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力,孙宗明
(泰山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山东泰安 271021)
本文研究有限域上的若干方程与若干不可约多项式,根据具体情况,将用不同的记号表示有限域.本文中,0表示域的零元,e表示域的单位元.本文所使用的符号是标准的,有限域和有限群的基本知识被认为是熟知的,见文献[1-2].
本款讨论有限域上的若干方程以及相关的若干问题.
本段在p2k元域上研究问题,记q=pk,则p2k=q2,并且,把p2k元域记为Fq2,把pk元域记为Fq,本段参见文献[3-4].
先研究Fq2的一个自同构,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设
则σ是Fq2的自同构,并且,σ的阶为2,事实上,首先,σ不是恒等映射,因为,若记Fq2的非零元素乘群为F*q2=〈c〉,则有σ(c)≠c;其次,σ2必为恒等映射,因为,对于任意的a∈Fq2,均有
另外,对于a∈Fq2,有
因此,Fq2的自同构σ的固定子域是Fq.
现在研究Fq2上的方程xq+1=λ,而λ≠0,此时,可以在群F*q2中考虑.设
则τ是F*q的同态映射.记π的象为G,核为N.由群同态基本定理得F*q2/N与G同构,且o(F*q2)= o(N)o(G).显然,N是方程xq+1=e所有解的集合,所以,o(N)≤q+1.因为,
所以,o(G)≥q-1.但是,G是F*q的子群,从而,o(G)=q-1,τ是满射.因此,对于λ∈F*q2,一定有y0∈,使得τ(y0)=λ,即y0q+1=λ,方程xq+1=λ有解x=y0.由o()=q-1得o(N)=q+1,从而,方程xq+1=e恰有q+1个解.因为方程xq+1=λ的解y0乘以方程xq+1=e的任一个解均得到方程xq+1=λ的解.群中一方程的解就是域中该方程的根,这样,就有下面的
定理1.1.1 有限域Fq2上的方程xq+1=λ(λ≠0)在Fq2中恰有q+1个根.
现在研究Fq2上的方程xq+x=μ.设
则ρ是加群Fq2到加群Fq的同态映射.类似于上面的讨论可得,ρ是满射.同样类似于上面的讨论可得,方程xq+x=0起着与方程xq+1=e一样的作用,此处详细的推导从略.这样,就有下面的
定理1.1.2 有限域Fq2上的方程xq+x=μ在Fq2中恰有q个根.
本段在pk元域上研究问题,将pk元域记为F.
视F为加群,当s=1时,作
则σ是加群F到F的同态映射.σ的同态核是Fp,而Fp是F的p元子域.有下面的
定理1.2.1 设xp-x-c=0(c∈F)是F上的方程,则
1)xp-x-c=0(c∈F)在F中有根当且仅当有a∈F使c=ap-a;
2)F中恰有pk-1个c,使xp-x-c=0(c∈F)在F中有根;
3)若xp-x-c=0(c∈F)在F中有根,则其在F中恰有p个根;
当s>1且s|k时,pk元域F有ps元子域Fps.上面的σ变为
σ是加群F到F的同态映射,σ的同态核是Fps.可以得到下面的
定理1.2.2 设xps-x-c=0(c∈F)是F上的方程,s>1且s|k,则
1)xps-x-c=0(c∈F)在F中有根当且仅当有a∈F使c=aps-a;
2)F中恰有pk-s个c,使xps-x-c=0(c∈F)在F中有根;
3)若xps-x-c=0(c∈F)在F中有根,则其在F中恰有ps个根.
当s>1但s不整除k时,记w=(s,k),s=μw,此时,研究F的子域Fpw,有结论:对于∀a∈Fpw,成立aps=apw.
仍然研究
σ是加群F到F的同态映射,σ的同态核包含Fpw,从而就得到下面的
定理1.2.3 设xps-x-c=0(c∈F)是F上的方程,s>1但s不整除k,记w=(s,k),则
1)xps-x-c=0(c∈F)在F中有根当且仅当有a∈F使c=aps-a;
2)F中至多有pk-w个c,使xps-x-c=0(c∈F)在F中有根;
3)若xps-x-c=0(c∈F)在F中有根,则该方程在F中至少有pw个根.本段中定理的详细证明参见[5],此处从略.
