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进
(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心理统计学》是一门为心理科学研究提供统计分析方法的基础课程。作为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其基础打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等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心理统计学》属于应用统计学的一个分支,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公式较多,教师大多以“满堂灌”的讲授教学为主,再加上学生原有的统计知识比较欠缺,因而学生普遍感到有一定的难度和学习压力。如何提高学生《心理统计学》课程的学业绩效,是这门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为此,笔者在探索适合于《心理统计学》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将目前在国外大学教育中倡导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引入课堂。PBL最早由Barrows与Tamblyn提出[1],其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在《心理统计学》中运用PBL,就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学业绩效。
影响大学生学业绩效的因素非常多,一般可分为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大类,但对于经过高考选拔的大学生来说,智力一般不是影响学业绩效的主要原因,有研究表明大学新生的平均IQ为117.09[3];对于非智力因素,近年来许多学者从时间管理倾向[4]、自我效能感[5-6]、自我概念[7-8]、心理健康状况[9,19]、人格特征[10-11]、成就目标定向[12-13]、心理控制源[14]、学习适应性[15-16]、人际关系归因[17]、情绪智力[16,18-19]等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但目前尚鲜有从学习经验的角度来对大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研究。学习经验(learning experience)是指学习者与使他能起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在学习中动态生成的独特经历与体验[20]。对于课程组织来说,其基本要素包括表层的概念、规则、技能、价值观和深层的学习经验两个层次,表层的课程组织只有通过深层的课程组织才能内化为学生的个性化知识[21]。在本研究中,学习经验主要是指大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学习焦虑、态度与动机。本研究试图在《心理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引入PBL教学,考察其对学生《心理统计学》课程学习经验、课程重要性认知与学习兴趣的影响。
(一)对象
选取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大一学生49名,其中男生19名,女生30名。
(二)工具
1.《心理统计学》课程重要性认知和学习兴趣调查表
学生对《心理统计学》课程的重要性认知与学习兴趣分别以其在单项目自陈量表上的得分来评价,均要求被试做出5级评价,得分越高,越认为课程重要或学习兴趣越高。
2.《心理统计学》课程学习经验量表
本研究采用王爱平、车宏生[22]改编自吴明隆[23]学习经验量表的《心理统计学》学习经验量表。该量表共71题,由三个分量表组成:(1)学习焦虑27题,包括4个维度:压力惧怕、情绪担忧、考试焦虑和课堂焦虑;(2)学习态度30题,包括4个维度:学习信心、有用性、成功态度和探究动机;(3)投入动机14题,包括2个维度:工作投入和自我投入。量表所有题目采用5点自陈量表: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分别用1~5数字表示。有研究表明,该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在0.66~0.90之间,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22]。
(三)程序
1.PBL 教学实施过程
在《心理统计学》课程中将学生分成6个学习小组进行PBL教学试验,任课教师通过设计一些基于心理学研究真实情景的数据处理与分析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将来独立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其基本环节有:(1)确定问题:由教师提出基于真实情景的问题,明确学习目标与任务。(2)合作学习:指定学生组成专题学习小组,进行课外自主探究与合作,要求学生在中国知网(CNKI)上查找符合要求的文献资料,从这些文献的主要研究内容、存在不足以及如何改进等三个方面进行讨论分析,撰写发言稿,并制作PPT以备课堂汇报之用。(3)教师指导:教师对学生在文献资料的检索与讨论、发言稿的撰写和PPT的制作等方面遇到的问题提出建议和指导。(4)课堂交流:由专题学习小组负责人汇报学习成果(20分钟),组外同学提问并由小组内除负责人之外的其他成员回答(50分钟),教师归纳小结与反思(20分钟)。(5)成绩评定:通过小组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形式对专题学习小组和课堂提问的学生进行评定。小组自评和学生互评的项目为:①重点明确、表达清楚;②要点陈述正确;③小组参与程度高;④正确回答问题;⑤有自己的观点与评论。教师对其他学生提问的质量从所提问题的学术性与新颖性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2.施测
