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2 — 0176 — 01
一、政府在信息公开、利用广播媒体进行社会整合方面至关重要
在许多突发灾难事件中,政府部门往往掌握着核心、全面、权威的信息。比如像非典时的感染人数,哈尔滨水污染事件的原因等等。这些信息能不能通过新闻媒体及时向社会传达是消除社会恐慌,保持社会稳定,减少灾害带来损失的关键所在。因此,沟通与传递信息,不仅是公民个人、民间组织和媒体之间的互动,更依赖于权威部门在信息发布方面的及时、透明、公开。在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的过程中,政府部门的信息公开并非十全十美。据新华社2008年1月27日报道,1月25日,京珠高速公路湖南段和衡枣高速公路,之所以出现严重大堵车,除天气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湖南邻近省区的高速公路相继封闭,很多车辆进入湖南后无法出去。通车信息发布混乱,“你开我关、你关我开”,这使得灾害下的交通困局雪上加霜。这里面有政府部门的地方主义意识问题,但是,缺少或者不愿意将信息提供给像“中国之声”这样的信息发布平台,也是导致混乱产生的主要原因。新华网1月26日还报道说,被冰雪损毁严重的贵州东部电网断电导致湘黔铁路动脉中断,一记者就此到相关部门采访时,个别负责人不但不向记者提供信息,还斥责记者是在”添乱”。所有这些现象都说明政府部门在信息公开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在灾难发生时如何有效地利用新闻媒体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的优势做好信息传递,是相关政府和应急部门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国家应扩大全国性广播的覆盖
“中国之声”虽然号称覆盖全国,但是覆盖的方式却是多种多样的,有调频、有中波,还有短波,其中收听效果较好的调频主要集中在一些大中城市,而更需要信息的广大农村地区的有效覆盖还很成问题,汶川地震期间,为了扩大广大灾区地区的有效覆盖,国家广电总局特地为灾区分配频率,“中国之声”在节目里反复播出受灾地区的接收频率,中央电视台也在新闻节目里以字幕的形式告知灾区群众广播的频率,而民政部门的救灾帐篷上也打上了“中国之声”的频率。这一方面证明了广播媒体在特殊时期的作用,一方面也证明中国之声的有效覆盖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在两次直播节目中,我们可以听到主持人在不断地重复“中国之声”在各地的频率,为听众的收听提供支持。这是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中央广播在各地转播的频率不统一,甚至同一地区也有不同的频率,这既不利于跨省跨地区流动人群的收听,也不利于频率资源的充分利用。但既使如此,“中国之声”在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和抗震救灾中的表现仍旧十分出色。可以想见,如果中央电台能够有效覆盖偏远地区和人群,并且全国收听的频率统一,那么广播的社会整合和社会动员作用将不可估量。
三、广播媒体应进一步强化应急反应能力
尽管两次突发灾难事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表现可圈可点,但在具体的运作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比如在直播的组织,直播的形式,主持人、记者的播报连线状态,资料库的建立与运用,与国家部委、应急办的经常性联系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比如,新的媒介环境下,广播的信源不断扩大,但是作为主流媒体,却面临着信源的扩大与把关人作用的发挥之间的矛盾。可以说,信源的扩大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延伸了媒体的触觉,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减少了广播媒体运作的成本,但另一方面,如果把关不严,多重信源带来的虚假或者不准确的信息,却可能给广播媒体的公信力带来伤害。因此,如何在信源扩大的情况下,切实履行好把关人的职责,是广播媒体面临的一个挑战。再比如,作为覆盖全国性的广播电台与地域性的广播电台像省级电台、市级电台甚至县级电台如何在突发灾难性事件中有效地分工,根据自身覆盖面、技术条件及受众的特点扬长避短,发挥最佳的传播效果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像全国性的电台在灾难事件中究竟是应该偏重于宏观信息的传播还是偏重于对个体命运的关注,还是两者兼顾,两者之间报道的比例分配究竟是多少才合适。
四、国家应该考虑将广播列入国家应急系统建设中,并进行细化促进其功能发挥
在我国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应急信息传播工作有相关规定:“预警信息的发布、调整和解除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通信、信息网络、警报器、宣传车或组织人员逐户通知等方式进行,对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人群以及学校等特殊场所和警报盲区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公告方式”。但这只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对于广播电台在突发灾难事件应该如何发挥作用,其规定并不具体,也没有太多的操作性。而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广播已经被当成一种国家应急系统建立并发挥其作用。紧急广播是一种通过广播通信系统向公众通告紧急事件的方式。当国家或地区遭遇突发公共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害公共安全时,可以向公众迅速通报紧急事件和应对措施,以便进一步保护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栏目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