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萍,王 丽,马小骅
1,3.贺州学院 外语系,广西 贺州 542800
2.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 基础部,河北 三河 065201
旅游风景中的身体认知隐喻
邓 萍1,王 丽2,马小骅3
1,3.贺州学院 外语系,广西 贺州 542800
2.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 基础部,河北 三河 065201
人是万物的尺度,人体是人类认知外部世界的重要工具。在旅游风景的欣赏过程,当旅游者作为欣赏主体去体验和感悟风景客体时,旅游者会借助对自己身体的了解来欣赏和领悟风景的美。以始源域和目的域之间的相似性为理据,始源域身体场的特征映射到目的域山水风景中,形成山水风景是身体这一隐喻。通过身体隐喻来欣赏和感悟山水风景,使人更能体验到悦耳悦目、悦心悦意和悦志悦神的感觉。
认知;隐喻;映射;山水风景;身体
梅洛·庞蒂说:“世界的问题,可以从身体的问题开始”[1]473。古代先民早就把人自身作为衡量周围事物的标准,在认识自身的基础上,采取一种“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认识世界的认知体验方式来认识他事。并且人体是地球上最美的美,旅游本身就是一个审美过程,当旅游者欣赏风景山水之美时,总会以人体美作为领悟风景美的基础:人鲜活肉体的物质性之美和灵魂精神之美会映射到风景中。在风景旅游审美过程中,观赏者,作为感知主体,以身体感知与体验为基础去体验和感悟山水风景,这种以身体经验为基础,通过隐喻思维方式感知风景美的审美方式,成为欣赏和领悟风景的一种重要方式。
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隐喻不再仅仅只是传统观念上的一种修辞方式,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认知方式。隐喻的本质就是以另一件事来理解和经历某一件事[2]5。它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3]28。隐喻的触发机制是施喻者这一认知主体出于表述对目的域的认识和思考的需要,是诸事物之间内在和外在的彼此联系和相似性等来自外界的感知信息作用于内心世界的联想和想象等认知思维过程的结果,是由大脑中所积淀的记忆和经验促成的产物[4]97。在认知角度,隐喻就是将始源域的图像结构或某些特征映射到目标域上,然后通过始源域的结构和特征来构建和理解目标域,这种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是以身体经验为动因的[5]112。隐喻一般是从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常见的概念域来认知生疏的、无形的、罕见的概念域,从而建立起不同概念系统之间的联系[6]452。身体隐喻是以对自身感知的基本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跨域认知和理解世界的思维方式。我们使用隐喻,首先是人的对象化,即我们所洞察和感悟的客观对象首先作用于我们的世界知识、对社会常规的把握、人生经验和记忆,然后是对象的人化,即我们反过来又将自己的世界知识、对社会常规的把握、人生经验和记忆映射到我们所认识的客观对象之上,实现了客观对象的人化[4]105。人以对自身的认识和理解为出发点,并以其认知结果映射到对外界其他事物概念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和结果中去。这种基于人体基本经验的自发的、无意识的认知方式和过程广泛存在于感知和体验外物的过程中。
我们对世界的根本认识来自于身体对世界的探测,化身创世神话和人体式的大地体现了这种原始方式的探测与体认,意识并非是一种纯粹的理性现象,如梅洛·庞蒂所说,使意识成为可能的是身体及其感觉活动[7]286。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哥拉有一著名格言:人是万物的尺度[8]88。人以自身为基础作为衡量客观世界其他事物的标准,去认识和体验世界万物。隐喻是认知主体出于对某客体认识和思考的需要,是事物之间内在和外在的彼此联系和相似性等来自外界的感知信息作用于内心世界的联想和想象等认知思维过程的结果,是由大脑中所积淀的记忆和经验促成的产物[4]P97。旅游活动其实就是一项审美活动:在旅游审美过程中,旅游者是出于对旅游风景美的体验感受需求,其所感知到的风景审美意象激发出过往的经验意象并和当下的风景审美意象相结合,经想象产生新的风景审美意象。旅游审美过程也就是一个完整的隐喻认知体验过程的体现。根据人类中心说,一切都是从人自身出发引申到外界事物,再引申到空间、时间和性质等等,人把对自身身体的认识作为最基本的认识它物的参照点[9]19。因此人们把对自身身体的认知体验结果映射到对山水风景的认知体验中去。
