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素质教育的海岛野外生存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2011-01-09 13:57琦丁芳盛
关键词:海岛人格课程

吕 琦丁芳盛

(1.浙江海洋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部,浙江 舟山 316000;2.浙江海洋学院心理教育中心,浙江 舟山 316000)

野外生存,早期研究指人在住宿无着落的山野丛林中求生,一般指人类在非生活环境下,最大限度维持生命力的行为[1]。海岛野外生存作为野外生存训练重要形式之一,有其鲜明的特色和特点,得到了社会的肯定。我国海岛野外生存训练活动客观环境良好,仅浙江省就拥有海域面积约20×104km2,为陆域面积的2.56倍,大于500 m2的海岛3061个,占全国岛屿总数的40%,孕育着极丰富的海洋资源。浙江海洋学院根据《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精神,已因地制宜开发了海岛野外生存课程。

此课程把竞技性很强的跑、跳、投、攀爬、跨越等基本内容扩展到海洋环境中,充分体验与大自然“风、海、浪”的抗争,是一项集求生、惊险、娱乐和教育于一体的户外运动,具有非同一般的挑战性。同时此课程对培养个体的心理素质有极大的拓展空间,如在抗挫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效果明显。笔者通过浙江海洋学院海岛野外生存课程的教学实践,从课程的资源开发现状和发展着手,探讨该课程在心理学方向上的深化和拓展,旨在为大学生人格完善,促进心理素质教育提供基础资料。

一、海岛野外生存课程资源的开发现状

(一)海岛野外生存资源优势明显

海岛野外生存训练活动的课程资源,泛指经过开发的或尚在开发中的能对课程活动参与者产生吸引力,并能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海岛野外环境和相关因素。

舟山属于海岛丘陵地貌,岛屿众多,地形复杂,气候宜人,海洋历史文化悠久。以海、渔、城、岛、港、航、商为特色,融海岛风光、海洋文化于一体,几经变迁,加之特定的生产、生活环境,保留下众多宝贵的历史古迹和民俗风情,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中独具风采。当前海岛野外生存课程设计、开发以舟山群岛的现有资源为基本依托,客观条件对课程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2]。

(二)海岛野外生存课程资源品牌效益凸现

1.一门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

浙江海洋学院海岛野外生存课程结合学校地处海岛、立足海岛的这一独特地域环境优势和鲜明的海洋办学特色,遵循体育现代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满足学校体育课向“多向选择”方向改革的需要,以体验式教学和实践为主要手段,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海洋教育理念,因地制宜开发海岛野外生存课程,将体育课程由课内拓展到课外,由校内拓展到校外,充分利用节假日,极大地拓展了体育课的时间与空间,开阔了有效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的思路。此课程已经成为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成为特色体育活动。

2.一个日趋成熟的课程教学指导团队

依托学校现有师资力量,一个拥有体育专业、心理专业等背景知识的海岛野外生存课程实践活动教师指导团队快速成长起来。随着数年积累,指导团队有意识吸引户外运动专业机构和人员积极关注,共同探讨,以期实现海岛野外生存训练活动参与者的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的综合目标。

3.一组开发中的多功能海岛野外生存训练基地

课程在2008年荣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授予的“学校海岛野外生存实验基地”之后,投资了100多万元,建立了集水上、船用、高空、陆上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校内拓展训练基地;拥有校内实践的水域面积达近2×104m2,拥有各种皮艇、救生艇、救生筏、摩托艇等水上器材近百件。2010年学校被浙江省体育局授予“非奥项目发展培训基地”和“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

4.一套较系统的野外生存训练项目

海岛野外生存训练活动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敢于挑战极限、克服困难等品质。目前已经开发系统项目集中表现于以下三部分,见表1。

表1 海岛野外生存资源可开发课程资源项目一览表

二、海岛野外生存课程开发存在不足

(一)现有课程理念有待拓展

学生个体生活、成长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受到社会影响。他人的言词、行为,甚至仅仅是他人在场对个体的思想、感觉、态度或行为会产生影响和效果[3]。目前,海岛野外生存课程主要集中于重视生存技术的传递,课程重心在于技能学习,局限于让学生掌握生存所需要的各种基本知识和技巧,在精神层面的提升强调不足,对大学生人群心理素质方面的开发尚未得到有效的发挥和落实。

(二)对参与者资源开发不足

海岛野外生存训练活动自身的服务意识比较薄弱,缺乏对参与者的综合考虑,训练活动尚不能多方面调研社会需求和参与者的动机,如从学生参与者的年龄、性别、专业、目的等方面设计分类应对,或考虑参与者需要满足的是一种体验、还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挑战来设计活动的难易程度和活动流程。

(三)组织机构尚待规范和完善

当前,还缺乏专业性的野外生存训练活动管理官方组织机构来负责训练项目的协调开展。训练中的指导者、培训师等大多没有接受特定的资质认证,或者领队、培训师资质参差不齐,管理体系、培训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与健全,缺乏完善的救援体系。

