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现状综述(1999-2010)

2011-01-28 08:31倪春纳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民主政治发展

倪春纳

(南京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政治发展研究受到学界关注的时间较晚,有关当代中国政治的发展的研究更是几乎与改革同时起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有关政治发展理论和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研究进展迅速。西方政治发展理论被用来解释中国现象,并逐渐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理论。有学者指出,我国政治发展的理论研究大致经历了由翻译介绍西方理论,到套用模拟西方理论,再到重读和诘问西方理论,最终走上反思本国政治发展历程并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发展理论的道路。[1]尤其是近十年来,国内学界对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研究日益关注,不仅在数量上有显著的增加,在理论上也有相应的创新,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见下表)。

一、关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内涵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研究始于对政治发展内涵的探索。国内学者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既借鉴了国外学者的观点,尤其是亨廷顿的政治发展概念,同时又关照中国的国情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理解。前者可以称之为一般性的理论层次,后者则可以定义为中国政治发展的特殊性的理论层次。

CNKI收录的关于中国政治发展的发表论文数

一般性的理论层次上的政治发展内涵肇始于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的框架,其主要指权威的合理化、结构的分离和政治参与的扩大等三个方面,[2]主要关注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国内很多学者沿着这一逻辑起点对政治发展进行了相关探索。程道平认为,政治发展是指各民族国家在政治参与不断扩张中稳定运转,通过付出和扬弃代价,以寻求不断发挥人的政治潜能的政治体制和政治生活方式的生长和发展过程。[3]魏星河和罗晓蓉通过总结政治发展的内容将政治发展界定为“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变迁,它包括政治制度由不完善向完善的进化,国家民主与社会民主内容、形式的不断拓展与深化,国家能力不断加强和国家凝聚力不断提升等一系列动态过程”。[4]龚上华从规范意义上将政治发展视为现代化过程中积极的政治变迁,它主要包括:政治文化的世俗化和合理化;政治结构的分化和专化;政府能力的提高和权力扩展三个方面。[5]郑慧把政治发展置于一个更为宽广的宏观视野下,认为政治发展是人类社会演进过程中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它既是一个不断的历史过程,也是一种必然趋势与战略目标;既可能是现实的变革过程,也可能是变革的目标设计和选择。[6]刘宁宁以“传统/现代”的分析框架,认为政治发展是人类政治生活的基本问题和政治进步的过程,以及政治体系从不发达状态走向发达状态、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变迁过程,亦即是政治现代化的过程。在这种政治发展过程中,最为核心和关键的是政治制度化程度和政治参与的水平、法制的完备与发达状况。[7]

特殊性的理论层次的政治发展概念带有中国情境的特殊考量。刁世存认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就是通过改革实现政治系统运行的民主化和法制化。这种政治发展的模式不是西方化,而是逐步建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以法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8]李凯强调中国的政治发展要求对未来的积极探索应该在中国的政治语境中来进行。具体来说,它应以调整国家与社会关系为主轴,以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的合理分配为目标,以提升人性的尊严和价值为终极关怀。[9]关海庭指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就是要实现政府、社会和市场几种力量之间的平衡。即在保证国家有效控制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执政党和政府的自律机制,不断完善民主政治的制度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主义的选举制度,综合和整体地推进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10]梁波从政治机制的角度将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解构为“完善和强化决策机制、权力制约机制、政治调控机制和政治资源分配机制,四种机制的效力如何是直接衡量政治发展程度的客观尺度”。[11]熊光清认为,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是当代中国政治领域里发生的变化和进步,是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相联系的政治民主化过程。[12]王中汝认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本质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对基于不同经济利益的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进行调整,缓解不同社会利益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消除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弊端,保障政治体系的有序运行。[13]杨阳和李筠结合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治发展存在明显的滞后,政治组织再造表现出零星、分散和局部性的特征,在宏观层面上还处于内部简单调适阶段,主权在民的宪法原则还没有落实为一种可操作的制度架构等诸多问题的基础上,认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首先表现为组织再造。[14]