一般而言,方程的次数越低,讨论问题越相对容易.本段从这一角度研究有限域上的方程,本段参见[6].
本段在pk元域上研究问题,将pk元域记为F.因为,Fpl=F(l为正整数),所以,得到下面的
定理1.3.1 设是F[x]中的多项式,ni,mi,ni=plmi(i=0,1,…,k-1,k)均为正整数,则
1)若α∈F是方程f(x)=0的一个根,则αpl是方程g(x)=0的一个根;
2)若β∈F是方程g(x)=0的一个根,则有γ∈F是方程f(x)=0的一个根.
求F上的方程的根,可以转化为求F上的次数<pk的某一方程的根,即有下面的
定理1.3.2 设
h(x),r(x)∈F[x],并且r(x)=0或deg(r(x))<pk,则
1)当r(x)=0时,F的元素均为方程f(x)=0的根;
2)当r(x)≠0时,方程f(x)=0与r(x)=0在F中的根的集合相同.在上面定理的1)中,方程f(x)=0在F必有重根,于是,就有下面的问题1.3.3 在定理1.3.2的1)的情况下,方程f(x)=0在F中重根的状况.
1.4 二项方程的降次与求根
本段在pk元域上研究问题,将pk元域记为F,本段参见文献[7-8].研究二项方程的降次,有下面的
定理1.4.1 设
其中q,r是整数,则方程xn=b与xr=b在F中有相同的根的集合.
实际上,方程的次数可以进一步降低,即有下面的
定理1.4.2 设
其中r,d均为正整数,s是整数,则xr=b在F中的根是xd=bs的根.
定理1.4.3 设d|(pk-1),m是c在F的非零元素乘群F*中的阶,则xd=c在F中的根是xdm=e的根.
定理1.4.4 设
则a1,a2,…,ad是xd=e在F中的不同的根.
定理1.4.5 设a0是xd=c在F中的一个根,
a1,a2,…,ad
是xd=e在F中的不同的根,则
是xd=c在F中的不同的根.
上述的五个定理容易证明,此处从略.根据这五个定理,设计出求根的具体方法,有下面的
方法1.4.6 求二项方程的根的方法如下:
第一步,由定理1.4.1与1.4.2,将xn=b的次数降低,化为xd=bs=c,并且,d|(pk-1);
第二步,记定理1.4.3中的dm=w,解决xw=e,由定理1.4.1与1.4.2,将xw=e转化为xd1=e,并且,d1|(pk-1),再由定理1.4.4,求出xd1=e的d1个根;
第三步,由定理1.4.3,xd=c是xw=e的根,求得xw=e的一切根后,代入验证,得到xd=c的一个根a0;
第四步,由定理1.4.4,得到xd=e的d个根a1,a2,…,ad,从而,由定理1.4.5得到xd=c的d个根a0a1,a0a2,…,a0ad;
第五步,由定理1.4.2,将xd=c的根代入xn=b,进行验证,以得到xn=b的根.
本款中,将pk元域记为F.
本段给出确定F上的不可约多项式的方法.
F上的次数≥1而≤n的多项式有有限个.一般地,F上的s次多项式有(q-1)qs个,其中,q=pk,并且,可以按一定程序将它们排列出来.于是,就可以将F上的次数≥1而≤n的多项式按一定程序全部排列出来,且次数小的在前,次数大的在后.
这样排好之后,就可以仿照求素数的筛法进行.做法是:将排在最前面的多项式圈起来,而后划去它的一切倍式,剩下的没有圈且没有划去的多项式中,排在最前面的是不可约多项式,将它圈起来,再划去它的一切倍式,如此下去,直至最后一个被圈的多项式为止.所有被圈起来的多项式都是F上的不可约多项式,且是次数≥1而≤n的全部不可多项式.
所给出的方法称为确定F上的不可约多式的筛法.
熟知,在有理数域上,有下面的
克朗奈格定理.设f(x)是n(n>0)有理系数多项式,则f(x)可以经有限次有理运算在有理数域上分解为不可约多项式的乘积.
