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2 — 0174 — 01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新闻语言是用于表达、传播新闻事实的规范化语言,它是社会语言的反映,因此,新闻语言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这就是说,历史的演变,时代的变化,推动了新闻语言的改革,新闻语言带有深刻的时代印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新闻语言,新闻语言必须经常地改进自己、丰富自己,鲜活的、有个性的新闻语言才能够满足社会的日益复杂的交际需要。
一、新闻语言时代性的表现
新闻是一种时代的科学,时代的艺术。新闻报道面向千千万万读者,尽管读者们的出身、经历、学识、志向等不尽相同,但他们共同具有对距离自己较近的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征。这种接近心理反映到新闻上,就是不仅要求新闻内容接近读者,而且要求新闻语言要接近读者,即使用读者易懂的、富有时代性语言去写作,才会喜闻乐见。因此,新闻语言时代性是必要的。新闻语言的时代性主要表现在下列三方面:
第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入。新事物不断出现,各种事物之间的新联系不断被发现,因而必然会不断地产生一些新概念。这些新事物、新概念要用新的词语来表达,于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便有新的词语不断地产生。在新闻报道中使用这些新词语,这是新闻语言时代性的具体表现。
第二,在语言的三要素中,词汇是随时代变化最快的,因而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性。词汇的变化和发展,一方面表现在新词语的产生上,如2010年网络流行的一些新的词汇,如“纠结”、“给力”、“神马都是浮云”等,就是一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的词汇。另一方面原有词的词义的变化与扩展也是重要内容。例如,原来“强人”一词的感情色彩是贬义的,现在的“女强人”一词,则完全具有赞扬的感情评价色彩。体育界流行的“下课”,此词原来专指学生下课,新义是说教练员被解聘。这些新词义住新闻报道中应用,也体现着新闻语言的时代性。
第三,语言风格是指运用语言时表现出的个性、特色。它不仅冈人而异也冈时代而异。同一时代的新闻,在语言风格上常有相同或相近的地方。不同时代的新闻,住语言风格上又往往存在差异,这也体现着新闻语言的时代性。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新闻语言的风格逐渐变得更多样、灵活,新鲜、活泼。
二、新闻语言随着网络的普及而不断的变化发展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媒体也随着人们求知欲望的提高而不断向前发展。传统的媒体语言分为三类,即报纸、广播和电视三类媒体语言。但网络行业的迅猛发展,促使人们不断关注并为大众提供了更宽的获知信息的平台,也就形成了当代第四类媒体语言。网络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而随着网络普及,一些新的词汇不断涌入人们的视野,甚至成为了人们经常谈论、使用的话题。网络语言和新闻语言发生了不可避免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而这也是新闻语言无法回避的现实。
网友在论坛、BBS的交流当中,往往会采用自由的网络言语米表达,在特定的环境下,这些语言能够得到情景参与者的接受。新词的产生,词义的变化,甚至某一时代语言特色的形成等,都来源于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的创造。网络语言也是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如果新闻语言的时代性能得以展现,那么所写出的新闻报道,必然使群众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从而更好地发挥新闻媒介的社会功能。新闻媒介是大众传播工具,新闻的读者不能仅限于社会上某一部分人,而应面向广大群众。他们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又从事不同类型的工作,要考虑他们不同的接受能力和需求,只有使用当时流行的大众语言,才能为他们广泛接受。当然对于网络语言的使用应该是慎重的,不能随意使用。
对网络语言有选择性地应用,从某种角度而言,使得新闻作品的时代气息更加浓郁。如前文提到的“给力”一词,它表示给劲、带劲的意思。“给力”一词最初的火热源于日本搞笑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中文配音版中悟空的一句抱怨:“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湿。”所谓“不给力”就是形容和预想目标相差甚远,而“给力”一般理解为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住2010年世界杯期间,“给力”开始成为网络热门词汇。2010年11月11日网络热词“给力”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江苏给力“文化强省》,我们的《鹤城晚报》也是多次地使用该词,如《用音乐给力校园文化》、《鹤城2011继续给力民生》,而这一网络热词的确是很阳光,很有力度,比较容易让百姓接受,像这样的词语新闻语言完全可以去使用,但如果泛滥就走向极端了。
三、新闻语言的规范与创新
在当前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语言毕竟是五光十色的,雅俗共存,鱼龙混杂。当新闻语言必须与时代同发展的时候,当我们必须选择接受使用一些新的词汇的时候,我想新闻工作者最应该做的是选择的吸收,规范地使用。排斥和滥用都是不科学的做法。我们无法阻碍历史的前进,就像鲁迅在《拿来主义》里指出的,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有选择的、理智的吸收,正确的、规范的使用,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那么怎样做到规范与创新呢?
一是要注意搜集,善于鉴别。新的词汇每年都会产生许多,作为新闻工作者首先要注意搜集,善于鉴别,要有鲜明的立场。只有熟悉这些新的词汇的含义,以及它的使用范围和人们的认知程度,才能在新闻语言中运用好,起到真正的作用。不盲从,不跟风,区别对待才是新闻工作者的科学态度。
二是在使用的过程中要符合汉语的语法习惯,要有选择地将一些新词语充实剑新闻语言中去,要被人们认可,不能为了创新,为了吸引大家的眼球,而随意地使用。新闻是具有导向性的,新闻语言应当具体准确,切忌抽象含糊。要求反映客观事实的新闻,对于新闻主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事件原因、事件结果等,叙述利描写必须准确恰当,能具体的要尽量具体、切忌抽象含糊。滥用那些含糊不清、表意不明的“时代”语言,必然会造成新闻主体的描述不清,造成阅读者的困惑。从某种意义来说,新闻也是人们学习的媒介,所以新闻语言前提应该是准确,否则就会混淆视听,使人们不知孰是孰非!
从语言自身的角度看,语言学家指出:“语言必须经常地改进自己、丰富自己,以便能够满足种会的日益复杂的交际需要。”语言本身无所谓纯洁性,只要充满了生活气息,就是有生命力的,所以新闻语言更应该与时俱进,站住时代的潮头,引领时代的风尚,成为鲜活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