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汉画像中持器械技击图像解析

2011-01-24 07:46
淄博师专论丛 2011年3期
关键词:单人画像石徒手

邓 霞

(南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秦汉三国时期,徒手或使用各种兵器的武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这种发展表现为攻防格斗技能的提高,用于娱乐、健身的雏形套路陆续出现,一些武艺专著也先后问世。《汉书·艺文志》的兵技巧类中,记有“手搏六篇”(已亡佚)。这说明,汉时手搏已发展为具有多种方法相搏的专门技能。手搏,即徒手搏击之意,后世的拳术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曹丕《典论·自叙》说:“宿闻(邓)展善有手臂,晓五兵,又称其能空手入白刃。”当时即有徒手与短兵交手的“空手入白刃”一项,可知其技艺已达到相当水平。

在南阳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墓中,武术技击图像一般大都刻绘在墓的门楣上,以傩舞的形式出现。舞者有戴面具的,也有不戴面具的,有徒手相搏的,也有持器械对打的,还有徒手夺器械的。这些傩舞画像,形象生动,攻防兼备,其形式带有武术运动中的套路和对抗,表现的中心主题是“驱鬼逐疫”。在汉代人们“事死如事生”的思想观念支配下,把这些画像刻绘在墓门上,目的是保佑死者在阴间不受疫鬼伤害,以便安享地下太平。除此之外,在一些追怀先烈的历史故事画面中,间或也有关于武术的内容。根据南阳汉画像中这类题材的内容,持器械技击图像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类:单人持器械技击、二人以上持器械对抗技击以及历史故事所表现的内容含有的技击图像。

一、单人持器械技击

在南阳已出土的汉画像石中反映单人持器械技击的图像主要是单人持器械斗兽和单人持器械对练。

在南阳已出土的汉画像中单人持器械斗兽的图像较多,如下图1-4,背景似云雾缭绕,应是在深山中狩猎,而图3没有背景渲染,也有可能像现代西班牙斗牛一样,在当时是一种娱乐活动。从兽的巨大体型上来看,应是猛虎。图1的持器械者左手高举像锤一样的短器械,正跨步攻击猛兽。图2的斗兽者手持利剑正弓步身前刺向猛兽。图3体现的应该是格斗尾声,斗兽者手持长棍,正奔跑追赶调头逃跑的猛兽。图4体现的是一人手持长棍,正弓步与左边一猛兽格斗,身后一狗熊样的猛兽应是已被战败,似乎正准备离开而回头观看。

南阳汉画馆里的斗兽题材的汉画石是归类在角抵斗兽厅的,属角抵的一种形式,即人与兽斗或兽与兽斗。汉画像石上的斗兽与史书可以相互印证。有关斗虎、斗熊的文字记载不少,汉画像石也基本都有所表现,汉朝人是拿这个当娱乐的。有一人斗多兽、一人斗一兽、有持器械的,也有赤手空拳的。从动作造型上看,有后世武术中套路的招式。这些从总体上体现了汉代南阳人勇往直前的气概和无畏的精神。张衡《西京赋》云:“总会迁倡,戏豹舞熊。”《盐铁论·散不足》记载汉代王公贵族好观“斗虎”之戏。《西京杂记》云:“广陵王胥有勇力,常于别囿学格熊,后遂能空手搏之。”可见,汉代人都以与猛兽格斗为最大的乐趣,同时也可作为武艺的演练。这与汉朝人的豪放洒脱、崇尚勇武,以强悍矫健为荣,以冒险探奇为乐的文化相一致。斗牛、斗虎,是汉朝张扬、奔放、自信的时代精神的缩影。有了这样的时代精神,才会有霍去病、耿夔各自带800锐骑,千里奔袭匈奴大营的壮举;才会有班超带300志愿军纵横西域数十国的奇迹;汉朝人才能兵威远震,富贵强大。那真是一个英雄辈出、激情燃烧的时代。汉语里面说的“好汉”、“大汉”、“是条汉子”,都是汉朝人挣下的荣誉。

单人持器械对练的图像不是很多,但所表现的竞技水平却很高超。如图5徒手对棍、图6徒手对剑。图5是一幅徒手与长棍对练图,画面刻绘二武士,左一人跨横裆步,右手亮掌,左手拔棍,作防御进攻之势;右一人双手持棍,作奔跑状,左进棍,向前猛刺,为进攻之状。此图给人一种校场比武的拼搏感觉。图6体现一副“空手入白刃”的生动画面。