在对宇宙万物的始源的命名中,人以肉体来为世界命名。在创世神话中,人以他的躯体感官来体验或体认宇宙[7]285。人类遵循着“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认知规律,在对自身身体了解和认知的基础上,把对自身身体的了解和认知形成概念域并以此作为始源域,再把自身身体的特点映射到其他事物的认知和理解过程中去,来达到对目的域事物的认知和了解。在旅游风景的欣赏过程中,人作为欣赏者主体,在欣赏和感悟风景时,把对人体的认识作为始源域来认识目的域中作为客体的山水风景,这主要是从人体概念域到非人体概念域的一种映射的旅游认知景观。
1.人体部位向山水风景的映射
旅游活动是一项美的体验活动。当旅游者欣赏和感悟风景之美时,总会以人体美作为领悟风景美的基础。在体验美的过程中,在对自身的理解基础上形成一个身体场域,其特征映射到风景的欣赏和体验的过程中去,这样人体成了世界的符号,世界也就成了人体的象征符号[7]157。在人类认知发展的过程中,人最先对自身有了了解并形成概念,然后借助身体部位的特点构成隐喻概念来认知和理解其他域。从隐喻的工作机制来看,隐喻是两个不同域之间的一种映射,在山水风景是身体这一隐喻中,始源域中的人体部位有:头、脸、面、眼、耳、眉、嘴、口、背、脊、腰、脚、脉及心,等;目的域中的山水风景有:山头、山顶、水面、泉眼、江面、江心、江口、山嘴、山口、山背、山脊、山腰、山脚、山脉及山眉,等;这主要是从身体始源域向山水风景目的域的一种映射。
在这映射的过程中,不仅有两者部位相对应的映射,还有以形状结构以及功能相似性为基础的映射。整个人体部位都可以根据部位、形状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相似性映射到山水风景的领悟中去。根据对人体部位的了解并以此为基础把对身体部位形成的概念映射到对山水风景的理解和领悟中去,便形成了一种基于身体感知的风景认知和体验方式。
欣赏湖的时候,湖通常被认知为人的眼睛。在湖是眼睛这个隐喻中,眼睛作为始源域,湖是目地域,根据眼睛和湖之间内在和外在的彼此联系和相似性,然后通过联想和想象,将眼睛的图像结构及特征映射到湖这一目标域,然后通过眼睛的结构和特征来构建和理解湖这一目标域。眼睛有眉和眼睫毛,且有单、双眼皮之分。如果说湖是某个地方的眼睛,那么湖边的垂柳就是其密密长长的睫毛,当微风微动时,就像睫毛在不停地眨动;湖边的花草就是她的眼影,妆扮着湖光山色;湖远处的山峰就是浓眉;湖中清澈的湖水是眼中那晶莹透彻的眼泪。在欣赏过程中,始源域眼睛的特征映射到目地域湖,当眼睛的特点映射到湖之后,湖就被赋予眼睛的特性。
2.人体动作姿态神情向山水风景的映射
人体的美通过动作姿态及神情表现出来,较好的容貌,健美匀称的体形和文雅的姿态动作以及生动的表情把人外在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当以人体的美来映射风景之美时,人体动作和神情特征映射到风景中,人们在欣赏风景的时候,会把亲身感受到的始源域中人体动作和神情特征,经过想象和联想将人体的动作姿态和神情映射到风景目标域中,然后通过人体动作姿态神情来构建和理解风景目标域。在人体动作姿态神情始源域中,动作有:耸、抱、伸、举、吻、踢、搂、挑、卧、躺、枕、仰、张、环绕、拥抱及依傍等等;形貌神情有:逸、韵、妙、喜、笑、舒惨、怒肃、雄豪、妩媚、玲珑剔透、清新雅俊等等;当始源域的这些人体动作姿态以及神情映射到目的域风景时,流动的水也就变得柔美、清纯、清新洁净、清亮透明、柔情万千、玲珑剔透、温婉可人和缠绵多情;而静态的山也活起来了:山俯视着水,水偎依着山,山偎依着水,水环绕着山;并具有喜怒哀乐的神情和风姿。如:
(1)丽江古城,没有城墙,始建于宋末元初,它西枕狮山,北依象山,四周青山萦绕[10]310。
(2)其中“阿诗玛”——耸立在玉鸟池畔的一座欣长高挑的石峰,侧看俨然一位风姿绰约的萨尼少女[10]276。
(3)黄牛峡的山多像希腊神话中的大力士赫拉克勒斯,它张开双臂,充满阳刚之气;而弯曲妩媚的漓江则像典雅神情的维纳斯在拥抱亲吻着巍峨的山[11]3。
人体作为认识的最基本参照点,在认知的过程中,不仅人体部位会部分地映射到它物的认知体验过程中,而且人体的动作姿态和神情同样会映射到它物的认知体验过程中。(1)中的枕和依,和(3)中的张开、拥抱和亲吻。(2)中的欣长高挑和风姿绰约和(3)中的阳刚之气、弯曲妩媚和典雅神情,这些动作和姿态神情本来都是人的动作和姿态神情,而古城、石峰、山和漓江本身是不具备人体特征更不会有人体动作和神情,人体是世界是最美的美,为了领略和体验到风景之美,游客会以联想和想象为基础获得人体始源域和风景目地域之间的相似性,人体始源域中的动作姿态神情映射到风景目的域,从而可以通过人体动作姿态神情来体验风景之美。当人体的动作姿态和神情从身体始源域映射到风景目地域,山水风景也就具有了人的动作姿态和神情。在游人眼里,山水不再仅仅只是静态的,更多了一份动态的美,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3.人体整体形象向山水风景的映射
