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耕地质量研究进展

2011-08-15 00:44美,王
泰山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耕地评价质量

单 美,王 训

(1.泰山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山东泰安 271021;2.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泰安 271018; 3.山东省泰安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山东泰安 271000)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国计民生的根本依托.确保足够数量和相当质量的耕地,不仅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而且是社会安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1].区域耕地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该区域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由于耕地必须具备特殊的自然条件,因而决定了其数量的有限性[3].因此,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都十分珍惜和注重保护耕地资源.

我国耕地资源问题不仅体现在数量上,而且体现在质量上.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优质耕地被非农用地征用,特别是在我国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建设占用多为优质耕地[4],耕地占补平衡大多只是停留在数量上的平衡.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工业三废污染、长期的掠夺式经营,造成耕地质量不断下降[5].耕地质量的变化正在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6].目前关于耕地质量下降的问题倍受关注[7-10].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耕地数量呈现不可避免的减少趋势,资料显示,从1955年-1994年,日本的耕地面积减少了52%(大约每年平均减少1.4%);韩国自1965年以来,耕地面积下降了46%(平均每年下降1.2%).而且,从消失耕地的质量上来看,大部分属于优质耕地,这些耕地除了提供直接的粮食等产品外,还具生态功能,如生命支持、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开敞空间的保存等功能.耕地一旦转变为建设用地,功能就会立即丧失.为此,出于粮食安全、环境保护和开敞空间保持等目的,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纷纷加大了农地保护的力度[11].为保证我国在人口高峰16亿时仍能保持足够的粮食生产能力,满足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们把注意力逐渐从单一的数量保护转移到数量、质量保护并重.长期以来,耕地质量保护一直是社会热点问题[12].

1 相关概念

1.1 耕地质量的概念

目前学术界对耕地质量的认识,主要有三种观点:观点一认为耕地质量是耕地的综合属性,由耕地肥力和耕地位置两方面决定[13];观点二认为耕地质量是耕地各种性质的综合反映,衡量耕地质量主要有耕地适宜性、耕地生产潜力和耕地现实生产力三个方面的因素[14];观点三认为耕地质量是衡量耕地生产率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具有综合性、产出性、相对稳定性和区位性等特点[6,15].

综上所述,耕地质量是一个十分复杂、综合的概念,它与我们通常所说的产品质量涵义不同.因此,耕地质量的概念与内涵具有一定的含糊性,尤其是应用于耕地时,与土壤质量、土地质量、农用土地质量这几个概念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在综合考虑耕地的现实与潜在生物生产力、现在和未来用途下的经济价值以及区位差异等因素的基础上,可以将耕地质量的概念定义为:耕地质量指的是构成耕地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环境条件状况的总和,表现为耕地生产能力的高低、耕地环境状况优劣以及耕地产品质量的高低.它又可分为耕地本底质量、健康质量和经济质量3个方面.其中,本底质量构成耕地质量的基础,指耕地质量的自然属性;健康质量是衡量耕地质量系统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否可以满足人类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否能够维持系统生态发展的需要,指耕地质量的环境属性;经济质量是用来衡量经济发展对于耕地质量所带来的影响,指耕地质量的区位属性[16-17].耕地质量具有区域性、动态性、调控的滞后性、改造的艰难性等多种自然和社会经济特征[18].

1.2 耕地质量评价的概念

耕地质量评价是以耕地利用方式为目的,估算耕地生产潜力和耕地适宜性的过程,是根据所在地特定区域以及地形地貌、成土母质、土壤理化形状、农田基础设施等要素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综合特征,揭示生物生产力的高低和潜在生产力.其具体内容包括评估耕地粮食生产能力、耕地种植业收益能力和耕地潜在质量高低.国内外耕地质量评价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从查田定产、基础地力、土壤性质等单纯对耕地自然状态的研究,发展到综合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人地一体化的资源价值管理评价”[19-22],从定性评价发展到定量评价[23-25].

2 耕地质量评价类型和评价单元

耕地质量评价尺度不同,其侧重点也不相同,评价系统框架、构成评价的基本要素和指标、评价程序和方法、评价结果应用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26].

2.1 耕地质量评价类型

目前耕地质量评价由于学科、研究目的和管理目的不同,可分为5种类型.

2.1.1 耕地土壤质量评价

土壤是耕地的核心组成部分,耕地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质量的优劣.耕地土壤质量评价,是以土壤肥力为基础的土壤理化性状及养分丰缺度的耕地质量评价[27].

2.1.2 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

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是在农业部门的土地评价基础上,从偏重土地自然属性发展到综合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人地一体化资源价值管理评价”[28].

