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神思》对写作教学的启示

2011-01-24 07:46
淄博师专论丛 2011年3期
关键词:神思外物志气

高 侠

(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福建漳州363000)

在刘勰《文心雕龙》的创作论中,《神思》是其首篇,也可以称之为创作总论,具有提纲携领的作用,其价值显而易见。曾经有学者认为“它总结了创作的整个过程,特别是对艺术构思、艺术想象力等问题都作了较为深层次的探讨。”[1]这样的评价无疑是很中肯的。结合我们今天的写作教学,从《神思》篇里,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迪。

刘勰在《神思》篇中首先向我们论述了艺术构思的基本过程。他说道:“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思理为妙,神与物游”。这里的“神”主要指的是作者的写作构思。刘勰强调道:文章的艺术构思可以脱离客观外物同写作主体的个人思想飘荡到万里之遥,成熟的构思的妙处就是神与物游。他还这样认为:“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也就是说,作者的写作构思是和外界的万事万物相结合的,正是这些外物构成了作品的主要内容。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具有各不相同的外形特点,也正是这些千变万化的形貌来触动写作主体的内心,从而为作者提供了写作的前提条件。

“夫神思方运,万途竟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2](p493)这一段论述是刘勰关于写作活动开始之后作者思维活动大致情况的描述。“万途竟萌”,是说写作开始之后个体的思维是没有明确的方向性的,对于万事万物的体察是有着多方面的感触的。这些感触最初只是处于相对的散乱状态,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简言之,主体的写作感受是随着时间、空间、客观事物、以及个人的思维状态而发生变化的,并非一成不变。正向刘勰所说的:“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这是在写作中思维的一个“放”的过程。这些个体的多角度,多方向的感受有可能在作品中以明显的形式呈现出来;也可能会以隐晦的方式表达。但是这中间都要有必不可少的程序,这些感受也好,想法也罢,都要在作者的头脑中经过思维的再加工才有可能呈现在作品中,这就要求写作者要学会“收”。正像张少康教授所言:……文学创作过程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艺术提炼、加工过程……可以把原始的生活素材改造制作而成为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3](p426)简言之,“放”要“思接千载”而“收”则要有“志气”(写作的主旨、情感)的统辖。

结合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写作构思的清晰的过程。外物只有进入到写作主体的思维范畴它才具有了特有的意蕴——写作主体所特有的艺术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将看起来和写作主体关系不大的外物,通过思维这一中介联系起来。其间,思维过程的明显特点是有“放”有“收”的,只有经过这样的加工,“思理”才不会过于杂乱。应该补充的是,刘勰还强调“辞令”在文章写作中的重要作用,在神思篇中他认为:“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神”是依赖于“志气”也即思想感情的;而要想有效的表达心中所思所想就要做靠“辞令”这一重要的载体——客观外物只有融入作者的构思,并以适当的辞令加以表达,这样才能让外物具有写作主体特有的情感属性。当然这一过程离不开写作主体的“志气”(思想感情)的统辖。外物是作者赋予一定志气的外物,思理也是作者特有的“志气”的思理,辞令无疑也渗透着“志气”的因素。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志气”在文章写作中的重要性,没有“志气”的写作活动不是真正有效的写作活动。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条写作的基本线索(可用下图表示):

这对中小学写作教学的启示有以下几点:第一,写作之前不仅要重视观察,还要进行有效的观察指导。从外物到作品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其关系非常复杂,这种复杂的智力转换需要借助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外物具有文本的特性,这些主观能动性无外乎个体智力的、心理的、生理的诸多因素。在这些因素中,不可不提的便是写作主体运用自己观察能力的这一因子。观察对于作文的重要作用无可厚非,而我们的教师也都深知其中的道理。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却缺乏对学生观察能力的训练与指导,往往只是告诉学生要细致观察,如何细致却绝口不提,这是没有道理的。第二,作文指导中要教会学生合理的处理材料之间的“收”“放”关系。对于一篇作文题目,其写作素材是千变万化的,然而作文却并非一个万花筒,可以将所有的材料都拿来为我所用,其中必然有一个选择与放弃的过程。虽然“思接千载”,但是也还要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而什么素材怎么用,用到什么地方合适似乎在写作教学中应该予以一定的重视,否则作文仅仅是大量同类信息无意义的集合。第三,处理好言与意的关系。言也就是我们所讲的“辞”,意也即中心思想,作者写作的“志气”。写作中言和意的关系是不容忽视的,要进行写作,就必须解决好这二者的关系:人的感情来自于外物,反过来外物又会制约着人的感情的发展变化。同样的道理,“志气”是统摄文章的关键,制约着辞令;辞令同样也会反作用于文章的情感、志气乃至风格。正所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这就要求老师在进行写作指导的时候,教会学生言辞要能达意,这样才能写出言和意“密则无际”的作品来。