二、关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

要促进中国的政治发展,就必须明确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因为政治发展目标从总体上规制政治发展的方向,在价值观念上设立若干标准和检验尺度。只有明确政治发展的目标,才能确定政治发展的内容,制定政治发展阶段性目标和选择政治发展战略,进而以此牵动、引导政治发展。关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国内学者并没有统一的认识。

(一)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初级阶段目标

李贺林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发展目标包括四项内容:第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第二,民主化和法制化紧密结合,实行依法治国。第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推进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发展,中心是建设适应和促进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国家制度。第四,加强政府机构建设,实现政府的廉洁高效。[15]张顺和柏维春认为21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就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一基本目标在实践中的推进和落实,必须要着力于从整体上和全局上有利于下述五个方面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有利于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利于充分、切实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16]王继停指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近期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不断促进政治民主、政治廉洁、政治稳定、政治高效和政治的制度化发展。具体表现在加强民主监督机制建设;理顺党、政、企三者关系,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实现党的领导方式现代化和扩大基层民主等几个方面。[17]胡伟认为,就政治发展的一般进程而论,民主相对于法治具有目标上的逻辑优先性,这是中国政治发展首先应当明确的一个问题。现阶段我国政治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应当是民主化。民主政治将成为21世纪中国现代化和政治发展的动力和中轴。[18]燕继荣的看法与胡伟有所不同,他强调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民主化的问题上,国家制度理性化可能是当今中国最迫切的任务。没有责任和没有约束的政府大概是最坏的政府,而受到最合理制度约束的政府可能是最好的政府。所以,以完善责任制为目标的政府制度改革可能比以民主化为目标的改革更具有迫切性。[19]熊光清则在更宽泛的意义上指出,21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实现政治民主、政治廉洁、政治稳定和政治效率。[20]

(二)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最终目标和长远目标

李元书认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最终目标包括两方面:一是指政治发展的终极目的,即是人在政治上的全面发展,它包括人的政治素质的提高、人的政治能力的提高和潜能的发挥、人在政治上的彻底解放、人的社会政治价值的全面实现;二是指政治发展的最高目的;即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自由人联合体”。[21]程道平也认为政治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人的政治素质和政治能力的提高,政治潜能的发挥和人在政治上的彻底解放。王继停提出确立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长远目标,需要依据当前和今后可以预期的时间内,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现状和预期发展,以及国家发展所面临的国际环境。综合分析所面临的国内和国际因素,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战略的长远目标为实现政治制度化、政治民主化、政治大众化和政治现代化,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22]吕红霞指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23]刁世存认为中国政治发展的核心目标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24]

三、关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价值理念

程竹汝和郭燕来认为政治发展的价值目标定位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首要问题。有了明确的目标,改革过程和未来不会迷途,社会生活不会无序。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目标会起到鼓舞民心,推进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的作用。[25]从已有文献看,国内学者对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价值理念存在较大分歧,体现在“以人为本”和“民主政治”两个不同的政治发展价值理念分野上。

(一)以人为本的政治发展的价值理念

陈晓辉指出,无论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实践、中国政治发展的理念,还是中国社会要实现的政治发展目标,它们都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因此,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价值取向就是人的全面发展。[26]赵景刚认为,“人”始终是政治学的永恒主题,政治生活始终是人类活动内容之一,政治价值的评判以人的需要为准绳,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价值取向需要“以人为本”。[27]许耀桐强调,中国的政治发展致力于“不断满足人民的多方面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最终目的根本区别于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发展,它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彻底解放。[28]刘杰也认为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对于中国这样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来说,发展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党是否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重要标志。[29]

(二)以民主政治作为政治发展的价值理念

胡伟认为,民主政治是21世纪中国现代化和政治发展的主题。[30]常贵祥进而阐述了民主政治之所以成为人类政治发展的价值目标的原因,“民主作为目的,是政治价值的最高体现:民主作为手段,是社会资源尤其是政治资源公平分配的有效机制,是政治权威最可靠的合法性基础,也是有效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保持政治效率持续有效的重要方式”。[31]林尚立认为,民主化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必然选择。这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在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中,政治发展的困难不是要不要民主的问题,而是实现什么样的民主以及如何实现民主的问题。[32]孟宪平也认为改革开放之后,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我国民主政治发展表现出另一种景象,它不再将那种表面上公允的东西奉为至宝,也不陶醉于那种虚假的满足,而是立足现实,追求科学的民主价值体系和构建全新的民主政治发展理念。[33]