2.1.3 耕地适宜性评价

考虑与农业利用目标直接关联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因素等地学条件,评价单元是一般耕地类型单元或耕地调查图斑[29-30].

2.1.4 农业生产能力评价

指耕地农业生产的产出能力评价,主要是以粮食产量水平为基础.农业生产能力可直接反映耕地生产能力,最常见以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水平划分高中低产田[31-32].以农业部制定的《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行业标准[33],结合常规的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水平和地力要素基础条件把全国划分为7个耕地类型区,10个耕地地力等级分等指标.其中一等地单产水平最高,十等地最低[34].

2.1.5 基于农户的耕地质量评价

农户关于耕地质量的认识主要是经验型和定性描述,农户行为体系的主体包括有经营性投入行为、种植选择行为、资源利用行为、消费行为和技术应用行为[35-36],使耕地评价工作更加切合实际[37-38].

2.2 评价单元

评价单元是由对耕地质量具有关键影响的各要素组成的空间实体,同一评价单元内耕地的自然基本条件、个体属性和经济属性基本一致,不同评价单元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可比性.目前,对耕地质量评价单元的划分有多种方法[39].

国内常用的方法有:采用土壤发生类型图斑作为评价单元、以土地类型图为基础确定耕地评价单元、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确定耕地评价单元[40]、以耕作地块作为评价单元[41]、采用网格法作为耕地评价单元[42]、综合的方法确定耕地评价单元[43-44]等.针对不同的评价目的选择不同的评价单元,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但以综合方法确定的评价单元优点最多.综合方法以土地类型为基础,参考土壤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图斑来综合确定土地评价单元.把土地类型图、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叠置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封闭的图斑,封闭图斑即为评价单元.同一评价单元内土壤种类相同,土地利用类型相同,区位、交通、水利条件、经营集约程度等基本一致,评价单元界线由形成耕作地块的线状地物以及权属界线围成.这样使评价结果容易落实到地面上,便于对现有土地利用的适用性做出评定,利于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以及科学地管理土地.

3 耕地质量指标

耕地作为一个灰色系统,影响因素很多,有自然因素,也有投入、管理和技术等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如地形、气候、土壤和生物等,其变化一般来说是一种内在变化,需要长期的积累.而随着人类活动对耕地质量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社会经济条件也成为耕地质量评价的重要环节.例如基础设施、投入产出、城市化进程、科技水平、政策法规、管理措施等因子显然要比自然因子的影响更直接和强烈,都应该作为影响耕地质量的重要因素加以考虑.有些因素可定量描述,如土壤熟化层厚度、土壤有机质含量等;有些因素不宜用准确的数据来描述,如土壤侵蚀程度、土壤质地等[45];有些因素之间往往存在着程度不等的相关性,从而使他们提供的信息部分发生交叉和重叠而影响数据的正确分析.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针对耕地质量评价指标筛选进行了大量探索.如徐梦洁等[46]从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层次提出了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孔祥斌[36,47]从农户土地利用变化相关理论出发,根据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下的“压力-状态-效应-响应”(PRA)变化特征,构建了基于农户土地利用目标变化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选取一般采用主成分法、逐步回归法、层次分析法、多元回归法、相关系数检验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等.确定权重一般用层次分析、多元回归分析、逐步回归、主成分分析、灰色关联度、综合指数、模糊聚类和神经网络综合评定法[48].耕地质量评价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仅每一种因素对耕地的影响是复杂的,而且各因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为了增加赋值的科学性,降低主观性,笔者认为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方法.

4 耕地质量量化方法

耕地数量很容易量化,而耕地质量则不然.耕地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经济系统,构成耕地质量的因素多而繁杂,很多因素不容易用数量形式表达,而再用这些因素最终表达耕地质量就更不容易了[49].研究耕地质量量化,并逐步使其方法趋于标准化是一项很重要的课题,不少学者已对这一领域开展了研究.目前,对耕地质量的量化方法有很多,依据评价途径大致分为两类:直接法和间接法.

4.1 直接量化法

又称试验法,是指通过试验去了解土地对于某种用途的适宜性或生产潜力.例如,在几种不同的土地上种植同一种作物,采用相同的农业技术措施,观察和测定作物生长状况的差异,根据作物产量的高低评定这几种土地的生产潜力高低.伍育鹏,郧文聚等[35]在已求得实际小区耕地现实产能的基础上,采用修正法与指数产量化法两种获得耕地自然生产能力.这类方法在农业部门使用较多,其优点是评价结果比较准确和可靠,但其准确和可靠性只局限于试验地点或试验区.如要将这类试验结果外推使之代表整个土地评价区,可能会出现较大的误差,并且直接量化法受到资料和时间的限制.