克朗奈格定理的证明同时给出了具体做法,但是太麻烦了,麻烦到简直无法实施的地步.
有Berlekampd的一个方法,利用该方法,总是可以将F上的任一个多项式f(x)分解为F上的两两两不同的不可约多项式的幂的乘积,从而也就判定了f(x)是否为不可约多项式,进一步,可以求出F上的次数≥1而≤n的全部的不可约多项式.
Berlekampd的这个方法,此处从略,参见[9].将Berlekampd的这个方法称为Berlekampd法.
为了确定有限域上的不可约多项式,了解并掌握一些多项式的可约性当然是有益的和必要的.本段中为了方便而将域的单位元记为1,本段参见[10].对于任意的域,成立下面的
定理2.3.1
1)若域F上的多项式f(x)的零次项为零,则f(x)在F上可约⇔f(x)的次数>1;
2)域F上的二次多项式f(x)在F上的可约⇔存在α∈F,使得f(α)=0;
3)域F上的三次多项式f(x)在F上的可约⇔存在α∈F,使得f(α)=0;
4)若f(x)是域F上的多项式,a,b∈F,a≠0,则f(x)在F上可约⇔f(ax+b)在F上可约;
5)若域F上的多项式f(x)满足条件(f(x),f'(x))≠1,则f(x)在F上可约.
上面的定理中的4)是多项式的未定元的替换问题,参见[11],此处从略.而其他的均容易得出.
定理2.3.2 设f(x)是pk元域F上的多项式.若f(x)的每一项的次数均为p的方幂,则f(x)在F上可约.
定理2.3.3 设f(x)是2k元域F上的多项式.若f(x)的项的系数均为1,并且有偶数个项,则f(x)在F上可约.
作为定理的应用,有下面的
例2.3.4 二元域F上的三次不可约多项式.记F={0,1},F[x]中有8个三次多项式:x3+x2+x +1,x3+x2+x,x3+x2+1,x3+x2,x3+x+1,x3+x,x3+1,x3.根据定理2.3.1的1),x3+x2+x,x3+x2,x3+x,x3均可约;因为1是x3+x2+x+1,x3+1的根,所以,根据定理2.3.1的3),它们均不可约;因为0,1均不是x3+x2+1,x3+x+1的根,所以,根据定理2.3.1的3),它们均不可约.因此,F[x]中的三次不可约多项式是:x3+x2+1,x3+x+1.
熟知,有理数域上存在任意高次的不可约多项式,有限域也是如此,本段参见文献[12-14].设F是pk元域,作F[x]中的多项式xpkm-x在F上的分裂域
E=F(α1,α2,…,αpkm),其中α1,α2,…,αpkm是xpkm-x的全部根,则E恰由xpkm-x的两两互异的pkm个根组成,E是pkm元域.E是F的m次扩域,又E是F的单扩域,E=F(α),α在F上的极小多项式f(x)是F上的m次不可约多项.这样,就得到下面的
定理2.4.1 设F是pk元域,m是任意正整数,则F上存在m次不可约多项式.
实际上,该定理前面的叙述,已经给出了该定理的一个证明.为了给出该定理的另一个证明,要用到下面的引理,证明从略.为方便,记pk=q.
引理2.4.2
1)qn-1|qm-1⇔n|m;
2)xqn-1-1|xqm-1-1⇔n|m;
3)设p(x)是F中的n次不可约多项式且p(0)≠0,则p(x)|xqm-1-1⇔n|m.
定理2.4.1的证明:当m=1时,x就是F上的m次不可约多项式.
当m>1时,研究F上的多项式
它分解为F[x]中的不可约多项式的乘积,而由引理知,f(x)的不可约因式的次数必整除m,从而其次数≤m.现在计算f(x)的次数<m的一切不可约因式的次数之和M.
因为,xqs-1-1与其导数
互素,所以,xqs-1无重因式.当s<m时,由引理知,f(x)的一切s次不可约因式均为xqs-1的因式,它们两两互素,从而它们的乘积也为xqs-1-1的因式,所以,它们的次数之和≤qs-1.于是,让s=1,2,…,m-1,就得到
因此,f(x)必有m次不可约因式g(x),即F[x]中有m次不可约多项式g(x).
