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崔会客》看电视新闻节目的新形态

2011-01-01 00:00:00赵笑岩
理论观察 2011年2期


  [中图分类号]G22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2 — 0167 — 01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已经谢幕。平面、广电、网络等各路媒体的广大记者同与会代表一样经历了许多不眠之夜,收获了丰富的经验与成果,也探讨摸索出一些积极有益的启示。本文仅从电视新闻报道的角度阐述一下央视“两会”特别节目《小崔会客》给我们带来的冲击与思考。
  一、平易近人的节目形态
  《小崔会客》首创于2006年,在每年全国“两会”期间邀请多位代表、委员中的省部级高官,到《小崔会客》演播室做客,畅谈地方、部委发展的成果和经验。该节目一改高官访谈的常规语态,在崔永元独有的主持风格引领下,让官员俯下身子与百姓对话,努力追求一种亲民的节目形态。
  毋庸讳言,我们的一些官员特别是身居显位的高官一时还不太适应电视媒体的表达,以官员为对象的传统演播室访谈,也很容易做成电视报告会,列出一二三四五,拘谨而又古板。
  于是《小崔会客》设计了很多环节,每一期除了官员,还邀请普通群众作为嘉宾(2007年的节目还邀请一位社会名流担任特派义工,提供第三视角)。还设计了“官员和嘉宾互赠礼物”的节目环节,就是想通过这样的环节改变百姓眼中官员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印象,追求人文价值、平等视角。让官员弯下身,让百姓直起腰,潜移默化传递一种官民平等的意识。节目组还建议官员们在赠送礼物时应像普通朋友交往那样该送什么送什么。当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郭金龙在《小崔会客》节目将他夫人绣了好几个晚上完成的一幅十字绣送给小女孩涂逍涵时,在场的观众都十分意外和感动。
  2011年的《小崔会客》沿袭了往年的定位,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融入更有创意、更有效果的环节设计,进一步增强了“官民沟通”的有效性、可看性。
   二、关注民生的节目选题
  做媒体的一定要分析受众的接受心理,就像厨师烹饪一样,很好的原料但厨艺不高做出的菜肴不受欢迎,就该检讨自己的问题。媒体也是这样,应该努力提高“厨艺”,做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来。
  《小崔会客》创意人是原《新闻会客厅》制片人,2008年调任《东方时空》制片人的包军昊在提及“小崔+省长”模式的产生时说,这是为了寻求主流话语的另类表述。两会报道是一定要做的“命题作文”,可做的时候记者们都头疼,会议新闻不好看,不生动,没有收视率。于是他想到了做一档可视性强的时政类谈话节目,借用“新闻秀”的技术手段,而崔永元是最适合这个模式的主持人。
  中国是一个政府主导型社会,政府掌握了最大量的社会资源,采访政府官员,观察和研究政府的政策变化、官员的主张行动,最有可能做成有价值、有影响力的新闻。而且我们的新闻一定要契合百姓的关注重心,选题也要注重民生问题。因为相比较电视上的高端话题访谈而言,老百姓对贴近自身的、现实性强的节目内容有着更强烈的关注欲望。
  以近几年上过这档节目的选题为例:有时任河北省委书记的白克明,讨论农村合作医疗问题;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郭金龙,讨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平教育问题;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李源朝,讨论住房问题、困难家庭的医疗问题等,都是密切关注民生的。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开启之年。“十二五”规划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关注民生、强调“民富”。因此,今年的《小崔会客》更是围绕着“民生与民富”这一核心议题展开,邀请了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讨论西藏的旅游业发展以及生态保护问题;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克志讨论农业发展经济转型问题以及道路交通的问题;南京市委书记朱善璐,讨论城市发展建设等问题。总之都是围绕与民生息息相关的社会焦点及新闻热点话题来展开讨论的。
  三、机智幽默的主持风格
  崔永元是一位著名的主持人,随着多年前《实话实说》的热播,崔永元也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嘴。他也开创了一个主持人与栏目共进退、共荣衰(退)的奇迹。《小崔会客》以人为本,以保障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幸福为主题,延续了崔永元一贯的亲民、机智、幽默甚至有些狡黠的主持风格。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个栏目是因为考虑到有崔永元这样一位可堪重任的主持人才设置的,换言之是按照崔永元的主持风格量身打造的一档节目。《小崔会客》脱胎于电视谈话类日常会话节目,并融合了人际传播的特征,在电视“会客厅”里,参与沟通的各方能碰撞出火花。《小崔会客》更贴近观众对“会客厅”的理解。
  崔永元轻松、活泼的主持风格,通过他的串连,高层决策者被拉到了对话者的位置,打破了以往官员在媒体上的话语权威,讲话变成了对话,取代了传统的“高层决策者一厢情愿鼓吹式宣传”的模式,真正变成有交流的“会客厅”。正是在客厅里,大家可以品茗、斗茶(采访贵州省长一期);正是在客厅里大家可以切蛋糕(比喻财政分配);也正是在客厅里大家可以谈音乐,聊小说,唠家常。崔永元没有为这个节目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相反这种说话方式还帮助《小崔会客》实现了将官方话语转换为公众话语的突破。他说自己说话就很平实,不拿腔拿调,不咬重音。和这样一个人交流,你拿腔拿调,便会很不匹配,会很不舒服。他将与官员对话的技巧总结为“稳定心态,降低声调”。
  崔永元在主持时还特意设计了一些动作,一些环节,目的就是要把官员还原为普通的人。比如他问贵州省长赵克志的业余爱好,赵省长侃侃而谈金庸的武侠小说,还津津乐道地谈起降龙十八掌、九阳神功、孤独九剑、凌波微步等盖世奇功,观众席上爆发出会心的微笑;他还与郭金龙、易中天、一个小孩共同朗诵散文;与孟建柱一起比赛吃江西特产的面包,看谁吃得快。这样的主持体现了亲民、平民的节目定位,为节目做了很好的铺垫烘托作用。
  总之,崔永元的主持轻松活泼,亦庄亦谐,高立意、低视角,既展示了地方所取得的成绩,同时也不回避所存在的问题。节目切合中央工作重点和地方工作特点,贴近百姓的生活实际,主题鲜明,立意深远,可看性强。连中央领导同志都赞扬《小崔会客》是新闻主题报道的创新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