段落有滇藏道、川藏道、川陕甘青藏道。
茶马古道上流通的标志性物质是茶。和茶马古道不同,丝绸之路上流通的标志性物质是丝绸。丝绸之路网络上主要活动着操阿尔泰语系语言的民族。丝绸之路从长安西行经过河西走廊、穿越新疆并翻越帕米尔高原通往中亚、西亚和欧洲。日本学者认为丝绸之路还包括从长安往东延伸到高丽、日本的路段,形成一条横贯欧亚的通道。丝绸之路形成时间比茶马古道更早,是欧亚大陆上的重要通道,在人类交通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 (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77年出版的《中国》提出丝绸之路 (德语:die Seidenstrasse)的概念,简称为丝路。
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多有丝绸出土。上个世纪在阿富汗喀布尔北发现的亚历山大城 (公元前4世纪),出土遗物中有大量中国丝绸。这些都是丝绸之路存在的考古证据,证明最迟到战国,丝绸之路已经打通,只是没有文献记载具体线路。
最早记录西域道或丝绸之路线路的是《汉书》,《汉书·西域传》记载了两条路:
根据《大唐西域记》,唐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取经也是取西域道。按照裴矩的分类,玄奘走的是中道,按照《汉书·地理志》的分类,玄奘走的是北道 (即塔里木北道)。玄奘也出河西达玉门关,越莫贺延碛,西经高昌 (今新疆吐鲁番)、阿耆尼(今新疆焉耆)、屈支 (今新疆库车)、跋禄迦 (今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经热海 (伊色克湖)至素叶水城 (今吉尔吉斯斯坦之托克玛克),向南经中亚诸国,跨越大雪山 (兴都库什山),入天竺。玄奘归途则是由所谓南道,即越葱岭 (帕米尔高原),经于阗返回。
乳腺癌属于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临床防治乳腺癌疾病中予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比较关键,经资料显示早期乳腺癌具有90%及以上的的治愈率,是WHO认可经早期诊断可将死亡率降低的一种恶性肿瘤。现今经病理组织学诊断发现,主要包括导管原位癌、小叶原位癌、早期浸润性癌、良性瘤早期癌变等早期乳腺癌疾病。
智商是学生先天形成的,情商是学生后天培养的,情商与智商要相统一协调,学生才能更好发展与进步。激励教育的应用让学生的情商得以发展,智商得以呈现,“双商”共同作用,学生才能全面发展,走向成功。学生的智商多数都是一样的,只是有些学生乐于呈现、善于呈现,激励教育让学生更愿意去呈现,显示自己的能力。在激励教育中,学生被老师、同学所认可,班级的氛围会变得更好,学生在交际中情商也有显著的提升。
与《汉书·西域传》不完全相同,《魏略·西戎传》(《三国志》卷三十《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裴松之注引)提到出西域有三条道路:
从敦煌玉门关入西域,前有二道,今有三道。从玉门关西出,经婼羌转西,越葱领,经县度,入大月氏,为南道。从玉门关西出,发都护井,回三陇沙北头,经居卢仓,从沙西井转西北,过龙堆,到故楼兰,转西诣龟兹,至葱领,为中道。从玉门关西北出,经横坑,辟三陇沙及龙堆,出五船北,到车师界戊己校尉所治高昌,转西与中道合龟兹,为新道。凡西域所出,有前史已具详,今故略说。
南道西行,且志国、小宛国、精绝国、楼兰国皆并属鄯善也。戎卢国、扞弥国、渠勒国、皮山国皆并属于寘。罽宾国、大夏国、高附国、天竺国皆并属大月氏。
中道西行尉梨国、危须国、山王国皆并属焉耆,姑墨国、温宿国、尉头国皆并属龟兹也。桢中国、莎车国、竭石国、渠沙国、西夜国、依耐国、满犁国、亿若国、榆令国、捐毒国、休修国、琴国皆并属疏勒。
北新道西行,至东且弥国、西且弥国、单桓国、毕陆国、蒲陆国、乌贪国,皆并属车师后部王。
甘州位居河西走廊的核心地带,甘州回鹘主要分布在西起敦煌东到贺兰山或黄河西岸的河西走廊上,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东段,饮茶习俗也会在这一带传播。一般认为甘州回鹘的后代即现在剩下的裕固族 (陈宗振,2004)。据我们的调查,现在的裕固族有很强的恃茶行为。