4.2 间接量化法

主要对耕地从自然质量、利用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量化评价,最后形成系列的质量指数,通过指数的分析对耕地质量进行总体评价[50].徐胜祥、贺立源等利用加法模型计算各评价单元耕地生产性能综合指数,再根据综合指数结果,结合实际采用等矩分级法将江陵县的耕地地力分为4级[51].这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方法,尤其是在小比例尺土地评价工作中.农用地分等即属于此类型的评价方法.此类方法的评价结果,是以综合指数大小表示耕地质量的相对高低,对于指导土地管理和土地合理利用是适当的.

另外田剑等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运用聚类和决策树模型进行了龙川县耕地质量评价[52].

4.3 GIS在耕地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GIS在我国土地评价中的应用始于刘岳等在北京十三陵地区的研究,黄杏元[53]、傅伯杰[54]等利用GIS也进行了类似研究并加以改进.近年来,运用GIS和数据库技术进行耕地评价成为耕地研究热点之一,并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如刘友兆等以江苏省那州市为研究区域,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对耕地地力进行了评价研究,实现了县域耕地分等的自动化[55].刘钦普在GIS和SPSS技术支持下完成了许昌市耕作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56],欧阳进良等依托GIS的强大功能对不同作物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各类土地的特点及区位和经济因素进行作物种植分区[57].孙艳玲等运用GIS技术和数学模型,对重庆市耕地地力进行了分析评价[58].黄河借助GIS和数学模型集成技术,分别对福建莆田县水田和旱地的地力状况及限制因素进行评价[59].毕如田等在GIS支持下,建立了山西闻喜县耕地资源数据库系统[60].王永峰借助ArcView空间分析功能技术和动态聚类模型,对泉州市洛江区耕地质量进行了评价[61].

5 耕地质量保护研究

目前国内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各类项目的带动下做了大量的工作.对于耕地质量评价及保护问题,国内学者在国家、区域和农户三个层次上进行了研究.

5.1 国家层次

蔡运龙[62]将我国耕地丧失的原因归纳为决策失误和农业土地利用比较经济效益低下,建议借鉴国际经验,重视保护耕地.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营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被工业化“剥夺”向需工业化和城市“反哺”转变、城乡差别的相对固定向城乡壁垒势必被冲破转变、从封闭的小农经济走向世界经济一体化.在这一过程中,保护耕地的根本大计在于建立机制、经济机制是提高农业的比较经济效益、政策机制是强化政府在耕地保护中的作用[62],提出并建立了区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概念,将其作为耕地保护的底线和调控指标,根据耕地压力指数大小选择不同对策措施,以调整耕地资源所承受的压力,重建耕地资源优化利用和管理机制.

5.2 区域层次

李茂[63]提出并应用耕地粮食生产力相对指数,定量分析了各省耕地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相对重要性,认为湖南、浙江、上海、江西、湖北、福建和江苏等7省区的耕地粮食生产力相对指数大于1.5,这些省区的耕地资源应特别保护.张侠[64]应用生态位势理论和系统边界理论,构建了土地利用经济生态位模型,将土地利用生态位控制作为一种耕地保护机制的途径与方法.王卫[65]运用经济学原理,构建了从国家整体角度考察项目的效益和费用的国民经济评价方法,并应用这一方法进行了总体对策体系、城镇用地与城镇体系调整和建立合理的城镇体系结构三个方面的耕地保护对策研究.

5.3 农户层次

石彦[66]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为例,实地调研本区农户耕地保护的现状,对农户行为方式进行剖析,判定农户保护耕地的影响因素,目的是引导、规范农户的行为并提高农户保护耕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赵华甫,张凤荣[67]等通过对北京市平谷区的农户调查,发现当前农户层面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存在很多问题,必须尽快通过政策宣传、理念革新、经济补偿、社会保障等策略加以解决.

6 总结与展望

目前国内耕地质量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也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加以解决.

国内对耕地质量所进行的研究大多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所建立的相关质量评价体系多从一个侧面或部分对耕地质量进行评价,如耕地肥力评价、耕地经济评价、耕地承载力评价、耕地可持续性评价等,指标因子的选择时有交叉,所以其评价结果不可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耕地质量状态.把自然、经济和社会因子结合起来,通过过程分析,推导耕地质量变化的驱动力,从而更好地监测和评价耕地质量,这是耕地质量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耕地质量指标过多考虑自然因素,特别是肥力水平,而基于耕地生态视角的耕地质量评价研究较少.国土资源部在2009年公布了《中国耕地质量等级与评定》结果,但在评定因素选择时未考虑土壤污染等生态因素,而这些因素对耕地质量的影响是巨大的.如何将自然、社会、经济、政策和生态等指标因素结合起来对耕地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值得探讨.