定理2.4.3 设pd(x)是F[x]中所有首项系数为1的d次不可约多项式的乘积,当d=1时x除外,则
证明 F[x]中首项系数为1的任一个d次不可约多项式都是pd(x)的因式,而pd(x)的任意两个首项系数为1的d次不可约因式都彼此互素,所以,由引理2.4.2,当d|m时
另一方面,由引理2.4.2,xqm-1-1的每一个d次不可约因式都是dΠ|mPd(x)的因式,而xqm-1-1没有重因式,所以
因此,根据dΠ|mPd(x)的首项系数为1,就得到
本段中,就一类多项式研究其有根与不可约性的关系.所研究的域F仍然是pk元域,1表示域的单位元.
定理2.5.1 若xp-x-c=0(c∈F)在域F中没有根,则多项式xp-x-c(c∈F)在F[x]中不可约.
证明 用反证法.设f(x)=xp-x-c在F[x]可约,则可取f(x)的m(0<m<p)次首项系数为1的因式g(x)∈F[x].在f(x)的分裂域E中,g(x)有根r,从而,有Fp的m个元素f1,f2,…,fm,使r+f1,r+ f2,…,r+fm为g(x)在E中的m个互异的根.于是,在E[x]中,就有
从而
又
12m,
所以,mr∈F.再由于mr=(me)r,me∈F,me≠0,所以r∈F,引出矛盾.
容易证明,xp-x-c=0(c∈F)在F中或者有p个根,或者没有根.于是,就有下面的
定理2.5.2 F上的多项式xp-x-c(c∈F)在F[x]或者不可约,或者完全分裂.
在下面的情况下,仅成立
定理2.5.3 设s是正整数且s|k,xps-x-c=0(c∈F)在F中没有根,则多项式xps-x-c(c∈F)在F[x]中没有m次真因式,其中p不整除m.
证明 反证法.设f(x)=xps-x-c在F[x]中有m次首项系数为1的真因式g(x).在f(x)的分裂域E中,g(x)有根r,从而,有Fps的m个元素f1,f2,…,fm,使r+f1,r+f2,…,r+fm为g(x)在E中的m个互异的根.于是,在E[x]中,就有
由于g(x)∈F[x],所以
又
所以,mr∈F.再由于mr=(me)r,me∈F,并且,p不整除m,所以me≠0,因此,r∈F,引出矛盾.
对于一般的情况,类似的结论如何,作为遗留问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参见[5].
本款中,就不可约多项式的根,进一步作一些探讨.为方便,记pk=q,记pk元域为Fq.
先研究Fq[x]中不可约多项式的根的一些性质,证明见[15-16].
定理3.1 Fq[x]中的不可约多项式没有重根.
定理3.2 设f(x)∈Fq[x]是Fq上的m次不可约多项式,α是f(x)的一个根,则
恰为f(x)的m个互不相同的根,α在Fq的扩域Fqm中且Fqm=Fq(α)就是f(x)在Fq上的分裂域.
多项式的根号解曾经是16至18世纪的250余年期间的热门问题,吸引并困惑了诸如拉格朗日这样的大数学家,19世纪20至30年代,相继被挪威年轻(只活了27岁)数学家阿贝尔和法国更年轻的(只活了20岁)数学家伽罗瓦所解决,并开启了抽象代数学的新纪元.
对于有限域而言,不可约多项式的根号解问题却较为简单,[17]讨论了这一问题,将主要结果列出
如下,证明从略.
引理3.3
1)Fq恰由Fq[x]中的约多项式xpk-x的所有的根组成.
2)设f(x)∈Fq[x]是Fq上的m次不可约多项式,则f(x)|xqn-x⇔m|n.3)设Fqm是Fq的m次扩域,则Fqm的保持Fq的元素不变的所有自同构组成的群G是m阶循环群.引理中的群G称为Fqm对于Fq的伽罗瓦群,并且,有Fq[x]中的m次多项式f(x),使得Fqm= Fq(α),而α是f(x)的一个根,就将G称为f(x)的伽罗瓦群.