自敦煌至于西海,凡为三道,各有襟带。北道从伊吾(今新疆哈密)经蒲类海 (今新疆巴里坤湖)、铁勒部突厥可汗庭,度北流河水 (今锡尔河),至拂菻 (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国逹于西海(今波斯湾)。其中道从髙昌、焉耆、龟兹 (今新疆库车)、疏勒(今新疆喀什)度葱岭(帕米尔),又经鏺汗(今费尔干纳盆地)、苏对萨那国 (今乌拉秋提尤别)、康国(今撒马尔罕)、曹国(今伊什特汗)、何国 (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的西北方)、大小安国、穆国 (今查尔朱),至波斯逹于西海。其南道从鄯善、于阗、朱俱波 (今新疆叶城)、唱盘陀 (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度葱岭,又经护密(今瓦罕)、吐火罗、挹怛、忛延(今巴米扬)、漕国(今加兹尼),至北婆罗门(今印度北部)逹于西海。
蒲类海 (今新疆巴里坤湖),在北天山北侧,北道取道蒲类海显然也会继续沿着北天山的博格达山北麓西行,这条道路是裴矩首次记录的。裴矩的中道,相当于《汉书·西域传》的北道。裴矩所说的南道,相当语《汉书·西域传》的南道。
在小组组长发言之前,教师还需要明确要求小组内部派出一名观察员,组成评委小组,主要就是帮助教师根据小组及成员的表现进行客观的课堂评价,从课前准备、小组讨论、组长发言等各个阶段,对课程学习进行全方位反思。课堂观察人员的选择,不仅要求其英语听说能力良好,还应具备良好的课堂观察、总结、反思能力,在承担观察员工作时,能够大大提高其英语口语水平。在评价与总结这一阶段,教师的主要工作是辅助评价,并针对整堂课学生的总体表现进行总结发言。在总结时,教师还需要针对小组的总体表现进行深入评价,但是,应多说优点。
从地理位置看,《汉书·西域传》记录的出西域的两条道路,其参照点应该是塔里木盆地,南道是沿着塔里木盆地南沿走,北道是沿着塔里木盆地北侧走。在塔里木盆地的南侧耸立着东西走向的昆仑山脉,北侧耸立着东西走向的天山山脉。如果以山脉为参照系,《汉书·西域传》所说的北道和南道都是在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而裴矩所说的北道则是在天山以北。从另一个角度看,《汉书·西域传》南道是沿着昆仑山北麓走的,北道是沿天山南麓走的。
为了避免混淆,可以以天山山脉为参照,将丝绸之路分为两条大的线路,天山北路和天山南路。天山北路沿着天山北麓行走。天山南路又可以塔里木盆地为参照,同时遵守《汉书·西域传》的习惯,分出塔里木南道和塔里木北道。
概括地说,天山南路分为两条线路:塔里木南道,也即《汉书·西域传》和裴矩《西域图记》中所说的南道,此道沿塔里木盆地南侧昆仑山北麓行走;塔里木北道,也即《汉书·西域传》中所说的北道,裴矩《西域图记》中所说的中道,此道沿塔里木盆地北侧天山南麓行走。天山北路沿天山北麓行走,经伊犁西行,即裴矩《西域图记》中所说的北道。
开成 (公元836-840年)初,其相有安允合者,与特勤柴革欲篡萨特勤可汗,萨特勤可汗觉,杀柴革及安允合。又有回鹘相掘罗勿者,拥兵在外,怨诛柴革、安允合,又杀萨特勤可汗,以馺特勤为可汗。有将军句录末贺恨掘罗勿,走引黠戛斯领十万骑破回鹘城,杀馺,斩掘罗勿,烧荡殆尽,回鹘散奔诸蕃。有回鹘相馺职者,拥外甥庞特勤及男鹿并遏粉等兄弟五人、一十五部西奔葛逻禄,一支投吐蕃,一支投安西,又有近可汗牙十三部,以特勤乌介为可汗,南来附汉。
法显昔在长安,慨律藏残缺,于是遂以弘始元年岁在己亥,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同契,至天竺寻求戒律。初发迹长安,度陇,至乾归国夏坐。夏坐讫,前行至耨檀国。度养楼山,至张掖镇。张掖大乱,道路不通。张掖王段业遂留为作檀越。于是与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等相遇,欣于同志,便共夏坐。夏坐讫,复进到炖煌,有塞,东西可八十里,南北四十里。共停一月余日。法显等五人随使先发,复与寳云等别。炖煌太守李暠供给度沙河。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则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帜耳。行十七日,计可千五百里,得至鄯善国。其地崎岖薄瘠,俗人衣服粗与汉地同,但以毡褐为异。其国王奉法。可有四千余僧,悉小乘学。诸国俗人及沙门尽行天竺法,但有精粗。从此西行,所经诸国类皆如是。唯国国胡语不同。然出家人皆习天竺书、天竺语。住此一月日。复西北行十五日,到焉夷国。
弘始元年岁在己亥 (公元399年),法显从长安出发,度陇山 (六盘山南段),经张掖、敦煌,度流沙,经鄯善 (若羌境)、焉夷 (国都为今焉耆)、向南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到于阗 (今和田),然后翻越葱岭,入北天竺,游历天竺诸国后,由海路返回。