四、关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来源

政治发展的动力是指推动政治正向变迁的力量,是政治发展动力的合力,国内学者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分析。

(一)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动力的单一因素论

1.中国共产党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

林尚立认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中国共产党。“现代政治不能没有政党,现代政治孕育了政党,而政党推动了现代政治发展,任何以民主为取向的政治发展都有赖于政党的作用。政党在现代政治中的核心地位决定了政党将直接或间接地决定着整个政治发展的取向、路径与方式。这样的政治逻辑要求人们必须充分重视政党在政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忽视政党的作用,就无法认识和把握现代的政治发展。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政治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这种作用主要体现为党能够从全局上把握和推进中国的政治发展,使中国政治迈向民主”。[34]胡伟也持同样观点,他认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主体应当是中国共产党。因为从总体上看,共产党是中国最大规模的社会精英组织,并有相当广泛的代表性,在这方面没有其他任何一个社会组织可以望其项背。如果共产党能够实现较大程度的党内民主,鉴于它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必将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整个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35]

2.阶层分化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

朱光磊认为,从当代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的构成变化,完全可以看出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思路。“以时间换空间”是对中国政治发展总特点的一个理论概括。[36]颜英红也认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构成多元化推动了我国“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化过程,推动着我国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并且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总趋势是有利于政治稳定的。[37]阶层的分化凸显了利益因素在政治发展中的作用,其衍生的利益集团或社会团体在某种程度上也推动着中国的政治发展。如王中汝就把利益看成是每一个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的首要表现,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也是政治发展的直接动力。他认为利益表达就是人们向各级公共权力机构或其组成人员反映、提出自己的愿望和利益诉求,并希望得到有力保护和促进的过程。利益表达的制度化程度,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政治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38]黄相怀指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在政府利益与公民利益之间寻求最佳的结合点。[39]刘勇和张喜红则强调了社会团体对政治发展的推动作用。刘勇相信社会团体可以为民主政治创造良好的社会基础,组织公民的政治参与,培育公民文化,协助政府实现善治并对政府权力形成有力的制约等。[40]张喜红认为社会团体客观上形成了一种新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它能够有效进行利益表达与利益整合,促进社会政治稳定,有助于政治社会化,同时,社会团体还发挥着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41]杨慧进一步指出,行业协会在政治领域中有利于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和监督政府依法行政;在社会领域中的意义是充当社会“润滑剂”和培育公民社会成长,因此,行业协会的兴起对中国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42]此外,程波辉认为,独立于政府和市场之外的非政府组织体系的公民社会,为解决当代中国政治发展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野,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新动力。[43]

3.制度性资源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

林尚立认为政治发展是受动性与自主性并存的过程,其动力来源可分为两大方面:一是政治领域外的动力资源;二是政治领域内的动力资源。前者主要体现为对政治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后者主要体现为决定政治生活具体形式的法律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大众文化等,并认为目前中国的政治发展应重视政治领域内的动力资源,从战略上重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功能的开发。[44]因此他更注重制度化的因素,尤其是权力关系的制度化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促进作用。他认为,权力与体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既为政治发展提供空间,又向其提出挑战,构成了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逻辑。虽然权力关系的变化和调整促进了体制变革,但同时必须在战略上以体制的变革与创新,对变化了的权力关系加以规范,实现权力关系的制度化。权力关系制度化将为政治发展构筑一个新的平台:即有序的经济、稳定的社会、法治的国家、权威的政党和自觉的公民。基于这样的平台,中国政治的现代化和民主化就有可能形成重大的发展。[45]

4.经济因素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

许耀桐认为当代中国,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也是民主政治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就从经济基础上决定了中国的民主不受资本的操纵。[46]胡永佳认为政治发展的基本动力来自于经济改革。经济商品化、市场化等要求直接推动了政治体制的调整和变革。此外,经济改革的某些成果,既促进了政治发展,本身也构成了政治发展的有机内容。[47]