当然,文章的构思是靠想象来作为支撑的。在《神思》篇中,刘勰用大量篇幅论述了想象,这对我们今天的写作教学也是有启发的。想象是一种超越时空限制的思维活动,艺术构思离不开想象思维的参与,没有想象活动的写作是不完整的。在刘勰的《神思》篇中,论述想象的文字不少。在这里,我们重点分析刘勰《神思》篇中隐约可见的想象的前提条件——虚静。

主张内心的虚静是刘勰在《神思》中的重要观点,在《神思》中有这样的论述:“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4](p249)“虚”意思是谦逊,不主观,“静”指的是安静、平静、不躁动。只有谦逊不参杂个人的任何主观成见才可能客观的反映外部世界,做到创作的真实;而心境平和安静,才有可能深入的进行思考和观察,从而使想象更加合理的运用。简单地讲,“虚静”在这里主要包含有两方面的意思,即: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要以尽量客观的态度来反映外在世界和内心世界;作者的写作心境的沉寂宁静也是很重要的方面。刘勰的“虚静”观对我们当代的写作教学是很有启示意义的。作为语文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写作氛围是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机,更是学生进行有效想象的重要条件。写作教学是语文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大多数老师都感觉写作教学很难进行实际操作,要么是给学生讲一些写作方面的知识,要么就直接给出作文题目,让学生自己来作文,其中的教学指导成分是非常少的,更不用说正常课堂教学中的良好氛围的营造了。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倪文锦教授所讲的:我们的写作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即使学生写出了优秀的作文,我们也很难说这是教师指导的结果。我想倪教授这样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是非常中肯的。

我们都知道,写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光有想象那不叫写作,充其量也是为写作创造了一种智力的和心理的环境。写作是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作为保证的。正如刘勰所说的:“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5](p249)作品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具体流露与表达,但是有了情志也不一定可以写出好文章,这还要求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正向古人所说的:“书到用时方恨少”,由此可见,知识储备的重要作用。可以说,知识储备的多少是好文章的先验条件,这也验证了刘勰所说的“积学以储宝”。然而,拥有相应的知识也并不保证能写好文章,还要有效的运用这些知识,这就要处理好“学”和“才”的重要关系,正像英美新批评派文论家瑞卡兹在他的《文学批评原理·想象》中一再强调“诗人的经验必须随时取用”,因为作家应该具备“优越的组织经验的能力”。[6]“学”的问题很好解决,其讲究的就是积累;“才”是“学”的灵活运用,什么时候用什么学识,什么学使用到什么地方是不能马虎的。“学”是“才”的基础,“才”是“学”的有效应用,在写作中,二者缺一不可。当然了,写作主体的生活阅历,以及独特体验只有有机地融入到“学”、“才”之中这样的写作才是鲜活的,才是有价值的,否则就是无病呻吟。这也就是为什么写作要关照生活,也不难看出其中“阅”的重要作用。简言之,学生在写作之前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要不断地学习以积累理论知识,从而丰富自己的“学”,有效的运用这些学识,是这些学识盘活;与此同时也要明白生活经验的重要性,要结合学生个人的生活经验运用所学知识来进行写作、以及写作的指导,使写作活动有根可寻。写作指导按照这个方向来做,才算是相对有效的指导。

《文心雕龙·神思》作为创作论的首篇,它具有提纲携领的作用,对我们写作教学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上文也是粗浅地提了一些个人的比较幼稚的想法。其实《文心雕龙》待开发的地方还是很多的,只要我们肯传承、发扬乃至创新我们祖国的文化经典,总有东西可以为我所用。

[1] 王子海.《文心雕龙·神思》的现代写作理论解读[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9,(12).

[2]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3] 张少康.文心雕龙的神思论——论文学的构思与想象[A].文心雕龙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4][5]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2004重印).

[6] (转引)自张宁.论神思——浅析文学创作中想象活动的心态和基础[J].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6).

猜你喜欢
神思外物志气
巴西侨商叶兴平:宽厚养大气,淡泊养志气
人小志气大
欲望与志气
欲望与志气
写诗
外物轻重
让“神思”再飞一会
外物轻重
外物轻重
浅谈“神思”的运思路径及生命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