法显的路线和《汉书·西域传》所记南道(塔里木南道)、北道 (塔里木北道或天山南道)中的任何一条都不完全一样,他到了鄯善 (若羌)后,不是继续沿南道西行去且末、和田,而是北上去塔里木北道的焉耆。到焉耆后又不是继续沿北道去库车、喀什,而是再穿越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到于阗。再往下是否继续过叶城、莎车走,还不清楚。不过可以看出法显是先走南道(塔里木南道),中途又转入北道 (塔里木北道)。
这里提到的鄯善不是现在的鄯善县。《汉书·西域传》提到:“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 (师古注:循河也)西行至莎车,为南道。”既然鄯善是在南山 (昆仑山)北,就只能是若羌。
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 (今若羌)傍南山(今昆仑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西逾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今交河)前王庭随北山(今天山),波河西行至疏勒 (今喀什),为北道;北道西愈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焉。西域诸国大率土著。②文渊阁四库全书版作“北道西愈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焉耆西域诸国大率土著”。我认为也可断点为“北道西愈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焉耆。西域诸国大率土著”。今依照岑仲勉《汉书西域传地理校释》(p543)断点,“耆”处理为衍字。
从高僧取经的线路看,当时的塔里木北道是行走最频繁的一条通道。《释迦方志·遗迹篇第四》详细描述了北道 (塔里木北道),从京师到葱岭一段如下(范祥雍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
其北道入印度者,从京师西北行三千三百余里,至瓜州,又西北三百余里至莫贺延碛口,又西北八百余里出碛,至柔远县,又西南百六十里至伊州,又西七百余里至蒲昌县。又西百余里至西州,即高昌故地,汉时宜禾都尉所治处也,后沮渠凉王避地于彼,今为塞内。
又西七百余里至阿耆尼国,(即乌耆也。)东西六百余里,南北四百余里。都城周六七里。……
又西南行二百余里,踰一小山,越二大河,川行七百余里至屈(居勿反)支国,(即丘慈也。)东西千余里,南北六百里。城周十七八里。……
又西经小碛,六百余里至跋禄迦国,(古名姓墨,又名函墨。)东西六百余里。南北三百余里。王城周五六里。……
丝绸之路在唐以前是连接欧亚的主干道,但由于丝绸之路上民族关系复杂,丝绸之路不时处于受阻或中断的境地。这一点可以从裴矩的《西域图记·序》中看出(《隋书》卷六十七):
1.池塘准备 3月初,池塘施用75kg/亩生石灰进行干法清塘,3天后排干池水晒塘。放苗前10天左右,池塘水位加至10cm,以4~5m的行距、2~3m的株距种植轮叶黑藻。种植一周后提高水位至50cm左右,根据池塘肥力,放苗前7天左右使用一次生物肥,培育生物饵料。池塘进水用100目长筒状筛绢网过滤,防止敌害进入。前期保持较低水位,有利于轮叶黑藻生长和水体升温。
随着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帝国的兴起,丝绸之路上的佛教传播开始受阻。《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录玄照法师第二次到印度取道唐蕃尼道,时间是麟德二年或乾封元年 (公元665年或666年),根据前引《旧唐书》关于阿拉伯帝国已经进入中亚和印度一带的记载,玄照法师取道唐蕃尼道而不走丝绸之路,理由应该就是丝绸之路受阻。《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录玄照法师第二次到印度未归的理由时,进一步证实了丝绸之路受阻的情况(陈保亚,2007)。
7世纪30年代,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取得统治地位,随其信奉者阿拉伯帝国 (大食)进入中亚、南亚和欧洲的东罗马帝国 (拂菻,即拜占廷帝国),并开始向东扩展。《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八《西戎传》较早地记录了这一事实: “龙朔(公元661-663年)初,(大食)击破波斯,又破拂菻,始有米面之属。又将兵南侵婆罗门,吞并诸胡国,胜兵四十余万。”
自汉氏兴基,开拓河右,始称名号者有三十六国。其后分立乃五十五。王仍置校尉都护以存招抚。然叛服不恒,屡经征战,后汉之世频废此官。虽大宛以来略知戸数,而诸国山川未有名目。至如姓氏风土,服章物产,全无纂录,世所弗闻。复以春秋递谢,年代久远,兼并诛讨互有兴亡,或地是故邦改从今号,或人非旧类因袭昔名,兼复部民交错,封疆移改,戎狄音殊,事难穷验,于阗之北、葱岭以东考于前史三十余国,其后更相屠灭,仅有十存,自余沦没扫地,俱尽空有丘墟不可记。