三、海岛野外生存课程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的规划措施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包含了个体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结构包括气质、性格、认知方式和自我调控系统等,彼此不完全独立,各成分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人格差异和发展受遗传和环境的作用,除去生物因素、家庭环境、早期经验等,社会文化因素、学校教育、自我调控都是重要影响因素。自我调控能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3]。

海岛野外生存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瓶颈的消除,目的之一都在于使课程与学生的心理教育目标相一致,因此可以借鉴塔佩斯等学者先后研究并进一步验证的大五人格理论(NEO-PIR)来探讨和设计本课程的规划。

(一)完善课程理念,强调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并举

2003年教育部体卫司组织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级研究课题“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海岛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是该课题理论和实践的积极探索,也是海洋类院校专业学生的一种涉海职业课程教育和体验。本课题组发现,有效完成海岛野外生存的大学生在自尊发展、自我评价、社会适应等方面发展优于一般个体。[4]把握机会,对课程准确定位,积极宣传课程开设的前瞻性理念,强调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并举,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社会价值。因此,海岛野外生存的课程资源开发需要设立一个团队来开展具体工作,挖掘出众多教师和其他相关人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尤其突出团队中的心理教育工作的分支队伍。

(二)着眼心理教育,分类开发参与者资源

课程可以根据学生个体条件、需要、动机等来开发初级、中级、高级课程;可以根据课程内容或时间之需设置成短课程或者长课程,常规课程或是暑期课程;可以根据某项专题活动(如海岛定向、荒岛穿越等)招募某一校学生对象来参加,也可以将特殊课程推广到其他院校有兴趣的学生,甚至面向中学学生,以更多的实践活动来充实、完善海岛野外生存的课程开发。此课程对学生个体最大的收益并非是在几十个课时中快速发展、提高体质,而在于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的形成,如活泼、快乐、自立、善于交往、合作等。

(三)完善“大五”人格理论在课程中的渗透

大五人格(BIG5)指人的个性可以从五个维度进行评估:情绪稳定性(N)、外倾性(E)、开放性(O)、宜人性(A)、责任感(C)。大五人格产生于自然语言的因素分析,运用词汇学的方法,根据词汇假设,即人类人格的每个重要方面都会有语言中的一个或多个词汇来表示,发现约有五种特质可以涵盖人格特质的所有描述,分别反映在人格的一般心理倾向 (内外倾向性)、人际关系性向(宜人性)、对规则认同与遵循倾向(责任感)、情绪反应性(情绪稳定性)和智能性向(开放性)。

海岛野外生存是一项结合个人挑战和团队合作的综合性项目。海岛野外生存训练活动促成学生通过体验合作、设置目标、人际交流、解决问题上发展能力,完善人格,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团队意识和培养利他的亲社会行为。

野外生存的教学体验集中表现为海边悬崖速降、孤岛泅渡、操艇、海上泅渡、攀登海岩、溯海漂流、登礁等,需要个体的明显的外倾性(热情、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质)和较高的情绪稳定性(反之会出现焦虑、敌对、冲动、脆弱等特质)。野外生活技能上强调团队分工合作,会在复杂情况和复杂地形条件下行进工作。具体如安营扎寨、搭灶烧饭、野外用具制作、识别动植物、海洋生物、海钓、拾海产、野外基本设备的使用、识别天气、潮汐等,需要并进一步发展宜人性(信任、利他、依从、谦虚、移情等特质)、外倾性(乐群、轻松兴奋等特制)、开放性(想象、求异、创造等特质)。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完成各项任务,体现并拓展责任心(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克制等特质)。能争取紧急救援,掌握野外急救护送的方法,如设法因陋就简护送伤员等,体现情绪稳定性(安详沉着、有自信心等特质)和开放性(创造性解决问题等特质)。

相对其它课程,海岛野外生存更是一次复杂的意志行动,考验大学生的独立性、果断性、坚定性和自制力。因此,课程开发要实现安全、稳定和挑战、冒险的博弈,无论是教学环节、模拟环节或是实践环节,设计者都要计划详尽,管理规范,严格执行,作好安全预案、应急预案、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重视心理角度的拓展,主动引导并训练大学生在挫折环境中依然能作出理智性的反应,促进他们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

(四)重视学校教育综合因素

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是学生人格社会化的主要场所。[5]教师、集体、同学、同伴都是重要的教育元素。教师的言传身教有重要导向作用,其管理风格对学生人格有一定的影响。教师把热情和期望投放在学生身上,学生会体察老师的期望,努力奋斗以实现老师期望,而同伴群体的特点、要求、舆论和评价对学生人格的发展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有效开发海岛野外生存课程,除了学生自身的努力外,授课、带队教师群体的正面引导和积极期待,对大学生的人格完善也有一定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1]梁传成,梁传声.野外生存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黄永良,赵开尔.在舟山群岛建立大学生“野外生存训练”实验基地的可行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3):427-429.

[3]阿伦森,威尔逊,阿克特.社会心理学[M].中文第2版.侯玉波,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4]丁芳盛,傅纪良,黄永良.海岛野外生存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四川体育科学,2008,12(4):51-56.

[5]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海岛人格课程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冰与火共存的海岛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在海岛度假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