5.人的主体性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

李景鹏认为,一个社会的经济动力与社会动力,归根到底都来自人民的积极性。[48]蔡益群强调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起着更大的作用,他认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只能从社会大系统中去探寻,而不能预先人为地界定一个“政治系统”以分析其动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政治发展的原动力,人的需要和利益、人民群众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派生出来的动力系统,而人民群众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的首要地位,则决定了自身在政治发展中所起的主导作用。[49]李培文则认为中国农民身份转化的过程就是中国政治的发展过程,农民身份转化将成为推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动力的多因素论

李元书认为,中国政治发展存在着一个动力场,政治发展变化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人的需要的变化和发展、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社会结构的变迁、文化的变迁与发展、人的素质的提高等等。[50]任溶认为单一以政府主导推进中国的政治发展,难以做到而且缺陷不少;单一以第三部门为推进力量,又为时略早。因此从当前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情况来看,如果能够充分发挥政府和第三部门在不同阶段的长处,将它们的优势加以叠加,是当前推进政治发展较为理想的现实动力。[51]胡伯项和刘浩林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机制角度出发,得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我国政府与社会力量的消长变化,单纯的政府主导型改革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需要的结论。他们进而认为,危机推动开始成为推动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动力机制,危机推动的动力模式在中国政治发展领域渐趋明显。[52]吕建明和乔贵平则认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直接动力源于经济发展,间接动力源于市民社会的推动,而重要动力则来源于政治制度建设。[53]卢正涛更倾向于市民经济和公民社会的合力作用对政治发展的影响,认为“政治发展离不开市场经济,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政治发展。从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历程来看,市场经济的兴起,以企业家为核心的公民社会的出现,使国家与社会之间发生了相对分离。在此条件下,一方面,国家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管理社会的方式,自身的能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公民社会的成长、壮大,最终导致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即实现政治的民主化”。[54]

五、关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障碍

王中汝担忧权力腐败将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最大障碍。他指出,以理性、民主与法治为特征的现代性孕育着稳定与秩序,但向着现代性迈进的现代化过程却潜伏着破坏稳定与秩序的种种因素。其中,执政党内出现的权力腐败最具破坏性,它一方面动摇了党和国家的权力合法性,导致人们对“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的论断产生怀疑;另一方面严重影响到人们的价值观念,冷漠、颓废、唯权力金钱要求,增加了政治不稳定的因素。[55]郑永年则认为,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和作为改革主体的执政党对改革缺乏集体共识是当前中国政治发展中深化体制改革的两大难题。[56]朱光磊认为地方政治发展的滞后性可能会阻碍中国政治的进一步发展。“从整体而言,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其中非常突出、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地方政治发展程度明显低于中央层面,甚至也不如基层自治工作活跃,并且很不平衡”。[57]吕红霞则担心中国现阶段民主发展的不成熟性可能会给政治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当前政治发展的不成熟性主要表现为政治体制的不完善,政治机制不健全和直接民主不完善三个方面。[58]

更多的学者开始逐渐意识到缺乏民主的政治文化对中国政治发展阻碍性上。胡伟认为,由于中国历史上缺乏民主政治的传统,目前仍未形成民主的政治文化或公民文化,人口众多且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使得现阶段中国的民主化面临着一个二难选择:一方面,政治体系面对的是发展民主的强大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在目前和将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在总体上又不具备实现大规模民主转型与巩固的条件。[59]秦德君从历史脉络上对缺乏民主的政治文化进行了考察,他认为在中国历史上,臣民文化和官本位文化比较强健,它抑制了社会公共空间和公民的主体地位。公民文化缺失的一个显著结果就是公民主体意识孱弱,反过来它又造就了公民文化贫瘠的土壤。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仍有相当大的社会群体尚不知“政治参与”为何物,更遑论主体化地去政治参与了。此外,由于“文革”和“文革”前许多极端化政治运动的原因,公民“政治冷漠”仍比较多见。[60]