如图2所示,2007年~2016年桂林医学院论文关键词共现图谱中,共有节点293个,连线536条,网络密度0.0125。根据陈超美博士的定义,圆圈包围的紫色环代表中介中心性较大的关键词,是联系沟通其他节点的枢纽,环的厚度和中心度的值成比例[6]。肿瘤、护理、教学等关键词都属于高中心度词,因此,桂医近十年研究热点主要有三类:肿瘤、护理、高校学生教育教学。
前面提到丝绸之路网络上传播的标志性物质是丝绸,丝绸并不是丝绸之路网络上各村寨牧场的必须品。与此不同,茶马古道网络上传播的标志性物质是茶,茶是茶马古道网络上很多恃茶民族的必须品,因此茶马古道网络兴起以后就没有中断过,只有因为朝廷榷茶或其他原因局部改道的情况。
环境经济方面的政策则主要包括资金投入和税收优惠政策。政府对于列入国家重点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城市政府将城市维护费用于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国家征收的排污费用于污染防治。
吐蕃和回鹘较早形成了对茶的依赖,成为恃茶民族。回鹘, 《魏书》卷二《高车传》称“袁纥”,《北史》、《隋书》称“韦纥”,《旧唐书》作“回纥”,后又改为“回鹘”。
《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六《陆羽传》:
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次临淮,知伯熊善煮茶,召之,伯熊执器前,季卿为再举杯。至江南,又有荐羽者,召之,羽衣野服,挈具而入,季卿不为礼,羽愧之,更著《毁茶论》。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
选用本实验室前期筛选出的不同基因型苦荞品种为材料,其中,耐低磷苦荞品种为:‘迪庆苦荞’、‘晋荞4号’;不耐低磷苦荞品种为:‘西荞1号’、‘KQ10-11’。以上4个品种生育期无明显差异,均为3个月左右。材料均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提供。
贞元四年 (公元788年),回纥改名回鹘,《新唐书·陆羽传》既然提到“时回纥入朝”而不是“时回鹘入朝”,说明在改名前 (788年前)回纥就开始驱马市茶了。
唐代封演所著《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也记录了回鹘有饮茶风俗 (赵贞信校注,中华书局1958年):
晋时谢安诣陆纳,纳无所供办,设茶果而已。按此,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亦足怪焉。
《封氏闻见记》成书约在贞元年间 (公元785 -805年)。前面提到,贞元四年 (公元788年),回纥改名回鹘,所以封氏的上段内容写在788年以后,805年以前。也就是说,至少在788年到805年这段时间,回鹘已经开始“大驱名马,市茶而归”,而且让人“亦足怪焉”,说明茶马互市已经有一定的规模。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各类矿产资源勘查和工程地质勘察领域,地质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及,涉及地质数据采集、地质数据管理、地质数据处理、地质图件编绘、地质过程模拟等很多方面[2]。在问卷调查过程中,许多同学提到在应用地质软件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应注重各类地质软件的教学,特别是有关数据处理、计算机成图等方面软件,如Mapgis、CAD等的教学,以适应地质工作信息化的需求。
唐天宝三年 (公元744年),回纥建立汗国,以色楞格河为中心,《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五《回纥传》记录回纥的基本情况如下:
居娑陵水侧,去长安六千九百里。随逐水草,胜兵五万,人口十万人。
娑陵水即贝加尔湖南面的色楞格河。从文献记录看,回纥汗国的统辖范围最初很广,贝加尔湖以南的都播,贝加尔湖以西的骨利干,叶尼塞河的黠戛斯,阿尔泰山西南的葛逻禄,天山以北的沙陀,阴山一带的党项、吐谷浑,兴安岭以东的室韦、奚、契丹等,都在其管辖范围。这说明至少在788年到805年这段时间,饮茶习俗有可能往贝加尔湖一带以及回纥统治区的某些地带传播,并有可能在这一带山地形成局部茶马古道。
从鄯善出发由于是沿昆仑山北麓,所以这里所说的河应该指车尔臣河,然后出莎车西行。南道从鄯善到莎车是否一直沿昆仑山北侧走,尚不清楚。车师在吐鲁番,汉代治所在今交河古城,北面是天山山脉的博格达山。车师沿河又经过喀什西去,这条河应该是天山南麓的塔里木河。
