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露 汪正园 宗 敏 谢 华 陈艳秋 林轶凡 潘逸茹 朴建华 孙建琴* 黄振武* 高淑芳
(1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营养科,上海 200032;2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临床营养中心,上海 200040;3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检验科,上海 200040;4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上海 200040;5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检验科,上海 200032)
贫血是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2001年WHO的报告指出全球约有20亿人处于贫血状况,占世界人口的30%,尤其好发于儿童、育龄妇女及老年人,其中铁缺乏是主要原因[1]。铁缺乏是全球三大“隐性饥饿”之首,即使在美国等经济发达的国家,铁缺乏也较为普遍。有报道指出东南亚地区和非洲国家妇女贫血患病率分别为60%和41%,美国育龄妇女贫血患病率为12.4%,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平均贫血患病率为20.1%,男性为15.8%,女性为23.3%显著高于男性,其中育龄妇女为20.4%[2]。育龄妇女贫血可导致体力下降、记忆力减退、学习工作效率低、免疫力下降等,导致人群健康水平低下,降低人群的社会综合竞争能力,严重时会发生贫血性心脏病,孕妇贫血会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易出现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本研究旨在了解贫血育龄妇女补充铁剂的效果及饮食营养特点,探讨维持育龄妇女正常铁营养状况的总铁摄入量,为改善育龄妇女的健康及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和方法。
按1998年WHO推荐的标准诊断贫血,血红蛋白(Hb)<120g/L[3],排除患有严重消化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引起的贫血,同时要求近期无药物、铁营养补充剂接触史。2009年2月到2010年3月间通过海报及医院体检中心招募到来自于医院、研究所、学校等单位的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育龄妇女74名(21~45岁,平均34岁),按Hb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Hb、年龄等无统计学差异。本研究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伦理评审委员会批准,所有受试者入组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干预前后贫血相关指标检查结果比较(±s)
表1 干预前后贫血相关指标检查结果比较(±s)
注:a为P<0.05,与同期干预组比较;b为P<0.05,与干预前比较;c为P<0.01,与干预前比较
干预组(n=34) 对照组(n=35)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RBC(1012/L) 4.05±0.32 4.28±0.37c 4.27±0.50a 4.41±0.47c Hb(g/L) 104.9±8.84 113.1±12.36c 104.4±8.96 107.1±11.4ab HCT 32.01±2.26 34.01±2.98c 32.12±2.47 32.78±2.50b MCV(fL) 78.10±11.55 79.71±8.44 75.93±8.48 74.86±8.30a MCH(pg) 26.15±3.61 26.52±3.50 24.69±3.19 24.51±3.61a MCHC(g/L) 327.8±15.26 331.6±12.29 325±12.06 326±15.21
本试验为双盲的临床试验。干预组每日口服1包铁营养包,白色粉剂,重3g,主要成分为焦磷酸铁和富马酸铁,含元素铁8mg,对照组每日口服与铁营养包在包装、色泽等方面均相同的安慰剂1包,连续服用3个月观察效果。3个月后Hb≥120g/L即为Hb达标。铁营养包和安慰剂均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北京世纪维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为本研究特别生产。基线调查完成后对符合入选标准的研究对象统一发放营养包,以后每个月电话随访1次,询问营养包的服用量并详细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1个月调查时将剩下的营养包回收。具体见图1。
图1 研究流程图
试验当日所有受试者空腹于早上8点左右抽血,置于EDTA-K2抗凝管中抗凝,抽血后立即送检,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迈瑞公司生产,BC-5380型)分析。实验室检查除了Hb还包含红细胞(RBC)、红细胞比容(HC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红细胞量(MCH)及平均红细胞浓度(MCHC)等贫血相关指标。
问卷调查包括一般情况调查、饮食频率调查和24h饮食回顾调查。一般情况调查包含人口学资料、饮食习惯及月经状况等。饮食频率调查问卷是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中使用问卷的基础上结合本研究特点经专家讨论而成的,收集研究对象过去1年中的各种食物食用频率和食用量,主要用于研究饮食结构。24h饮食回顾调查调查研究对象前1d所摄入的食物种类和数量,主要用于分析能量和各营养素的摄入状况。以中国居民饮食指南和2000年中国居民饮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为标准,评价其饮食营养状况。
一般问卷及贫血相关指标数据用EpiData软件进行录入和管理,饮食频率调查和24h饮食回顾调查分别用饮食频度问卷管理系统和SY营养评价软件进行计算,所有数据的录入均采用双人双录入。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包括统计描述、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相关分析及Logistic回归。