通过人体部位的美可以领略风景的局部美,局部的美是包括在整体美之中的,只有局部美的完美统一才能构成整体意义上的美。在欣赏风景时,人体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整体形象会被映射到风景整体美的领悟过程中。欣赏景点时,游客最先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结构形成一个完整的意象图式,再根据人体和风景之间内在和外在的彼此联系和相似性,通过联想和想象将人体整体形象映射到风景目标域,再通过人体整体结构和特征来构建和理解风景目标域。如:
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写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在西湖是西子这一隐喻中,西湖宛如西施,气质娴雅,精神灵秀,给人一种整体美感。始源域是淡妆浓抹的西施,目的域是晴雨晨暮的西湖,在这映射的过程中,西施的种种美都被映射到不同天气状况下的西湖美景中:在西湖是西子这一隐喻工作机制中,完整地实现了客观对象的人化,将所体验到或所感受到的不同妆扮下西子的美好形象作用于不同天气中的西湖欣赏中去,在不同的天气中就可领略到如不同装扮中的西施的美景。人体美是地球上最美的美,而西施又是公认的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以西施的美来领略和欣赏西湖时,不同妆扮下的西整体美被映射到西湖风景中,从而让人欣赏和领略到不同风情的西湖的整体美感。
4.人体精神向山水风景的映射
人体美不是孤立存在的,更是伴随精神美而存在的。身体不单是肉身,肉体是纯生理概念,身体则牵涉到无形的精神是生理和心理所交相融构而成的共同体[12]87。大地成为人存在的两种层次上的象征:肉体和精神。如同肉体一样,人的精神也是这大地。大地万物作为一种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形象,具有着与人类精神相对应的基本的符号作用。万物的浮现就成为精神存在的可感觉的对称物了[7]158。欣赏风景时,根据所感知到的人体和风景之间内在和外在联系和相似性,通过联想和想象不仅可以将人体外在图像结构特征映射到风景目标域,而且还可将人体内在抽象的图像结构特征映射到风景目标域,再通过人体外在和内在结构特征来理解风景这一目标域,以达到具体和抽象相统一,物我合一的认知境界。
如:斜晖晚照中,袅袅上升的炊烟是古镇的呼吸,捶衣捣米的闷响是古镇的脉搏,而阡陌闾巷间的生息歌哭,是古镇的灵魂。
在认知的过程中,不仅人体外在形象美会部分或整体地映射到风景体验中,而且人体内在特性同样会进行映射。呼吸、脉搏和灵魂都是人体特性,黄姚古镇本身并不会呼吸、会有脉搏和具有灵魂,在游览黄姚古镇的过程中,为了更具体地体验黄姚古镇的千年魅力,游客会以联想和想象为基础获得人体始源域和黄姚古镇目地域之间的相似性,把人体内在特性映射到黄姚古镇目的域,从而黄姚古镇像人一样就有了呼吸、脉搏和灵魂。
山水风景的欣赏不仅可感受到其纯粹的自然形态美,更能感受到自然与人的心情契合,是一种情怀、胸怀、道德伦理的一种寄托。中国人在静观默照自然景物之时,十分强调“以心照物”,不仅注重外在的美,而且特别标举内在的品[13]127。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就形成了较为明确的君子比德思想。在山水比德的隐喻中,其中始源域是人的智慧和仁德,目的域是山水的品性,把人活泼远行的智慧映射给流动的水,宽厚无私的仁德映射给滋养万物的山。
体验山水其实是在体验一种眼中的山水与心里的山水重合得纹丝不差的踊种境界。观赏者欣赏和感悟山水风景时,会把君子的品质、道德和襟抱映射到山水风景中,旅游者作为主体从山水的本性中观照出人格精神的伦理意义,由此即达到了真、善、美的和谐统一的境界。天地山川不仅表现一种自然美,更表现出人的禀赋、襟抱情怀和人格境界之美,让人体验“天人合一”之境界,实现人格和人生境界的自我超越。
旅游是一项审美活动,旅游者在欣赏和感悟山水风景美时,总会以自身为基础,根据所感知到的人体和风景之间内在和外在的彼此联系和相似性,通过联想和想象将人体外在图像结构或特征以及内在特性和精神映射到风景目标域,然后通过人体形象外在和内在的结构和特征来体验和感悟风景目标域。通过将人体部位、动作姿态和神情以及人体整体形象向山水风景映射,不同形态的山水风景在感官上给人一种形态美,让人产生悦耳悦目的感觉;人体内在特性映射到山水风景会达成具体和抽象的统一,在认识基础上会让人有一种悦心悦意的感觉;人体精神向山水风景的映射更是认识基础的一次升华,达到悦志悦神的境界,体现了观赏者作为主体与山水风景客体的高度和谐统一,这种悦志悦神的境界也是中国美学思想发展史的天人合一精神或至高的审美境界。人需要这种感觉,需要感到肉体灵魂与大地融合一体。人只有获得这种感觉他才心安,他的生命最信任的就是这种感觉[7]157。在旅游的过程中,旅游者追求的正是这么一种感觉,这种与大地融为一体,物我合一的感觉。