由于塞北 (长城以北)大部分地方地势相对平缓,不具备茶马古道兴起所要求地势艰难崎岖这一条件,所以塞北即使形成了茶马古道,也不如西南错综复杂。当然,由于山地毕竟存在,也形成了部分古道。当时已经有文献比较详细记录了部分古道。贾耽所提到的通四夷的七条道路中,第四条就是“中受降城入回鹘道”,具体线路如下(《新唐书》卷四十三下《地理志》):
中受降城正北如东八十里,有呼延谷,谷南口有呼延栅,谷北口有归唐栅,车道也,入回鹘使所经。又五百里至鸊鹈泉,又十里入碛,经麚鹿山、鹿耳山、错甲山,八百里至山燕子井。又西北经密粟山、达旦泊、野马泊、可汗泉、横岭、绵泉、镜泊,七百里至回鹘衙帐。又别道自鸊鹈泉北经公主城、眉间城、怛罗思山、赤崖、盐泊、浑义河、炉门山、木烛岭,千五百里亦至回鹘衙帐。东有平野,西据乌德鞬山,南依嗢昆水,北六七百里至仙娥河,河北岸有富贵城。又正北如东过雪山松桦林及诸泉泊,千五百里至骨利干,又西十三日行至都播部落,又北六七日至坚昆部落,有牢山、剑水。又自衙帐东北渡仙娥河,二千里至室韦。骨利干之东,室韦之西有鞠部落,亦曰祴部落。其东十五日行有俞折国,亦室韦部落。又正北十日行有大汉国,又北有骨师国。骨利干、都播二部落北有小海,冰坚时马行八日可度。海北多大山,其民状貌甚伟,风俗类骨利干,昼长而夕短。回鹘有延侄伽水,一曰延特勒泊,曰延特勒郍海。乌德鞬山左右嗢昆河、独逻河皆屈曲东北流,至衙帐东北五百里合流。泊东北千余里有俱伦泊,泊之四面皆室韦。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五《回纥传》记录了回鹘西迁的情况:
在茶马古道兴起以前,丝绸之路是连接欧亚的主干道,重要的文化传播事件都在丝绸之路上出现,佛教的早期传播最有代表性。佛教在陆路上的传播路线最初主要是沿中国西北的丝绸之路东渐。西汉末 (公元前80年左右)印度佛教经由克什米尔,越过葱岭,传入西域于阗地区。西行求法的法显出行取丝绸之路,返回取海路,唐玄奘往返都是取丝绸之路。法显是中国东晋时代的僧人,是中国史书上记载的第一位由西域道或丝绸之路到达印度本土的中国人。关于他所走的线路,根据《法显传》(章巽校注,中华书局2008年):
前面提到,回鹘西迁以前已经形成了饮茶的习俗。回鹘西迁,饮茶习俗也随之西进。上文所提到的安西,指唐代所设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县内,处在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上。
我国教育长期受传统学习理念影响,教师与家长均采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的能力,这也是判断学生好坏的主要方式。对于我们学生而言,高考成绩直接影响着我们今后的发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带来无形压力,导致我们在学习中自信心逐渐缺乏,无法对化学学习产生兴趣,导致学习效率逐渐下降。除体制问题外,化学实验操作也会影响化学成绩。在化学学习中,学生不仅应对理论知识进行学习,还应加大化学实验操作次数,促进我们化学学习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在传统课堂学习中,如若因化学实验设备的缺乏,导致我们学生无法进行有效实验学习,也会降低我们学习的积极性,使本来枯燥化学学习变得更加无趣,无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1)硬度较大的煤炭或矸石溜槽应加衬板。煤的硬度主要取决于其煤化程度:按煤的显微硬度划分:以无烟煤的硬度最高,烟煤次之,褐煤最低。
多数学者认为回鹘西迁后形成三个支系,即河西回鹘、高昌回鹘和葱岭西回鹘。从地理上看,这三支回鹘正好占据了丝绸之路上的三个重要地段。
西迁回鹘靠东边的一支在甘州定居。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五《回纥传》有记载:
回鹘在室韦者,阿播皆收归碛北。在外犹数帐,散藏诸山深林,盗劫诸蕃,皆西向倾心望安西庞勒之到。庞勒已自称可汗,有碛西诸城。其后嗣君弱臣强,居甘州,无复昔时之盛。到今时遣使入朝,进玉马二物及本土所产,交易而返。
由于参照系不同,历来对西域道或丝绸之路各条线路的名称用法不一致,引起很多混乱。还有一个引起混乱的原因在于天山以北还有一条道路(不包括草原线路),经过蒲类海。这条路裴矩(547-627)《西域图记》称为北道,容易和《汉书·西域传》所说的北道混淆。裴矩《西域图记》提到了三条道路,与《魏略》不同。《西域图记》已经散失,但裴矩关于三道的说法存于《隋书》卷六十七《裴矩传》中:
再往西,西迁回鹘后来汇合成的主要一支,在吐鲁番一带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国,也称西州回鹘,现在的高昌遗址还存在。高昌回鹘王国一直延续到元代,有文字,自认为是回鹘的嫡系。其疆域最宽时东至哈密乌纳格什河,南至酒泉,西至天山西部,北至天山北麓,是丝绸之路天山南北线都要经过的地方,其文化对天山南北有重要影响。饮茶习俗也应该在所影响的范围传播开。
西迁回鹘最远的一支西奔葛逻禄,形成葱岭西回鹘。葛逻禄,《新唐书》卷二百三十三《回鹘传下》有记录:
葛逻禄本突厥诸族,在北庭西北、金山 (阿尔泰山)之西,跨仆固振水 (即今和布克河,亦称阔布克河、博克河。新疆北部和什托洛盖附近的和布克河中游东岸),包多怛岭,与车鼻部接。
葛逻禄管辖地带也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西奔葛逻禄的回鹘也会把饮茶习俗带过去。西奔葛逻禄的回鹘后来和葛逻禄等其他突厥民族建立了喀喇汗王朝。喀喇汗王朝鼎盛时期的疆域东至伊丽河流域,南至喀什、和田,西至阿姆河,北至巴尔喀什湖,帕米尔山聚在其范围内。喀喇汗王朝管辖之地也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饮茶习俗也会在这一带传播。现代的维吾尔族是这一支回鹘直接后承,也有很强的恃茶行为。
到了宋代,回鹘已经分布在丝绸之路的主要线路上。《宋史》卷四百九十《回鹘传》:
(回鹘)东至黄河,西至雪山,有小郡数百,甲马甚精习。
概括地说,回鹘西迁形成的三个支系涵盖了丝绸之路的主要路段,东起天水,经过河西走廊,再经过前面提到的天山南北线,再翻越帕米尔山聚到阿姆河,饮茶文化在这条线上应该得到传播。当时丝绸之路上各民族饮茶的具体细节还有待考证。我们对丝绸之路上的现有民族作了一些初步调查,在丝绸之路上的民族对茶都有不同程度的依赖性。这些民族包括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普什图人、土库曼人,奶茶是主要的饮茶方式。
通常认为现在的维吾尔族和裕固族是回鹘的后裔,我们从语言对应上也可以确认这一点,并且可以进一步从语言对应上确认哈萨克族和这一支系也很近。这方面的材料将另文给出。引起我们注意的是,现在丝绸之路上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裕固族对茶的依赖非常强,特别是哈萨克族和裕固族。从我们的初步调查材料看,哈萨克族和裕固族恃茶行为不弱于藏族。最近庄艳华、黄成敏 (2006)从医学的角度做了一个调查统计:
表1 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风险评价指标评分标准
可以看出,丝绸之路上民族饮茶量有的是很大的。其中,哈萨克族 (包括国外)和维吾尔族构成丝绸之路上的大宗民族,其现代饮茶数量的统计对其早期饮茶数量是一个旁证。
丝绸之路上的民族主要喝奶茶,其制作方式和吐蕃后裔藏族的酥油茶不完全一样,但对茶的需求是一样的。他们所用的茶叶主要经丝绸之路的河西走廊过来,这方面我们已经找到语言学证据,将另文给出。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河西走廊主要的文化传播因子已经由丝绸等物品转为茶这样一种必须生活品,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的性质已经转变为茶马古道的性质,只不过托运的主要工具不只是马、骡、驴,还有骆驼。这种转型为帕米尔高原山地丝绸之路传变成茶马古道提供了条件,茶可以通过河西走廊继续往帕米尔高原推进。
概括地说,茶向丝绸之路的扩展是从漠北回纥开始的,那时候茶的读音为a,是一个浊音。回鹘文和西部裕固语有浊音,但茶一词是a或tʃa,不读浊音,可见是汉语浊音消失后才借入的。回鹘的另一支,即喀喇汗王朝,读音是tʃaj,维吾尔语一直保存了这个读音,还有很多其它的后来转信伊斯兰教的回鹘支系。这个读音扩展到了中亚很多地方,包括斯拉夫语族的很多地方。tʃa为什么会出现一个j尾,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具体传播机制怎样,现在还不清楚。
随着回鹘饮茶习俗的西进,丝绸之路上很多在史书中一度出现过的民族或国家也都形成了饮茶、恃茶的习俗。以西夏为例,11世纪到13世纪的西夏国,主要分布地带在丝绸之路的河西走廊段。西夏民族当时已经形成恃茶行为,并且开始和宋朝展开茶马互市,这是丝绸之路向茶马古道转型的另一个主要证据。西夏李元昊在仁宗庆历年间对宋开战,后因得不到茶而停战。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巻一百三十八记录了西夏恃茶行为:
元昊为西蕃所败,叶勒族叛,黄鼠食稼,天旱,赐遗、互市久不通,饮无茶,衣帛贵。
