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灾难性新闻切忌公式化报道

2011-01-01 00:00:00葛丽芳
理论观察 2011年2期


  [中图分类号]G22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2 — 0169 — 01
  
  民生新闻是各地方电视台不可或缺的内容。不过对于那些火灾、车祸等灾难事故的报道,却常常存在“碎片化、格式化”的现象。以交通事故为例,不少记者已经有了惯常的格式:
  某日某地发生一起交通事故,造成(或未造成)人员伤亡。记者赶到现场时,发现一片狼藉(现场描述)。记者采访了当事人与目击者,他们简述了事发经过。记者提醒大家:车祸猛于虎,交通安全千万不能忽视。
  请看下例安徽卫视的消息《两少年被撞身亡,一人被拖行近百米》(2011.03.12):
  (主持人)好,我们再来看一个现场:9号下午宣城区发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两位花季少年当场被撞身亡,其中一位被肇事车辆拖行了数十米。
  (出镜记者)我现在就是在宣城区养贤乡仙人桥路段附近的事故现场,那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路牙旁边有几棵小松柏树已经被连根拔起,而就在不远处我们还可以看到一条非常清晰的,很长的一条血痕。那据目击者告诉我们,事故当中女孩是当场死亡,而另一名男孩则是被这辆轿车拖行了大约有90米的距离。
  (目击者)我跑到跟前一摸孩子的鼻子,我看那孩子已经死掉了。我讲你不能跑,最起码你要有道德心。
  (出镜记者)那我们在现场也看到了少年留下的一些遗物,包括一些衣物、书包以及一些文具。
  (死者家属)我姑娘从来不横穿马路,书包甩到马路那边去了,那个鞋子甩了几丈远。
  (主持人)事后记者在交警大队见到了肇事司机
  (肇事者)我都不知道是怎么搞的
  (主持人)目前肇事司机已被刑拘,而肇事原因也在进一步调查。
  这样的事故报道,新闻要素俱全,虽然传达了最基本的新闻事实。却显而易见地缺少了观众意识和人文精神。此外对火灾、煤气中毒、食物中毒等新闻的报道中,这种简单的“新闻五要素”叠加的公式化消息也屡见不鲜。灾难报道“千篇一律、简单重复”的积弊,反映出电视民生新闻记者的自身素质不高,知识储备有限,也暴露出我们在灾难报道中的短板。
  记者要有专业精神,充实相关知识。交通事故、食物中毒等灾难事件的报道除了事实本身的陈述外,还有较强的专业性。这不仅要求记者具有很强的新闻专业能力,还要具有相应的交通、食品卫生安全的专业知识。遗憾的是一些电视民生新闻记者在事发现场,除了进行现场的描述、伤亡情况的传达之外,对专业领域的规律性缺少认识,知之甚少,很难发掘出更多的新闻价值。某地曾发生一起两车追尾的交通事故,轿车追尾钻入大货车车底,轿车被削平,一人重伤。按照如前介绍的“公式”发一条事故报道即可。但采访的记者了解有关的交通法规,敏锐地发现,肇事的大货车没有按规定安装防撞护栏。于是他跳出窠臼,确立新的采访方向。并在调查中发现,大货车不安装防撞护栏的违规现象非常突出,于是促使交警部门对此展开专项整治。一起普通的交通事故报道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民生话题,单一事件成为公共新闻,这位记者功不可没。
  记者要有人文精神,牢记以人为本。事故一般都有人员伤亡,记者不能仅仅局限于关注对受害者伤情的展示。报道中常常可以听到记者追问“伤在哪儿了?痛不痛?”这样十分可笑幼稚的问题。至于因事故给家庭带来的情感创伤、心理影响以及面临的困境等却极少触及。而这些,恰恰是灾难报道中最具新闻价值、最能打动人心、同时也最能警醒世人的内容。仍以交通事故报道为例。有一则一对年轻夫妻在散步时双双被撞身亡的报道,媒体记者除了对事故现场进行描述、对引发事故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剖析、对肇事者进行问责以外,更侧重于这场灾难对受害者家庭带来的创痛以及遗孤未来生计的问题。还在襁褓中的婴儿,转瞬成为孤女,成为最值得关注与关心的受害者。普通的灾难报道,产生了牵动人心、引发共鸣的情感力量,继而让人对交通事故之祸产生了刻骨铭心的认识。所以,灾难新闻不能缺失人文精神,不能忘记以人为本。
  记者要有探究精神,敢于追问质疑。网络的发展给了我们传媒人员很多有益的启示。前不久发生的“杭州70码”事件曾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网民问责、追问,穷追不舍,各路媒体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事件展开追问和质疑,最终促使该事件置于媒体的监督下得以公开、透明、公正的解决。同时推动了社会上对斑马线问题的关注,并引发公交、出租车行业倡导“斑马线前礼让行人”的一系列举措,对文明交通的进一步实施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事件处理过程及连锁效应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如果没有媒体的穷追不舍,这起交通事故只能是个案,未必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实际上许多本该可以引以为戒的灾难性新闻报道大都缺少质疑和追问,缺少厚度和力度,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电视工作者要知耻而后勇,努力克服民生灾难性新闻中的短板,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电视的特性和优势,努力提升此类新闻的质量。
  记者要善于在“相同”中找“不同”,共性中找个性。事故现场都是相似的,大都是“一片狼藉”、“血肉模糊”,都有财产损失,这是事故的共性。记者要能在这相同中找出不同,否则就用一个格式,只要换一下时间地点人物,就可成为事故新闻的“万能格式”了。记者要善于从表象的“共性”中寻找内在的“个性”,才能另辟蹊径,做出视角独特、与众不同的灾难新闻,寻找出偶然事件中的必然因素,提升灾难性新闻报道的价值。
  记者要善于运用“外脑”,借专业人士之口来提升灾难新闻的实用性,把一些新闻价值不高的事故做成“有用”的新闻。业内人士感慨:大事故好报,小事故难报。难就难在发掘新闻价值。仍以交通事故为例,有人称交通事故是“没有硝烟的公路战争”,意即每年交通事故造成的伤亡不亚于一次中小型战争的伤亡。天天频发的事故许多时候都不具备新闻价值,但却在一定程度上蕴含着实用价值和借鉴意义。如何挖掘其实用价值,就需要请专业人士说话,说专业的话。“没有硝烟的公路战争”的比喻就出自专业人士之口。十分形象,耐人寻味。
  记者要常怀悲悯之心,具有朴素的民生情怀。要能充分挖掘事故现场之外的“人性”和“人情”,把对人的命运的关注作为灾难性新闻报道的重心。一位记者在一起交通事故现场得知受伤者是去车站接孩子时惨遭的横祸,此时孩子还在车站翘首以待,于是记者立即驱车赶往车站接孩子来与亲人见上最后一面。这位记者就是在事故报道中遵循了永远把人和人的情感放在第一位的准则,令人尊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