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和宅,刘铫,谷彦良,童蕾,沈丽冬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嘉兴中医院肛肠科(嘉兴314001)
混合痔手术为肛肠科常见手术之一,因手术部位的特殊性,目前在抗菌药物的使用上常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我院2010年期间对300例行混合痔手术患者,分别于手术前后使用抗生药物,现报道如下。
本组共300例,男158例,女142例;年龄18~60岁,平均(42.18±2.15)岁。病程1年~35年,平均(9.87±1.12)年。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1]。按入院顺序排号,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0例。排除对头孢类、青霉素类药物过敏者,术前存在或住院期间出现呼吸道、泌尿系等其他部位感染者;妇女处于月经期者。
2.1 治疗方法两组均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治疗组术前半小时给予头孢呋辛1.5 g静脉推注;对照组术后给予头孢呋辛1.5 g静脉推注,2次/d,持续3 d。便后均予苦参外洗方(苦参30 g,黄柏20 g,生大黄20 g,忍冬藤20 g,秦艽20 g,防风20 g,五倍子20 g等)外洗坐浴,随后用麝香痔疮栓换药,1次/d,连用12 d。忌辛辣之食,适当多食蔬菜水果蜂蜜等,保持大便通畅。
2.2 观察指标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第3 d测清晨体温及血常规、血清C反应蛋白,比较各组手术前、后体温变化,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例(N)及CRP的情况,并观察肛周切口情况。
2.3 肛周切口感染标准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具备下列条件诊断为肛周切口感染:出现发热(体温≥38℃,WBC>10×109/L);切口或深部有脓液;切口渗出液增多,并有红肿疼痛。
3.1 观察指标变化手术前、后两组患者体温、WBC、N及CRP变化,两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体温、WBC、N及CRP差值比较(±s)
表1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体温、WBC、N及CRP差值比较(±s)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n 150 150体温差(℃)0.13±0.08 0.12±0.07 WBC差(×109/L)0.33±0.15 0.31±0.14 N差(%)2.51±1.32 2.12±1.36 CRP差(mg/L)1.11±0.82 1.02±0.77
3.2 不良反应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有2例术后出现恶心等消化道反应,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3.3 肛周切口术后随访1月,两组患者均愈合良好,无切口感染发生。
混合痔手术属于清洁-污染手术,正常直肠肛管内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会使其局部的抵抗防御屏障破坏受损,细菌就可能污染手术野。若细菌的毒力较强,患者抵抗力较弱,就可能引起肛周切口的感染。肛门部手术最常见的病原菌是革兰阴性菌、厌氧菌等。因手术部位的特殊性,术后大便会增加感染的风险。目前在混合痔手术中应用抗菌药物时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3],主要表现为持续用药时间过长、用药指征不明、用药时机不当等。我们进行了临床对比研究,两组无1例术后发生感染,治疗组每位患者共用头孢呋辛1.5 g,对照组3 d共用9.0 g,用量明显多于治疗组。对照组有2例患者还发生了恶心等不良反应,增加了用药的风险。治疗组围手术期用药就达到了对照组的效果,不仅降低了患者用药的风险,也节省了一定的费用。
中药外洗坐浴,是以中药熏洗肛门,通过热和药的作用,使气血流畅,促进血液循环。方中苦参、黄柏、生大黄等合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不仅清洗了肛周创面,还可减轻患者大便时的疼痛,加速炎症吸收,有利于伤口血液循环和肉芽快速生长,促进创面愈合。
因此,我们认为混合痔围手术期应用抗菌药物并配合术后中药外洗,能起到预防切口感染的目的,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1]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肛裂、直肠脱垂、肛瘘、痔的诊断标准(试行草案)[J].中国肛肠病杂志,2004,24(4):4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J].中华医学杂志,2001,81(5):318.
[3]夏蕾,王丽霞.我院肛肠科混合痔切除术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8):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