这里已经把饮茶和衣帛并论,可见其在生活中的必要性。恃茶行为已经在西夏民族中形成。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十八的记录也说明这一点:
凡茶,入官以轻估,其出以重估,县官之利甚博,而商贾转致于西北,以致散于夷狄,其利又特厚。
司马光《论西夏札子》(《历代名臣奏议》卷345)也显示了同样的状况:
西夏所居氐羌旧壤,地所产者不过羊马毡毯,其国中用之不尽,其势必推其余与他国贸易。其三面皆戎狄,鬻之不售。惟中国者,羊马、毡毯之所输,而茶彩百货之所自来也。故其人如婴儿,而中国乳哺之。
此外,欧阳修庆历四年《论与西贼大斤茶札子》(《历代名臣奏议》卷34)陈述了许西夏李元昊太多茶的弊端:
作为众多地域文化中心之一的亳文化,时空悠久,它是“亳”这一地域内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等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是千百年来亳州人民所创造的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记载和反映了这一地域内人民真实的生存状态和倡导的价值观念。它不同于周边的河洛文化、齐鲁文化,与“徽文化” 遥相呼应,形成“南有徽文化、北有亳文化”并蒂绽放的景观,成为安徽文化的两大主流,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支撑着中国文化的特质和精神,闪耀着中华文明的灿烂和辉煌。
臣伏睹昨者西贼来议通和,朝廷许物数目不少,内茶一色,元计五万斤。缘中国茶法大斤小斤不同,当初拟议之时,朝廷谋虑不审,不曾明有指定斤数。窃虑西贼通和之后,须要大斤,若五万斤大斤,是三十万小斤之数。如此则金帛二十万,茶三十万,乃是五十万物。真宗时,契丹大举至澶州,只用三十万物。三十年后,乘国家用兵之际,两国交争,方添及五十万。今元昊一隅之敌,一口便与五十万物,臣请略言为国家大患一两事,不知为国计者何以处之?三十万斤之茶,自南方水陆二三千里,方至西界。当今民力困乏,陛下不耻屈志就和,本为休民息力,若岁般辇不绝,只此一物,可使中国公私俱困,此大患一也。计元昊境土人民,岁得三十万茶,其用已足。然则两榷场舍茶之外,须至别将好物博易贼中无用之物,其大患二也。契丹常与中国为敌国,指元昊为小邦,若见元昊得物之数与彼同,则须更要增添,何以应副?不过云茶不比银绢,本是粗物则彼必须亦要十数万大斤。中国大货利止于茶盐而已,今西贼一岁三十万斤,北虏更要二三十万,中国岂得不困?此其大患三也。昨与西贼议和之初,大臣急欲事就,不顾国家利害,惟恐许物不多。及和议将成,契丹语泄,两府方有悔和之色,然许物已多,不可追改。今天幸有此一事,尚可罢和。臣乞陛下特召两府大臣共议,保得久远,供给四夷,中国不困,则虽大斤不惜。若其为患如臣所说,不至妄言,即乞早议定计。
重视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为了更好地助力“一带一路”战略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各高校也要加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企业的合作力度,共同打造“一带一路”人才培养体系。 通过与沿线国家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不仅可以了解到目的国对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同时也可以为大学生提供稳定的实践实习基地。 此外,各高校也要积极邀请目的国的教师、留学生来中国参加访学、游学、夏令营等活动,这些可以为我们的大学生创造真实的跨文化交际的实践机会,通过这些操作性强、低投入高回报的有效途径来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这段记录的核心内容是,给西夏茶太多,加重了南方人民负担。另外金人也会对茶有更多的要求。西夏还可能把所得的大量茶叶用于其他地方贸易获利。本段记录极为重要,显示西夏、金以及北方其他民族大量购买宋朝茶叶的情况。无论这些茶叶是用于西夏、金还是转手一部分到其他民族,都说明整个北方民族形成了饮茶的习惯。
田况在《赐元吴茶不可与大斤奏》(《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9)中也指出了这一弊端:
近闻西界再遣人赴阙,必是重有邀求。朝廷前许茶五万斤。如闻朝论欲与大斤,臣计之,乃是二十余万斤。兼闻下三司取往年赐元昊大斤茶色号欲为则例,臣窃惑之。盖往年赐与至少又出于非时。今岁与之万数已多,岂得执之为例。若遂与之,则其悔有三,不可不虑。一则搬辇劳弊,二则茶利归贼,三则北敌兴辞。所谓搬辇劳弊者,自西事以来,鄜延一路犹苦输运之患。卞咸在鄜州,欲图速效,自鄜城坊州置兵车运粮至延州,二年之内兵夫役死冻殍及逃亡九百余人。凡费粮七万余石,钱万有余贯,才得粮二十一万石。道路吁嗟,谓之地狱。今茶数多辇至保安军,益远。岁岁如此,人何以堪。议者欲令商旅入中,可以不劳而致,且商旅惟利是嗜,非厚有所得,则诱之不行。庙堂之论,本谓缣贵茶贱,故赐茶五万斤,以充其数。今计利者谓若令商旅入中,则一缣之费未能致茶一大斤,此不得不悔也。所谓茶利归贼者,臣在延州见王正伦伴送元昊,使人缘路巧意钩索贼情,乃云本界西北,连接诸蕃,以茶数斤可以博羊一口,今既许于保安镇戎军置榷场,惟茶最为所欲之物。彼若岁得二十余万斤,榷场更无以博易,此不得不悔也。所谓北敌兴辞者,今北敌嫚视中国,自欲主盟边功,茍闻元昊岁得茶二十余万斤,岂不动心?若缘此,亦有所求,必不肯与元昊等。至时果能以力拒之乎,此不得不悔也。
表2中给出了经多风电场无功优化后各风电场在不同场景下的无功出力及并网点高抗投入组数(无功出力负号表示吸收无功,正号表示发出无功)。
从另一个角度看,欧阳修、田况的陈述证明了西夏、契丹需求茶叶数量是相当大的。
由于饮茶、恃茶行为向丝绸之路扩散,茶马互市在丝绸之路上兴起,丝绸之路受阻状况有了转机,丝绸之路因为茶叶的大量流通重新得到复兴。
丝绸之路之所以向茶马古道转型,和古道的维系因子有直接关系。丝绸之路的维系因子是丝绸,茶马古道的维系因子是茶,维系因子的区别决定了两种古道性质的区别。由于茶是茶马古道上的必需品,这就使得茶马古道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很难中断。丝绸之路上的代表商品是丝绸,并不是必需品,而是奢侈品,当战争、宗教冲突、自然灾害出现时,或者有更好的交通手段完成丝绸从起点到终点的运输,丝绸之路就会中断。
自茶马古道形成以来,除非有新的交通覆盖,茶马古道基本上不会中断,因为沿途有茶叶的需求。茶马古道是以主干道为主的网络结构。主干道上有很多重镇,这是茶马古道的主要流通线路。每个重镇是一个节点,从节点上又会引出茶马古道支线,这些支线上又有很多马店。每个马店是一个节点,茶叶顺着支线延伸到崇山峻岭和牧场草原,以满足恃茶民族的需要。在丝绸之路上,丝绸主要是从起点到终点,沿途一些重镇可能会有丝绸的交易,但不是主要的。在丝绸之路上,一旦丝绸不能作为维系因子出现,就必须依赖其他的维系因子,如果这样的维系因子不存在,丝绸之路的活力就会受到影响。在茶马古道上,由于藏族等恃茶民族的存在,茶在沿途要交易和消耗,茶马古道的活力一直会得到维系。从某种意义上说,茶马古道是通过茶来维系并由此达到茶马古道的流通,很多远征的物质尽管不是维系因子,但由于茶对茶马古道的维系作用,所以这些远征物质得以实现远征。
我们曾经讨论过茶马古道的形成有三个必要条件:1.恃茶民族的出现。由于人们对茶叶有依赖,运茶古道就必须存在。2.恃茶民族远离产茶区。耗茶区远离产茶区,因此必须有远征群体。3.险峻地势。要穿越高山峡谷急流险滩,必须借助马帮或类似运载方式。(陈保亚,2010)唐宋以来的丝绸之路正好满足了茶马古道形成的三个必要条件,丝绸之路的维系因子由丝绸转换成了茶,丝绸之路得以复兴。
从名称的约定俗成出发,我们仍然可以把张骞提到的西域道称为丝绸之路,但从这条古道的性质看,唐宋以来丝绸之路已经向茶马古道转型。广义的茶马古道应该包括唐宋以来的丝绸之路。
[1]陈保亚.论茶马古道的起源[J].思想战线,2004,(4).
[2]陈保亚.陆路佛教传播路线西南转向与茶马古道的兴起[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1).
[3]陈保亚.茶马古道:世界屋脊的终极征服——纪念茶马古道徒步考察和命名20周年[J].科学中国人,2010,(6).
[4]陈宗振.西部裕固语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5]高自厚.甘州回鹘渊源考[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1982,(1).
[6]李经纬,等.高昌回鹘文献语言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3.
[7]魏明孔.西北民族贸易述论——以茶马互市为中心[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4).
[8]赵明鸣.《突厥语大辞典》语言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9]赵贞信.封氏闻见记校注[M].中华书局,1958.
[10]庄艳华,黄成敏.典型饮茶型地区地方性氟中毒致病风险评价 [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