在学期末进行《心理统计学》课程重要性认知、学习兴趣和学习经验调查,要求被试客观真实地反映自己对该课程的学习情况;调查数据采用SPSS for Windows V17.0进行处理分析。
(一)量表的信度分析
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31,表明其内部一致性信度较高;各分量表及各维度的Cronbach α系数如表1所示,从中可知各分量表及各维度也均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表1 《心理统计学》课程学习经验量表信度分析(α)
(二)学习经验的性别差异
《心理统计学》课程学习经验各分量表与各维度的性别差异如表2所示,经t检验表明:课堂焦虑与学习信心上的性别差异显著,且女生的课堂焦虑显著高于男生,而男生的学习信心显著高于女生;其余各维度的性别差异均不显著(p〉0.05)。
表2 《心理统计学》课程学习经验的性别差异分析(M±SD)
(三)课程的重要性认知与学习兴趣
《心理统计学》课程重要性认知的不同性别分布如表3所示,结果表明有89.8%的学生认为该课程比较重要,经χ2检验表明,其分布的性别差异不显著(p=0.694〉0.05);《心理统计学》课程学习兴趣的不同性别分布如表4所示,结果表明有61.2%的学生认为自己对该课程比较感兴趣,经χ2检验表明,其分布的性别差异也不显著(p=0.549〉0.05);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表明,课程重要性认知与学习兴趣之间呈显著正相关(ρ=0.331,p=0.021〈0.05)。
表3 《心理统计学》课程重要性认知的性别分布
表4 《心理统计学》课程学习兴趣的性别分布
(四)学习经验与课程重要性认知、学习兴趣的相关分析
《心理统计学》课程重要性认知、学习兴趣分别与学习经验各维度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课程重要性认知与课堂焦虑、有用性、探究动机、工作投入之间的相关均显著,学习兴趣与压力惧怕、情绪担忧、课堂焦虑、学习信心、探究动机、工作投入之间的相关也均显著,其余均不显著(p〉0.05),具体见表5。
表5 《心理统计学》课程重要性认知、学习兴趣分别与学习经验的相关分析(η)
(五)学习经验对课程重要性认知、学习兴趣的预测力
以学习焦虑、学习态度和投入动机为自变量,课程重要性认知、学习兴趣分别为因变量,采用回归分析(强行进入法)建立回归模型,见表6,结果表明,两个回归模型的有效性均达到非常显著水平(p〈0.01),且从R2值来看,两个模型的预测力均较高。在模型1中,课程重要性认知主要受学习焦虑与学习态度两个因素的影响;在模型2中,学习兴趣则主要受学习态度与投入动机影响。
表6 学习焦虑、学习态度、投入动机分别与课程重要性认知、学习兴趣的回归分析
(一)PBL教学对学习兴趣的影响
本研究表明,有61.2%的学生认为对《心理统计学》课程比较感兴趣;通过课后与部分学生的访谈,学生们普遍认为对《心理统计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能感受到对知识的视野更宽阔,理解更深刻,并能从交流与讨论中得到反馈和启迪,提高了自己的批判思维能力;在课堂交流过程中能畅所欲言,激烈辩论,积极思考与发问,不仅学到了相关知识,还学会了表达自己观点与质疑他人想法的方法,从而对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学习经验的性别差异
本研究表明,学习焦虑的性别差异不显著,这与张乐[24]、Lindberg[25]的研究结果一致。虽然曾有研究发现女生的学习焦虑显著高于男生[26],Hyde等人更是运用元分析方法分析了近40年的100项研究成果,发现男生的数学绩效高于女生[27],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男女生的学习焦虑差异并不显著[24],Lindberg等人运用元分析方法分析了1990至2007的242项研究成果后发现男女生的数学绩效差异也不显著[25]。但本研究发现,女生在课堂焦虑方面仍显著高于男生,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女生的学习信心不足所造成。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女生的一言一行更加尊重、爱护与宽容,给予更多的肯定、鼓励与表扬,营造更为积极、和谐与宽松的心理氛围,增强她们的学习信心。
(三)学习经验与PBL教学
Tyler所提出的“学习经验”对PBL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Tyler认为学习是一种学生自身积极主动投入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20]。因此,他非常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Tyler认为学习是通过学习者自身的经验而发生的,主张“教师可以通过安排环境和构建情境向学生提供教育经验,以激发所期望的那种反应”[20]。因此,教师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这种理念与PBL教学非常契合,PBL教学也正是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通过设计真实性的问题,把学习任务设置到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之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与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之目的[28]。
[1]Barrows H S,Tamblyn R M.Problem-based learning:an approach to medical education[M].New York: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1980.