二、二人以上对抗技击

实际上,器械技击是随着武术器械的丰富和拳术的发展而出现的。到了秦汉,适应“近战决胜负”之需要,器械技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汉画像石就有许多表现器械技击的画面,如图7、8、9、10。从南阳汉代武术画像石的内容分析,单人使用刀、枪、剑、棍等器械进行技击的画像较少。两人以上持器械技击的画像较多,主要有二人击剑、徒手对器械、三人器械对击。如图8,画面刻绘二人,皆戴面具,身穿紧身衣,头戴软尖帽,腰细如束带,显现出对抗性攻防格斗者的风姿。右一人马步横裆,下盘固实,双手持矛,迅速刺向对方;左边一人用侧闪式躲开矛头,跨步近敌,以短入长,左手抓着对方刺来的矛柄,右手挥动大刀,用突劈还击对方,以发挥刀的短兵长用之功能。这幅刀枪对击图生动地表明汉代器械击刺的攻防技术已有相当惊人的造诣。

汉代是一个崇尚武勇、开彊拓土的时代,重视军队的建设,凡是和军事训练有关的体育活动都得到发展。这一时期,是古代击剑运动最兴盛的时期。《汉书·艺文志》兵技巧十三家中,列《剑道》三十八篇。《汉书·淮南王刘安传》载:“安太子学击剑,自以为人莫及,闻郎中雷被巧,召与戏,被一再辞让,误中太子。”《晋书》“汉制自天子至于百官,无不佩剑”。当时还有其他器械的技法,剑对戈、剑对戟等多种,如图10三武士皆戴面具,以傩舞的形式演绎了武术中的三人持器械演练场景。左一人似被击倒,右手支地,手中器械似为一蛇形剑,被抛飞在空中;中一人身穿盔甲,应是驱鬼疫者,右弓步背后佩剑,左手推掌防备;右一人小鬼妆扮,持右弓步,腰间佩剑,双手持戈正欲进攻。所以说器械技击除了实战的,在民间互相之间的演习也非常普及。

图10 技击图

三、历史故事所表现的内容含有的技击图像

汉画像所刻绘的历史故事多是体现一种精神文化。而含有武术技击图像的汉画,就其自身展现出来的更深层次的文化涵义也是不容忽视的。在整个武术的发展历程中,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顺应自然,天人合一”、“尊官贵长、循规守礼”、“修身养性,怡情铸志”等思想的影响,其蕴涵的“士可杀不何辱”的武士精神在汉画中也多有体现。如图11、12,画面为“二桃杀三士”的历史故事。春秋列国时,晏婴设计用二桃让三勇士论功吃桃,致使三武士争相抢功,最终自刎身亡。虽然历史上对此事评价褒贬不一,但从武术精神来看,是一种“义”的表现,不失为一种民族个性。

如图13的项庄舞剑图,历史故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所周知。其实,在那个时代,剑舞、长袖舞、蹴鞠舞等很多舞的形式是作为宴饮娱乐的观赏节目出现的。但是,“舞”与“武”有着同源性。古代早期的练武活动,往往通过“舞”的形式来进行,他们把徒手或手持武器的各种战斗技术动作的模拟,通过舞的形式予以再现。没有固定的动作规格,也没有呆板的程式,边跳边舞。武舞可以说是早期武术与舞蹈的一种交融,既表达了思想情感,也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同时也有习武健身的实用性。有许多“舞”的形式,既是中华武术之先导,也是当今的舞蹈之源。

图13 项庄舞剑图

四、结语

武术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一项体育运动。南阳汉画像石中的武术画像,拳术、刀、枪、剑、棍俱全,无论是徒手相搏、徒手对器械或器械对器械技击,都已形成了一定的套路和对抗。尽管这一幅幅画面都是静止的,但从这一招一式的瞬间动作上可以看出它的特点。其动作迅猛而坚实有力,朴实无华而舒展大方,节奏强而幅度大,非攻即防,有很强的技击性。这些形神兼备的武术画像,不仅反映了汉代艺术的灿烂和武术的繁荣,而且也展示了汉画遗产的博大精深与民族体育的源远流长。汉代是中国古代武术发展的重要时期,汉代的武术与前代相比较,有继承,更有发展,它的精髓部分一直流传至今,在我国武术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 蒋英炬,杨爱国.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2] 邓霞.南阳汉画像所反映的汉代体育文化[D].河南大学优秀硕士毕业论文,2006.

[3] 王建中,闪修山.南阳两汉画像石[M].郑州:文物出版社,1991.

[4] 芦平生,陈玉玲.中华民族体育的传承与演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

[5] 谭华.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体育的影响[J].四川体育科学,2000,(12).

[6] 龚斌,王晓青.中国古代体育舞蹈的演变及其特性[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9).

[7] 张云涯,杨中平.论武术与舞蹈的同源性、交融性、影响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8).

[8] 陈沛菊,乔凤杰.武术与舞蹈[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1).

猜你喜欢
单人画像石徒手
汉代画像石里的成都生活
与外隔绝
沂南北寨——大型画像石汉墓
徒手攀岩
徒手抓飞弹 一点不奇怪
徒手“撕开”原子弹
徒手深蹲,练练你的臀部
第三十八周:每个人的舱位都是单人舱
汉画像石墓出土仿木结构石立柱初步研究——兼谈白杨店画像石墓出土立柱位置
郭川:单人不间断帆船环球航行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