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2 — 0174 — 01
2009年,美国一研究机构公布了一调查数据:70%以上的新闻信息是公民第一时间发布的。这则消息,看似简单,却引发了人们对传统传媒与新兴传媒之间的思考。
对传统新闻人而言,新闻就是事实的记录和传播。长期以来,传统媒体一直担负着新闻的传播功能。至于新闻的真实与否,事件的真相如何,更多的成为媒体人的一种政治考量,成为一种管理社会的权利资源。管理者习惯利用其与社会大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来实现对社会的管理。对地市级党报来说,其是否有“政治家”办报的头脑,是否紧跟党的方针、路线、政策,是否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新闻报道,决定了它能否被认可、能否较好的生存。
然而,随着互联网朝代的到来,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传统媒体,尤其是纸质平面媒体的传统功能受到了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冲击。互联网、BBS、博客、微博、视频等,为公民提供了参与新闻、揭露真相、发表观点、表达民意的无限空间,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向着无限接近真相的方向前进的空间和可能性也越来越大。这种现象,被坊间定义为“公民新闻”。
与传统媒体新闻生成方式最大的不同是,“公民新闻”运动下的新闻真相形成呈现出集体聚集的态势,它依赖的不是某一个个体的精确表达、客观中立,而是在集体的合作中互相印证、互相补充、互相纠错、互相延伸……而新闻事实的真相也就是在这种“无影灯效应”的作用下产生并形成的。以前些年山西境内经常有煤矿频发安全事故的报道为例,以往的消息传播大多靠传统媒体,既各级报纸、电视新闻。但是,近几年,这种单纯靠传统媒体来传播矿难消息的格局发生了大的变化,消息的发布者往往是以个体为主的公民,他们或用手机上网、或用视频等形式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消息用最短的时间传递到网络上。据不完全统计,类似的消息,公民新闻的传递速度一般比传统媒体或官方的新闻发布要早5—10个小时。民间盛传的“是网络推动了媒体的深度调查和官方信息的发布”这句话,从一个侧面佐证了“公民新闻”的存在性和对事实真相的推动性。
从传播方式上来看,“公民新闻”运动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于社会传播的垄断。在著名的网上论坛——天涯论坛里,不时有被网民所追捧的新闻出现。这些新闻,有的直指时弊、有的针对热点发表观点、有的围绕社会顽疾展开讨论……所涉及的话题林林总总,排除其偏激的一面,对政府部门解决问题、关注民生热点的话题仍可占50%以上。再者,博客、微博的产生,使人们在微博的世界里,可以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构建起一种叠套式的传播网络,而这种叠套式的网络,随着“粉丝”的不断增加,会呈现出几何级数的发展,这一切,都对传统媒体垄断大范围社会传播的权力进行了现实的挑战。肯定地讲,只要一个资讯本身拥有足够的社会分享价值,哪怕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传播的,也可以在一个很短的时限内迅速让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知晓并分享。这样,微博、博客作为一种虚无的个人媒体,就拥有了足以和传统媒体想抗衡的裂变式的传播能力。这种观点,在2010年“宜黄强拆”等多个国内影响很大的突发性事件的网络直播、微博直播中就能深刻地感受到。
肯定地讲,数字化进程的加快,网络时代的到来,极大降低了百姓参与社会管理的门槛,赋予了公民更宽更广的反映诉求、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而这种渠道,对传统媒体所造成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对传统媒体,尤其是地方党报,如何担负起“公民新闻活动”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呢?
第一,要认可并接受“公民新闻活动”。对“公民新闻活动”,传统媒体不应抱着排斥的心理来看待它,既要理性面对它,还要从中汲取其精华部分为我所用。
第二,要借鉴《广州日报》、《南方周末》等媒体的做法,采取网络新闻监控的办法,适时了解并掌握网络上与本地相关、或其他地区已经发生而本地有类似情况的新闻,对这些新闻要主动出击,最大限度地满足本地受众群体的知情权。
第三,要进一步坚持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在摆事实、讲道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受众的认知情感,力求使文章更贴近受众、更贴近民意。
第四,传统媒体要强化专业人才的培养,采取模块化分工与组织化分工的新形式,提升自身的实力。要在生产、采集、制作、传播四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以此为基础,多搞集团化作战,多出精华性作品,进一步增强百姓对媒体的公信力和认知力。
最后,传统媒体要进一步强化社会性通讯员队伍的建设,借鉴“南京电视台出租车司机‘记者’”的成功经验,建立自己的信息来源的一线队伍,实现传统媒体外延的无限扩大。
在我国,互联网进入的时间虽短,但发展态势却如海啸一样势不可挡。有数据显示,仅腾讯在国内的注册人数就达到7亿。而每天腾讯的活动量在3亿人次以上,这个数字从一个侧面说明:发布新闻已经不再是传媒工作者的“专利”了。面对这一不争的事实,传统媒体只有多动脑筋,积极应对,才能更好地担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