由于耕地的地域性比较强,耕地质量评价各种方法的理论基础不同,其评价过程存在较大的差异.耕地质量评价所采取的方法千差万别,同一评价方法往往很难适用于不同的区域,造成了评价方法的可操作性、通用性差.虽然国内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但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耕地质量评价方法.试图建立能够对所有耕地都适用的单一模型,或开发解决所有评价问题的技术和方法是不现实的,至少在目前条件下这一愿景难以实现,目前的关键是建立一个评判耕地质量评价结果的标准,否则,评价人员难以准确地比较不同评价方法下评价结果的质量,难以比较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劣,需要建立对评价结果的质量评定研究.

不同资源管理部门,由于其不同的管理范围,耕地质量评价的目的与重点也不一致.我国目前出台的有关耕地质量评价的行业标准,主要是农业部门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制定的,水利、林业、环保等相关部门也有相近的标准,亟待建立综合型的国家级统一标准.

另外国内耕地质量评价在空间尺度把握较好,但在时间尺度上有待加强.空间尺度上的耕地质量评价已做了大量的实践,但大都代表静态的某个时点的质量情况.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获取具有一定长度时序性的基础数据已经较容易实现,下一步应加强动态耕地质量的评价研究.

耕地质量研究下一步要加强评价成果在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国家重大国土政策制定等方面的应用.如在粮食安全问题方面,加强研究占补耕地质量对比分析以及政策反馈研究,把评价成果应用于基本农田的划定;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方面,加强包括土地污染来源,农业污染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农产品质量与耕地质量要素之间的关系应用研究;在国家重大农业国土政策制定方面,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和管理制度研究等.

[1]张凤荣,王静,陈百明,等.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毕于运.中国耕地[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

[3]陈朝辉.再论我国耕地的保护和完善保护机制的问题[J].热带地理,2002,22(3):253-256.

[4]陈百明.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态势与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25(5):1-4.

[5]马清欣,何三林.对当前农村耕地撂荒和耕地质量下降问题的探讨[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2,23(4):19-21.

[6]倪绍祥,刘彦随.试论耕地质量在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中的重要性[J].经济地理,1998,18(2):83-85.

[7]国土资源部.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R].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10.

[8]吴万军.2007-2008年北京市通州区耕地质量现状及提升建议[J].北京农业,2010,(S1):44-47.

[9]钟钰,秦富.变“藏粮于民”为“藏粮于地”——湖南省探索加强耕地质量保护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J].黑龙江粮食,2009,(1): 31-32.

[10]孙佑海,柴涛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强化耕地质量保护[J].中国土地,2009,(1):34-38.

[11]陈菌菌,黄伟.美国的农地保护及其对我国耕地保护的借鉴意义[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2,2(2):18-20.

[12]国家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办公室,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中国耕地质量保护研究进展[C].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

[13]赵登辉,郭川.对耕地定级与估价几个问题的思考[J].中国土地,1997,(12):18-19.

[14]吴群.耕地质量、等别与价格当议[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8(l):73-76.

[15]朱明仓.农用地质量评价与粮食安全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6.

[16]李丹,刘友兆,李治国.耕地质量动态变化实证研究[J].资源产业经济,2004,(6):22-25.

[17]Richard W Dunford,R Dennis Roe,et a1.Implementing LESA inWhitman county,Washington[J].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1983,(2):87-89.

[18]刘友兆,马欣,徐茂.耕地质量预警[J].中国土地科学,2003,17(6):9-12.

[19]黄征学,刘光成.试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调控措施[J].重庆地政,2001,(2):21-22,26.

[20]石淑芹,陈佑启,姚艳敏,等.东北地区耕地自然质量与利用质量评价[J].资源科学,2008,30(3):378-384.

[21]Dumanski J,Pieri C.Land quality indicator:research plan[J].Agriculture Ecosystems&Environment,2000,81(2):93-102.

[22]高向军,马仁会.中国农用土地等级评价研究进展[J].农用工程学报,2002,18(1):165-169.

[23]孙翔,刘保成.土地评价中回归分析方法的应用[J].中国土地科学,1990,(4):25-28.

[24]余敦,付永琦.模糊综合评判法在耕地质量评价中的应用——以武宁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7):2065-2066.