[2]刘国艳.基于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拓宽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济宁学院学报,2009,30(4):101-102.
[3]刘旭,陈盛杰.大学新生的智力状况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J].咸宁师专学报,1993(3):71-75.
[4]李黎.师范生时间管理倾向对学业成绩的影响[J].当代教师教育,2010,3(2):70-73.
[5]Lenta R W,Browna S D,Larkina K C.Relation of self-efficacy expectations to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persistence[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1984,31(3):356-362.
[6]杜巍,杨世昌,程利.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93-95.
[7]Kornilova T V,Kornilov S A,Chumakova M A.Subjective evaluations of intelligence and academic self-concept predict academic achievement:Evidence from a selective student population[J].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9,19(4):596-608.
[8]马冬梅.英语自我概念及其与英语学业成绩的关系[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25(5):129-132.
[9]杨漠,刘翠梅.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综合考评成绩关系的探讨[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1):31-32.
[10]Wagerman S A,Funder D C.Acquaintance reports of personality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A case for conscientiousness[J].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007,41(1):221-229.
[11]宋专茂,吴强,赵风雪.大学生学习成绩与16PF测定相关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2):121-123.
[12]Gregory S,Christy H,Tracy T,et al.Academic goal orientations and student classroom achievement[J].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5,20(3):359-368.
[13]周炎根,桑青松,葛明贵.大学生自主学习、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10,33(1):194-197.
[14]高秀梅,李文利,徐文歆,等.大学新生心理控制源、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的关系[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0,30(2):99-103.
[15]谭荣波.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与学业成绩关系的调查[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1):92-96.
[16]温碧美.大学新生情绪智力、学习适应性和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2009.
[17]杨社娥,何玉桃,辛庆敏,等.对大学新生学业成就、人际关系归因的初步探讨[J].大理学院学报,2010,9(7):89-92.
[18]Zahed-Babelan A,Moenikia M.The role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predicting students’academic achievement in distance education system[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0,2(2):1154-1157.
[19]张建荣,陈树婷,何贤晨,等.学生情绪智力与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基于浙江省3所高职院校的调查[J].浙江社会科学,2008(9):119-122.
[20]Tyler R W.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1]袁慧芳,彭虹斌.课程组织的要素及其分类[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4(12):22-26.
[22]王爱平,车宏生.学习焦虑、学习态度和投入动机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1):55-59.
[23]吴明隆.SPSS统计应用实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66-68.
[24]张乐.关于高中学生焦虑状况的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04(2):80-82.
[25]Lindberg S M,Hyde J S,Petersen J L,et al.New trends in gender and mathematics performance:A meta-analysis[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10,136(6):1123-1135.
[26]马惠霞,王福兰.282名高中学生焦虑状况的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14(6):47-51.
[27]Hyde J S,Fennema E,Lamon S J.Gender differences in mathematics performance:A meta-analysis[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0,107(2):139-155.
[28]崔炳权,何震宇,王庆华,等.PBL教学法的研究综述和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7):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