六、关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模式

关海庭认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模式有三个特点,即务实主义的观念模式、试验性的方案选择和迂迴式的改革发展策略。具体而言可以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划分为三个层次:上层主要指中央的政治改革;中层是加强县级政权的建设;基层是不断完善基层的民主选举制度,实行真正的基层自治。他非常重视中层的政治发展的作用,认为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应该在综合发展的原则下,重点发展中层的社会民主。[61]郑慧主张将政治文明的全部内容纳入政治发展的战略目标,使经济全球背景下中国的政治发展目标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努力实现政治科学化、政治公开化、政治高效化、政治清廉化和政治文化世俗化。[62]王继停强调要用不断改革的手段,使国家政治发展战略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目标相协调,表现为类似于正弦曲线的波浪式发展、螺旋式迂回上升的前进轨迹。即在发展过程中它表现为一种从波峰到波谷、再由波谷到波峰的曲折轨迹,不是一种始终为直线的持续过程;它与社会发展的其它要素的前进往往不是平行或重合地推进。而是一种时快时慢、时先时后、时左时右的交互发展。[63]常桂祥指出,逐步积累的渐进而非激进跳跃式的政治发展模式,是由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文化状况决定的。[64]张定淮也赞同“渐进调试”的发展策略,表现为三个方面:“摸着石头过河”;政策的策略性传承发展,通过积累式制度创新来突破旧体制;短期次优与长期最优的统一,通过退一步进两步的策略以时间换空间。[65]

七、关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径选择

国内学术界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径的探讨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思路,即通过改革中央的政治体制从而形成从中央到地方渐次推进的政治体制改革;二是自下而上的学理设计,即以推进民主尤其是以党内民主、基层民主等为典型代表作为中国政治发展的突破口。(一)政治体制改革作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径选择

何增科指出,中国政治发展的已有成就是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在政治和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积极进行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结果,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角度来看,过去20年的努力为政治体制的演进奠定了基础并预示进一步变迁的方向。[66]燕继荣将以善治为发展目标的增量政治改革视为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提倡在政府制度与宪政民主建设中寻求最佳结合点。[67]陈晓辉认为,政治发展,在本质含义上是指政治关系的变革和调整,而政治关系要通过政治制度体现。[68]张钦朋指出,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是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政治领域的革命。“政治体制改革强调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不断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69]王中汝从遏制权力腐败的角度出发,认为通过体制创新遏制权力腐败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核心。“权力腐败之所以愈禁愈烈,源于中国政治发展中日益外现的内在矛盾,即政治结构分化不充分,由此导致权力结构中的制衡体制难以有效建立;而权力制衡的缺位,助长了权力行使非理性的扩张。因此,中国政治层面的体制创新,最根本的问题是解决政治结构的科学分化以及与其相联系的制度的重新安排问题”。[70]虞崇胜和王洪树也认为,为了消融矛盾和避免体制的衰败,要求以创新的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文明的发展。而基于对人的理性的辩证分析和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所面临的外部挑战和内在动力,政治体制创新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选择。[71]

(二)民主作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径选择

1.党内民主

胡伟指出,我国的民主化选择一条体制内道路比走一条体制外路线要有利得多;对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的建设性的、可行性的设计,不应当是改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而是改善它的领导方式,推进党内民主,使共产党的领导契合于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在积极推进党内民主上达成共识,使之成为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突破口,扎扎实实地进行党内的民主改革并与国家的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72]中国民主化的体制内道路与体制外道路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只是从政治发展的战略上考虑,应当有一个轻重缓急的权衡,党内民主是中国体制内民主化的一个理性选择。[73]张书林也持同样观点,他认为,以党内民主来示范和推动人民民主的民主政治发展思路来看,由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主导者,是中国政治体制的核心和支柱,发展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进而促进中国的整个的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其最现实的好处在于风险小、成本低,而且能够产生连动效应,带动和促进整个民主政治的发展。[74]张书林还强调指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最终突破口应该定位在实行党委书记差额选举上。[75]