定理3.4 设f(x)∈Fq[x]是Fq上的m次不可约多项式,则f(x)的伽罗瓦群G同构于某个置换群〈(12…m)〉.
定理3.5 设f(x)∈Fq[x]是Fq上的m次不可约多项式,Fq的特征p不整除m,则f(x)可以根号解.
在讨论根号解时,要用到单位根和本原单位根的结论,[18]和[19]较多地进行了研究,所得的结果是重要的,不少情况下都要用到,此处均从略.
[20]类似于[21]建立了pk元域F上的线性矩阵方程组的理论,给出了下面的结果,证明从略.
定理4.1.1 设Aij是F上的mi×nj(i=1,2,…,t:j=1,2,…,w)矩阵,Xj是nj×s(j=1,2,…,w)未×swAX=B知矩阵,Bi是mi(i=1,2,…,t)矩阵,则线性方程组∑ijji(i=1,2,…,t)在F上有解当且仅当
定理4.1.2 设
1)Aij,Xj如定理4.1.1所述,0i是F上的mi×s(i=1,2,…,t)零矩阵; 2)记
秩(A)=r;
3)当r<n时,η1,η2,…,ηn-r(列向量)是以A为系数矩阵的齐次线性方程组的一个基础解系;
4)作
并且将Mqu从第一行开始依次按n1,n2,…,nw行的数目分块而得到一组w个矩阵,仍然以Mqu表示该组的w个矩阵,则
1)线性齐次方程组∑
j=w1AijXj=0i(i=1,2,…,t)的一切解构成线性空间Fn×s的一个子空间;
2)当r<n时,Mqu(q=1,2,…,s:u=1,2,…,n-r)是子空间的一个基,从而是(n-r)s维子空间,它的一切都是,其中aqu取遍F的一切元素,并且将组合得到的矩阵从第一行开始依次按n1,
[4]讨论了p2k元域中的一个n元pk+1次齐次方程的解的个数,给出了下面的
定理4.1.4 p2k元域中的n元pk+1次齐次方程x2pk+x2pk+1+…+xpnk+1=1在该域中有((pk)n-(-1)n)(pk)n-1个非零解,其中1表示域的单位元.
方程的求根公式就是用方程的系数表示其根的式子.在比较久远的古代,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就已经被埃及和巴比伦的先民们发现并记载.在16世纪的一段时间里,寻找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成为意大利数学家们的热门问题,并流传下来一些动人的故事,求根公式终于被找到,从而促使人们向着四次和更高次的方程挺进,促进了代数学的发展,奠定了近代数学产生的直接基础.对于有限域上的方程,同样存在求根公式的问题.
对于2k元域F上的二次方程,笔者曾就一种情况得到根的表示公式,写成[22],于2001年发表;后来,郑州解放军信息学院王念平进行了研究,写成[23],于2004年发表;笔者认为,这一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此处从略.至于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当然也可以考虑.
本段中,p元域记为Fp,对于Fp[x]中的多项式,建立其周期的概念,进而,建立本原多项式的概念.Fp的m次扩域Fpm是Fp的单扩域,若有
则称β是Fpm的一个本原元素,其中1表示域的单位元.本原多项式是不可约多项式.β是Fpm的一个本原元素当且仅当β是m次本原多项式的根.详细的讨论见[24].
[25]给出了n方元素的概念,并进行了讨论;[19]进一步讨论了n方元素,并给出了完全的解决.
从1983年笔者的[26]到2001年笔者的[27],其间的十几年笔者与其他代数学同行一起,解决了pk元域F上的二次方程和三次方程的问题,笔者的[28]对此作了总结.
笔者的[29]-[35]讨论了pk元域及其单超越扩域上的二项方程、三项方程、因式方程,[36]对此作了总结.
应该指出,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所列的文献中就提出了一些问题,另外,组合设计等有的学科也将不断推动这方面的研究.n2,…,nw行的数目分块而得到一组w个矩阵,仍然以Mqu表示该组的w个矩阵,分别作为X1,X2,…,Xw所取的矩阵,称Mqu(q=1,2,…,s:u=1,2,…,n-r)为一个基础解系;
3)解的个数为pks(n-r).