[25]王国强,张荣军.河南省农用地分等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6]肖碧林,陈印军,等.当前我国耕地质量评价类型与问题分析[J].资源评价,2008,10(4):58-61.

[27]李孝芳.我国土地资源评价研究及其展望[J].自然资源学报,1986,(3):16-20.

[28]孔详斌,刘灵伟.基于农户行为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与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2007,26(4):76-84.

[29]付海英,郝晋珉,等.耕地适宜性评价及其在新增其他用地配置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07,23(1):60-65.

[30]赵姝英.贵阳市耕地质量评价与利用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02,30(4):72-73.

[31]袁天凤.基于粮食生产能力的重庆市耕地质量评价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32]伍育鹏,郧文聚,等.基于耕地质量评价的耕地产能核算方法及分布[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增刊):85-89.

[33]郑昭佩,刘作新.土壤质量及其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131-133.

[3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

[35]张衍毓,王静.基于农户的耕地质量的认识及响应机制研究[J].资源科学,2006,28(2):74-76.

[36]孔祥斌,刘灵伟,等.基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北京大兴区耕地质量评价[J].地理学报,2008,63(8):856-868.

[37]王静.土地资源遥感监测与评价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8]陈百明.土地资源评价方法现状评述及发展趋势探讨[J].中国土地,1984,(4):3-8.

[39]徐胜祥,贺立源,等.GIS支持下的湖北省江陵县耕地质量评价及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7(2): 148-152.

[40]许树辉.地块尺度耕地质量评价与方法探讨——以湖南省浏阳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1):47-52.

[41]张晓萍.地块尺度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与方法探讨[J].环境科学进展,1998,7(5),29-31.

[42]秦元伟,赵庚星,等.乡镇级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及其时空演变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3):454-464.

[43]田有国.基于GIS的全国耕地质量评价方法及应用[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3.

[44]程晋南,赵庚星,等.基于GIS的小尺度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研究——以山东省丁庄镇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3):536-544.

[45]王志忠,李中魁.土壤资源的模糊综合评价与模糊聚类方法[J].土壤通报,1987,8(5):199-202,233.

[46]徐梦洁,葛向东,张永勤,等.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J].土壤学报,2001,38(3):275-284.

[47]孔祥斌,刘灵伟,秦静,等.基于农户行为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与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2007,26(4):75- 85.

[48]鲁明星,贺立源,吴礼树.我国耕地地力评价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2006,(4):866-871.

[49]李丹.耕地质量动态变化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3.

[50]张胜海,刘玉忠,等.基于信息技术的县域耕地质量评价研究[J].河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9):8202-8204.

[51]蔡运龙.中国农村转型与耕地保护机制[J].地理科学,2001,21(l):1-6.

[52]田剑,胡月明,王长委,等.聚类支持下决策树模型在耕地评价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07,23(12):58-62.

[53]黄杏元.地理信息系统支持区域土地利用决策的研究[J].地理学报,1993,48(2):114-121.

[54]傅伯杰.黄土区农业景观空间格局分析[J].生态报,1995,15(2):113-120.

[55]刘友兆,王峻,刘吉军,等.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县域耕地分等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1,24(3):106-110.

[56]刘钦普.GIS和SPSS技术支持下的许昌市耕作土壤肥力综合评价[J].土壤,2002,(2)94-98.

[57]欧阳进良,宁振荣.基于GIS的县域不同作物土地综合生产力评价[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23(2):97-101.

[58]孙艳玲,郭鹏,刘洪斌,等.基于GIS的土壤肥力综合评价[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25(2):176-179.

[59]黄河.GIS支持下的莆田县耕地基础地力评价与可持续利用对策[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4,33(2):245-249.

[60]毕如田,王镇,王晋民.基于MAPGIS的耕地地力评价系统的建立及应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25(2):97-101.

[61]王永峰.ArcView空间分析方法在耕地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9):600-601.

[62]蔡运龙.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的耕地问题[J].资源科学,2000,22(3):24-28.

[63]李茂,张洪业.中国耕地和粮食生产力变化的省际差异研究[J].资源科学,2003,25(3):49-56.

[64]张侠,葛向东,淮励杰,等.土地利用的经济生态位分析和耕地保护机制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6):677-683.

[65]王卫.我国耕地保护的经济分析及对策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1997,12(4):383-387.

[66]石彦.基于农户行为的耕地保护研究—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09.

[67]赵华甫,张凤荣,等.基于农户调查的北京郊区耕地保护困境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3):28-33.

猜你喜欢
耕地评价质量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质量”知识巩固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耕地时节
质量投诉超六成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