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恩田 叶 萍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管理系,广东广州 511442)
基于能力导向的高职《管理学基础》教学改革探讨
宫恩田 叶 萍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管理系,广东广州 511442)
《管理学基础》是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目前有关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多局限于教学过程某些环节的变革,而如何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全面提高综合管理素质,这些问题成为课程改革的难题。文中在教学实践和调查研究的前提下,着眼于管理学的基础性特点,从对学生综合管理素质能力的培养角度探讨《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院校;管理学基础;能力导向;综合管理素质
《管理学基础》作为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在各高校开课已久,授课的专业面大,听课学生人数多,影响面广,对引导学生初步养成管理思维模式、掌握一定管理方法具有基础性作用。教育部发布的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职业教育必须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模式与方法,以增强学生能力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进行人才培养。因此,这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本文正是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新要求,总结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着眼于管理学的基础性特点,从对学生综合管理素质能力的培养角度探讨《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需要构建一个新的课程观,着重解决“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就目前来看,《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教师对高职教育缺乏深度认识,人才培养目标模糊。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是技能型人才,不是搞理论研究。因此,在教学中要以能力为导向,切忌把高职教育等同为本科、研究生教育、对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灌输。
2、授课方式传统,师生缺乏互动与交流。以教师为主体,通过复习提问、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概念原理讲解、案例分析、设计问题强化训练,以此实现所谓的“教学目标”。
3、考核形式单一,一张试卷一锤定音。学生仅仅依赖死记硬背,不能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能力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
4、教育教学理念落后。《管理学基础》教学仍然停留在单纯以管理职能为本位,突出计划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控制能力,忽略了对学生成为各类基层管理者所具有的带共性的管理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5、《管理学基础》教学改革中,运用了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管理游戏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方式,但这些方法的设计都是一种模拟,难以再现实际管理环境,对能力的提升有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中明确指出:教育应“坚持能力为重”、“强化能力培养”。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把人的能力分成三个层次,即: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职业特定能力是每一个职业的特定技能,可以通过我们的专业课教学和实践来培养;行业通用能力是通行于行业的基本技能;核心能力是适用于就业的基本技能,是超越于某个具体职业与行业(如市场营销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者等)特定知识和技能、一切管理者应当共同具备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能力和才干,已经成为人们就业、再就业和职场升迁所必备的能力。岗位流动、未来职场竞争需要跨职业、跨岗位的综合能力。因此,《管理学基础》教学过程不能再单纯停留在管理职能的讲解和案例的分析等传统教学方法上,应确立“能力本位”,加强学生综合管理素质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对高职教育的再认识。教高[2006]16号文件提出:“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教学目标反映能力本位的主导性。强调课程以培养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为目标,整个课程要突出以工作现场为条件,以实际任务驱动或采取项目贯穿始终的动手能力训练,紧扣能力点,不追求理论和知识的系统与完整。
3、课程教学以能力为导向,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如果整个课程为54学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可以分别为30学时与24学时。
(1)理论教学改革。改革策略是:一是改革任课教师仅凭着粉笔、教材、黑板、嘴讲课的形式,提倡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二是课程教学设计要具有针对性。要针对学生的专业,在培养综合管理素质的同时,注重结合专业知识去讲解,比如讲解组织文化,房地产专业可以选择知名地产企业作为案例讲解,而不是千篇一律。三是以学生为中心,采取案例教学、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管理游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程学习,体会组织管理的协调与合作的重要性,强化对各种综合管理素质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四是举办讲座,邀请企业管理者作报告,让学生与成功人士面对面交流,切身体验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所具备的综合管理素质和能力。五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引导学生登陆有关网站,搜集最新信息,了解现实中的企业状况,学习最新管理知识,分析与思考现实管理问题。
(2)实践教学改革。改革举措是:第一,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访问企业家或现场参观企业,并撰写调研报告。这种方式可以直接了解企业的管理理念、现场管理,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调研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等,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第二,组建学生社团,如管理精英协会等。由主讲教师担任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定期组织系列活动,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注重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通过行为目标引导学生在综合性的教学活动中进行“手—脑—心”全方位的自主学习。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是主角,参与是关键,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主持人,其责任是通过项目、案例或课题的方式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控制教学的进度和方向,根据学生的表现因人施教,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从而指导学生在专业学习和技术训练的过程中全面提高综合能力。如“举办管理精英挑战大赛”这一项目,要完成这个项目,需要组织者、参赛选手和观众的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参与中提高综合管理素质和能力。第四,开展管理素质拓展训练。通过“毕业墙”、“有轨电车”、“生死电网”等精心设计的活动和项目的开展,以运动为依托,以培训为方式,以感悟为目的,在解决问题、应对挑战的过程中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目的,是一种突破传统培训思维和模式要求的全新训练方式。训练结束后,教师要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前提下进行客观、科学总结和评价,使学生明白通过训练可以掌握哪些理论知识,得到怎样的能力提高等。第五、鼓励和组织学生考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劳动和人事部门建立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鉴定制度,其核心是制定一个具有改革意义的职业技能标准体系,从根本上引导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
4、课程考核注重能力,实施全程化考核。课程考核是对学生能力提高与否的检验,而不是对学生记忆力的考核,在考核中避免期末一卷定终身的方式,注重过程和能力点的考核。一是全程化考核。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根据章节内容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考核,把对学生平时课堂参与状况、作业完成情况、特别是实践教学中的表现等进行全面考核,记入成绩,并加大日常考核的比重,日常考核占70%;期末考试占30%,以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和真实学习过程的考核。二是期末考核加大实训和开放性题目的比重,引导学生思考理解而不是简单记忆。三是注重能力考核。对学生的实践内容,如拓展训练表现、社团活动情况、任务完成程度、调研报告撰写情况等考核比重加大,使考试不仅仅是期末检查学习情况的一种手段,更应该成为培养和训练学生综合管理素质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确定课程的综合能力目标(见表1)、单项能力目标(见表 2)、知识目标(见表 3)。
表1 课程的综合能力目标
表2 课程单项能力目标
表4 管理精英挑战大赛策划组织一览表
表3 课程的知识目标
(1)项目名称:管理精英挑战大赛策划组织((见表4)
(2)设计思想:坚持能力导向,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将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管理素质能力培养相结合。学生既作为策划组织者,又作为参赛选手和观众;教师只是项目活动的教练和裁判,而不是主角。
(3)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综上所述,管理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高职高专的教育对象一般动手能力强、形象思维比较发达,而且兴趣广泛,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和风险意识。因此,基于高职教育的特点,针对人才培养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管理基本素质为前提,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考核体系,对《管理学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使本课程的教学更适应新时代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较高素质和能力的管理人才。
[1]张廷芹等.管理学基础课程定位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1).
[2]贾春霞.管理学基础课程应注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和管理能力的培养[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17).
[3]初蓓.基于能力培养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G712 <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标识码] A
A
1671-5136(2011) 03-0106-03
2011-08-24
宫恩田(1979-),男,山东诸城人,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房地产经营与管理、高等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