2.基层民主

许耀桐指出,现在搞全国普选还不行,只能在县(市)以下的基层开展直接选举,然后推进到中高层。因此,扩大基层民主,是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趋势和重要基础。[76]杨雪燕认为,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77]张定淮也认为,基层民主的积极推进培养了公民的民主精神。中国基层民主的各种实践教授公民以现代民主精神,并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和公民社会的成长成熟,不断推动中国的民主向更高阶段发展。[78]唐兴霖和马骏对农村民主政治实践寄以厚望,认为它是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进一步演进的一个非常可行的初始制度条件。“只要沿着中国农村民主政治实践这一初始的制度路径,通过党、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逐步克服目前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中面临的制度短缺困难,终将会形成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路径依赖,使中国目前的非均衡政治走向均衡的民主政治”。[78]蔡益群也主张以村庄的政治发展为推动力,以此来促进国家的政治发展。“村庄政治发展对于中国政治发展的推动作用,表现在它是制度创新的动力、理论创新的动力和实践发展的动力三个方面”。[80]

但是,对基层民主作为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径选择也存在相当多的质疑声音。如张书林认为,通过自下而上的民主探索来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特别是实行村民自治,但它并不必然引起整个政治体制的连锁反应,对全国的民主化建设推动的力度不够大,亦即效益太低,因而也很难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具有可行性的突破口。[81]胡伟也认为,作为民主政治自下而上渐进发展的一种尝试,虽不乏一定的意义,但尚不足以构成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其实际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82]

3.其它民主形式

林尚立认为协商民主可以作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路径选择的有效途径,他指出,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条件、承担的历史责任和基本政治理念,共同决定了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程序选择必须以协商为价值偏好。所以,如何借助统一战线所提供的现成的政治资源、社会资源和制度资源在中国发展协商政治,就应该成为中国新世纪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与目标。[83]赵景刚倾向于选举民主,认为“在具体的政治过程中,如何做到真正尊重和吸纳民意、如何保证民意不被人为扭曲以及即使在被扭曲的情况下如何及时得到纠正的关键,是在政治文明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认真落实现有规章制度和党中央的一系列指示精神,扎实提高选举质量”。[84]张洪江则关注新兴的网络民主,他指出,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的民主政治发展的途径还不完善、不健全,这在客观上造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展现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因而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呼唤新的路径。网络文化的诞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可以通过电子政府、BBS论坛、政治博客和网络评论等路径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大发展。[85]

八、结语

虽然国内学者对我国当代政治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深层次问题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和研究,但显然在许多问题上仍存在重大分歧,尤其是在研究方法上,在规范研究和经验研究难以达到一个契合点,因而造成了理论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和具有共识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理论,这种状况与我国正在进行的政治建设和政治发展实践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因此,如何建构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理论仍是一个严峻的课题。

[1]李红波、颜佳华.国内政治发展理论研究综述[J].云南社会科学,2006,(2).

[2]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78.

[3]程道平、陈国跃.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背景及其理论建构[J].理论探讨,2000,(2).

[4]魏星河、罗晓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治发展[J].求实,2002,(5).

[5]龚上华.论国家能力的强化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支撑点[J].江西社会科学,2001,(3).

[6][62]郑慧.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政治发展战略目标[J].学习与探索,2003,(5).

[7]刘宁宁.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6).

[8]刁世存.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公民政治参与的双重变奏[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6).

[9]李凯.抗拒与变迁: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反思[J].天津社会科学,2009,(6).

[10][61]关海庭、韩伟伟.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战略论纲[J].太平洋学报,2010,(2).

[11]梁波.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机制的目标选择[J].求实,2006,(1).

[12]熊光清.论21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J].社会科学研究,2006,(1).

[13][55][70]王中汝.遏制权力鹰败与中国的政治发展[J].探索,2001,(4).

[14]杨阳、李筠.现代化与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相关理论问题[J].政法论坛,2007,(5).

[15]李贺林.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发展的目标、过程与基本要求[J].天津市社会主义院学报,2007,(3).

[16]张顺、柏维春.论21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模式[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6).

[17][22][63]王继停.当代视角下的中国政治发展目标与战略模式选择[J].求索,2006,(2).