[1]谢有顺.文学身体学[A].杨克.诗歌理论(第四卷)[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
[2]Lakoff,G.&M.Johson.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ChicagoUniversityPress,1980.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6]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7]耿占春.隐喻[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
[8]王寅.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
[9]沈家煊.“语法化”的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04).
[10]吴宝璋,霍永寿.云南英语导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
[11]黄桂辛.广西著名景点导游词[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
[12]周与沉.身体:思想与修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3]王柯平.旅游美学新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
Body Metaphors of Tourism Landscapes
DENGPing1,WANGLi2,MA Xiao-hua3
1,3.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Hezhou University,Hezhou Guangxi 542800
2.Department of Basic Courses North College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Sanhe Hebei 065201
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human body is the main basic tool we use to experience and understand the outside world and plays a vital role in human cognition.And human body is a very important tool for travelers to appreciate the beauty of the landscape.Based on the motivations of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source domain and the target domain,the characteristics from human body in the source domain are mapped onto the landscapes in the target domain,and then the metaphor that landscape is human body is formed.Appreciating and experiencing the beauty of landscape through the beauty of the human body would bring more pleasures to the eye,the heart and the mind.
cognition;metaphor;mapping;landscape;human body
H05
A
1673-8861(2011)02-0064-04
2011-03-10
邓萍(1983-),女,湖南邵阳人,贺州学院外语系教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2010年贺州学院新世纪教改工程课题(hzxyjg201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