3个月后5例受试者因依从性差退出,失访率为6.76%,其中干预组3例,对照组2例。服用铁剂期间未观察到腹痛、食欲降低等不良反应发生。试验前除RBC对照组显著高于干预组(P<0.05)外其余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3个月后干预组Hb、MCV和MC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和对照组Hb达标的例数分别为10例和5例,比例分别为29.4%和14.3%。比较干预前后的效果,两组的RBC、Hb和HCT均有显著升高(P<0.01、0.01、0.01和0.01、0.05、0.05),干预组升高幅度相对更大,表明补充铁剂对育龄妇女贫血具有改善作用。具体见表1和图2。
图2 干预前后Hb比较
24h饮食回顾调查显示干预前后两组能量和主要营养素摄入量均无统计学差异。分析3个月时的调查结果,蛋白质的摄入量高于推荐摄入量,能量、钙、铁、锌、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摄入量不足。干预组和对照组饮食铁的摄入量分别为15.1mg/d和16.1mg/d,平均为15.6mg/d不到推荐摄入量的80%。饮食中的铁66.9%为植物来源性铁,来源于动物性食物和奶蛋的铁分别为25.1%和8.2%。分析总铁摄入量(饮食铁加补充铁)与Hb改变的关系,二者呈正相关(r=0.372,P<0.01)。见图3和图4。
比较两组人群3个月时饮食频率问卷调查的结果,两组人群饮食均以谷薯类及蔬菜为主,水果和乳类的摄入量低于中国居民平衡饮食宝塔推荐的摄入量200~400g和300g,如图5所示。
图3 能量和主要营养素占RNI/AI百分比
图4 铁的摄入量与Hb改变之间的关系
图5 膳食结果比较
经过3个月的干预,两组研究对象各项贫血相关指标均有所升高,干预组Hb、MCV和MCH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组Hb达标率是对照组的2倍多。结合两组人群的贫血相关指标和饮食资料分析,有理由认为Hb的升高主要归因于补充的铁剂,连续3个月每天补充8mg铁能改善育龄妇女的贫血状况。尽管干预组Hb显著高于对照组,但也只有29.4%的受试对象Hb上升到正常范围,这可能与干预时间有关,红细胞的生长周期是120d,而本研究只干预3个月,继续每天补充8mg铁应可取得更显著的效果。
食物中的铁分为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血红素铁主要来源于肉、禽及鱼的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可被人体直接吸收,而非血红素铁的吸收受饮食中促进和抑制其可溶性因子的影响。抗坏血酸(VC)是目前最明确的非血红素铁吸收的促进剂,但其促进作用必须与含铁食物一起摄入才表现出来。此外维生素A、维生素B12、蛋白质及其降解产物等均促进铁的吸收。Fantini AP等[4]在研究中发现维生素C和半胱氨酸对促进铁吸收具有协同作用。国内有研究指出孕期同时补充维生素A和铁对改善铁的营养状况优于单纯补铁[5]。植物性食物中的植酸、草酸、食物纤维、某些多酚类化合物及蛋类中的卵黄高磷蛋白因可与铁形成难以溶解的化合物而影响铁的吸收。Peneau S等[6]研究指出摄入低食物纤维的新鲜蔬菜水果及果蔬汁能提高整体人群的血红蛋白水平。但也有研究发现少量的植酸、草酸并不会影响铁的消化吸收[4]。混合型饮食中因同时含有多种促进因素和抑制因素,单个因素对铁的吸收影响比较小,机体在没有铁储存的情况下混合性饮食中铁的生物利用率为14%~18%,素食为5%~12%[7]。
干预组和对照组育龄妇女饮食铁摄入量分别为15.1mg/d和16.1mg/d,平均为15.6mg/d,不足推荐摄入量的80%,这可能与目前都市女性为了追求苗条的身材而限制肉类的摄入量有一定关。本研究发现育龄妇女饮食中66.9%的铁来源于植物性食物,来源于肉禽鱼虾类的铁只有25.1%,而肉类等食物中的铁也只有约40%为血红素铁,估计血红素铁的量只有10%。血红素铁的平均吸收率为25%,非血红素铁只有7.5%[8],据此计算本研究中育龄妇女每日从饮食中获得的可利用铁只有1.44mg左右。每日铁丢失的量成年男子接近1mg,非经期妇女稍微多些,而一般育龄妇女每个月经周期失血30~40mL,相当于每天损失0.4~0.5mg铁,按照目前的摄入状况,本研究中贫血育龄妇女摄入的铁很难弥补丢失的铁。同时饮食调查发现受试对象能量、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摄入量不足,饮食以富含植酸、草酸等抑制铁吸收成分的谷薯类及蔬菜为主,这些都可能会影响饮食中非血红素铁的吸收利用导致铁缺乏。
总之,补充铁剂能提高整体人群的血红蛋白水平,是改善人群铁营养状况和贫血的重要公共卫生方法。
[1]WHO,UNICEF,UNU.Iron deficiency anemia.Assessment,prevention and control.A guide for program managers[M].Geneva:WHO,2003:15-21.
[2]杨晓光,翟风英.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三2002居民体制与营养状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06.
[3]International Nutritional Anemia Consultative Group,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Iron Supplements to Prevent and Treat Iron Deficiency Anemia[M].Washington DC:ILSI Press,1998.
[4]Fantini AP,Canniatti-Brazaca SG,Souza MC,et a1.Iron availability in food mixtures including foods with high vitamin C and cysteine contents[J].Cinciae Tecnologiade Alimentos,2008,28(2):435-439.
[5]唐仪,杨清,沈晓毅,等.补充维生素A和铁对孕妇铁营养状况的影响[J].营养学报,2002,24(1):13-16.
[6]Peneau S,Dauchet L,Vergnanud AC,et a1.Relationship between iron status and dietary fruit and vegetables based on their vitamin C and fiber content[J].Am J Clin Nutr,2008,87(5):1298-1305.
[7]Hurrell R,Egli I.Iron bioavailability and dietary reference values[J].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2010,91(5):1461S-1467S.
[8]雷激,黄承钰.食物铁生物利用率评价方法现状[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9(2):205-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