定理4.1.3 设Aij,Xj,Bi,0i如定理4.1.1和定理4.1.2所述,N是
的一个特解,则
是其解的集合,其中N与M均取定理4.1.2中的那种分块形式.
[1]熊全淹.近世代数[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
[2]张禾瑞.近世代数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8.
[3]孙宗明.p2m元域上的某些方程的解的状况[J].吉安师专自然科学学报,1986,(2):34-36.
[4]孙宗明,等.pk元域上的方程xq+1=λ与x+xq=μ[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2):11-13.
[5]孙宗明.pk元域上的方程xps-x-c=0[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1,(5):1-3.
[6]孙宗明.pk元域上一元方程的几个降次定量[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1,(2):31-33.
[7]孙宗明.有限域上二项方程根的求法[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89,(4):36-39.
[8]孙宗明,等.关于pk元域上的二项方程[J].泰安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2):17-21.
[9]万哲先.代数与编码[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
[10]孙宗明.pk元域上不可约多项式[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3,(2):40-42.
[11]孙宗明,等.关于一元多项式未定元的替换[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7,(2):28-30.
[12]孙宗明.有限域上的不可约多项式的存在性与求法[J].开封大学学报,1993,(3):16-19.
[13]孙宗明.域Fp与Fq上的m次不可约多项式[J].殷都学刊(自然科学版),1993,(4):38-41.
[14]孙宗明.pk元域的m次不可约多项式与xpkm-x的因式分解[J].泰安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2):9-12.
[15]孙宗明.p元域上的一类不可约多项式[J].殷都学刊(自然科学版),1990,(1):22-23.
[16]孙宗明.有限域上的不可约多项式的根的注记[J].临沂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1):11-13.
[17]孙宗明.有限域上的不可约多项式的根号解[J].内蒙古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2):12-15.
[18]孙宗明.有限循环群的若干特征性质[J].曲阜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3):50-54.
[19]孙宗明.pk元域中元素的n次根[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1,(2):16-19.
[20]孙宗明.pk元域上线性矩阵方程(组)的理论[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8,(2):19-20,26.
[21]孙宗明.线性矩阵方程(组)的理论[J].益阳师专学报,1993,(6):25-30(美国,Math.Riews,1994年索引).
[22]孙宗明.2k元域上的二次方程根的公式[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1,(6):132-133(美国,Math.Riews,2002年索引).
[23]王念平.关于“2k元域上的二次方程根的公式”的注记[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4,(11):148-152.
[24]孙宗明.F[x]中的本原多项式与GF(pn)中的本原元素[J].泰安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1):1-5.
[25]孙宗明,等.pk元域上的n方元素[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增刊):6-8.
[26]孙宗明.pk(p≥3)元域上的二次方程的根的状况[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1983,(4):29-31(美国,Math.Riews,85i:11104).
[27]孙宗明.pk元域上的三次方程根的状况[J].内蒙古师大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1,(3):28-31.
[28]孙宗明.pk元域上的二次方程与三次方程[J].泰山学院学报,2011,(3):8-16.
[29]孙宗明.pk元域上的方程xq=d与ax2q+bxq+c=0[J].内蒙古师大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1990,(1):22-26(美国,Math.Riews,92h:11110).
[30]孙宗明.pk元域上的二项方程和三项方程根的状况[J].内蒙古师大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1991,(3):20-24(美国,Math.Riews,96 f:12001).
[31]孙宗明.pk元域F的单超越扩域E上的方程yn=D与Ay2n+Byn+C=0[J].内蒙古师大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0,(3):9-12.
[32]孙宗明.pk元域上的一类方程根的状况[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2):23-35.
[33]孙宗明.2k元域上的方程∑(-1)iaixn-1-i=0[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10-12(美国,Math.Riews,2002b:11172).
[34]孙宗明.pk元域上的方程∑aixn-1-i=0与∑(-a)ixn-1-i=0[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2):57-59.
[35]孙宗明.pk元域F的单超越扩域E上的方程∑Aixn-1-i=0与∑(-A)ixn-1-i=0[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29-132.
[36]孙宗明.pk元域及其单超越扩域上的二项方程三项方程和因式方程[J].内蒙古师大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11,(5):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