[18][30][35][59][73]胡伟.新世纪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与政治学的使命[J].浙江学刊,2004,(1).

[19]燕继荣.政府创新与政府改革:关于中国政治发展目标与路径的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6,(11).

[20]熊光清.论21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J].社会科学研究,2006,(1).

[21]李元书.政治发展的最终目标和阶段[J].学习与探索,1999,(3).

[23][58]吕红霞、杨正元.对中国现阶段民主政治发展的几点认识[J].社会科学战线,2002,(5).

[24]刁世存.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公民政治参与的双重变奏[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6).

[25]程竹汝、郭燕来.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研究综述[J].学术界,2010,(5).

[26]陈晓辉.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价值取向的探微[J].学术交流,2007,(9).

[27][84]赵景刚.科学发展观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J].理论探讨,2007,(3).

[28]许耀桐.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J].北京社会科学,2009,(5).

[29]刘杰.“以人为本”与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5).

[31][64]常桂祥.民主政治建设: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主题[J].齐鲁学刊,2001,(2).

[32][34]林尚立.有序民主化:论党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3).

[33]孟宪平.转型时期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性态分析[J].科学社会主义,2005,(1).

[36]朱光磊.中国政治发展研究中的若干思维方式问题析论[J].天津社会科学,2005,(6).

[37]颜英红.浅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对政治发展的推动作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38]王中汝.利益表达与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J].科学社会主义,2004,(5).

[39]黄相怀.中国政治发展的制度逻辑[J].教学与研究,2005,(5).

[40]刘勇.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视野中的社团角色[J].理论与改革,2004,(5).

[41]张喜红.社会团体与当代中闯民主政治发展[J].长白学刊,2007,(3).

[42]杨慧.政治发展的新动力:论我国行业协会兴起的意义[J].行政论坛,2007,(2).

[43]程波辉.公民社会:中国政治发展的新动力[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7,(10).

[44]林尚立.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资源[J].探索与争鸣,2000,(2).

[45]林尚立.权力与体制: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逻辑[J].学术月刊,2001,(5).

[46]许耀桐.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J].北京社会科学,2009,(5).

[47]胡永佳.试析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逻辑线索[J].政治学研究,1999,(1).

[48]李景鹏.论政治发展的动力与目标[J].天津社会科学,1998,(3).

[49]蔡益群.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原动力分析[J].探索与争鸣,2002,(12).

[50]李元书.政治发展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1]任溶.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5).

[52]胡伯项、刘浩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历史逻辑与发展指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9,(9).

[53]吕建明、乔贵平.浅析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资源[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

[54]卢正涛.社会变革、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7).

[56]郑永年.中国改革的路径及其走向[J].炎黄春秋,2010,(11).

[57]朱光磊.滞后与超越:中国地方政治发展总体观[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60]秦德君.中国政治发展与扩大公民政治参与[J].社会科学,2001,(9).

[65]张定淮、涂春光.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与策略[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2).

[66]何增科.治理、善治与中国政治发展[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3).

[67]燕继荣.中国政治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变奏[J].学习与探索,2006,(3).

[68]陈晓辉.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价值取向的探微[J].学术交流,2007,(9).

[69]张钦鹏.中国政治发展60年:回顾与思考[J].中州学刊,2009,(9).

[71]虞崇胜、王洪树.政治体制创新: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选择[J].长白学刊,2006,(5).

[72][82]胡伟.党内民主与政治发展:开发中国民主化的体制内资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74][75][81]张书林.党委书记差额选举: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最终突破口[J].理论探讨,2006,(5).

[76]许耀桐.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J].北京社会科学,2009,(5).

[77]杨雪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8).

[78]张定淮、涂春光.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与策略[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2).

[79]唐兴霖、马骏.中国农村政治民主发展的前景及困难:制度角度的分析[J].政治学研究,1999,(1).

[80]蔡益群.村庄政治与中国政治发展[J].理论与改革,2010,(3).

[83]林尚立:协商政治: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思考[J].学术月刊,2003,(4).

[85]张洪江.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网络文化路径[J].前沿,2010,(5).

猜你喜欢
民主政治发展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