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21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2 — 0162 — 01
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编辑工作与记者工作发生了明显的分离,编辑和记者各自形成了一个有着特定任务和特定工作规律的专门职业。这种职业的分化,对于提高编采人员的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有关编辑和记者在新闻业务中所处的位置不同,接触客观世界的范围和角度不同,选择与评价新闻的观念也不同,因此编辑与记者之间,总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矛盾。
在编采矛盾中,因为编辑最终决定着新闻传播的内容、形式、数量以及新闻中所包含的政治倾向性、导向型。因此在编采矛盾关系中,编辑一方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于一篇成功亦或失败的报道,均负有更多的责任。编辑方面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是对具体战线的情况没有深入的研究。编辑是处于第二线的职业,大多是贯彻总编辑的方针去处理稿件。对具体战线的报道及其对具体战线新闻价值的估测、评估都难免发生误差;二是对社会生活各领域的整体状态缺乏系统的了解。他们平时很少有机会对当今社会生活的历史根源、现存状态、发展趋势进行综合性宏观研究,他们有时很难正确认识反映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变动状况,以及新闻稿件复杂的内部与外部联系;三是主观随意性。一般来讲,编辑认为只要能贯彻总编和编前会的编辑意图,对记者的稿件进行删改就行了,很少考虑记者在采写过程中和发稿中所要表达的新闻价值,容易出现主观随意性 ;四是总编重编轻采问题依然严重,编辑优越感很强,编辑自编、自采新闻的上稿率远远高于记者;五是弱化稿件处理。有时记者的稿件到了编辑手中,要么通讯改成消息,要么消息改成通讯,要么推迟发稿时间,鲜鱼变成臭鱼。碰上负责的编辑,稿件尚可保持原貌,碰上敷衍的编辑,好稿子也会面目全非。
在编采矛盾关系中,记者虽处矛盾的次要方面,但却是稿件见报的首要前提,如果没有记者的采,也就没有编辑的编。就记者采访而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作品质量不高。有的记者采访不深入, 尤其是点子把握不好,好稿率低;二是不明确报道主题 。记者对大政方针缺乏深入全面的学习和掌握,还是按传统模式去写稿。编辑部近期报道思想不明确。有的地市报除了本部有记者,对外还设有记者站,编辑部例会难以及时参加,等得到报道提纲时机已过,记者本身又不主动去求援,给编辑也带来了压力;三是“会记者”成时尚。发稿难,难发稿,迫使记者写会议、写领导。地市的领导活动成了地市报记者追踪的主要目标,会议报道发得快,加上某些领导的签字,编辑就更马虎不得。于是便有批记者成了“会记者”,有人戏称“白宫记者”。这当然也有编辑部对记者进行量化考核问题,达不到数量要扣工资、奖金,记者也只好如此。这样一来,记者也就很少用心去思考研究热点难点问题了。
编辑与记者的工作矛盾,在新闻单位是司空见惯的。然而,这种矛盾所导致的对于媒体的危害,许多人还没能重视。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首先编辑和记者都要树立对社会效果负责的基本观念。除此之外,在新闻编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一是实行和完善编采分离,建立用稿登记制。编辑的主要任务就是编稿、写言论、制作标题、美化版面、策划报道主题,记者的主要任务就是深入采访、调查研究、认真写作。编辑把主要精力用在编稿上,有利于编出精品。通过对稿件的处理,给记者更多的参考意见,琢磨更多的报道主题,有利于报纸提高整体水平;记者写稿、填表、登记、总编、编办主任签字,再分发到各版编辑,层层促动,层层把关,各方面有了监督,保障了编辑和记者的利益。二是编辑记者双方都要增强素质。编辑在提高业务素质的同时,要端正思想,设身处地为记者着想;记者要尊重编辑的人格和劳动,体会编辑工作的特点,努力研讨社会的难点、热点,提高写作质量。 编辑记者在进行素质教育的同时,要不断沟通思想,探讨编采思路,寻求合作点,从而缩小矛盾,消除矛盾;三是建立编采轮岗制。 让编辑记者双方转换角色,互尝甘苦,不断理解对方,通过角色转换,不仅可以划界编采矛盾,还有利于提高编采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全能型人才。 四是新闻单位成立专门的社会研究机构。 将社会生活领域微观问题与宏观问题的研究推进到专业深度,这样便可以向编辑和记者提供具有权威性、指导性的研究成果,为编辑与记者达成一致的认识提供更多科学的基础和更为可靠的保证。就记者而言,解决编采矛盾的途径主要是:第一,记者要有全面的版面意识。记者和编辑的关系首先是供需间的关系, 记者是为读者而写作的,这正象一个企业的厂长,他只研究自己的生产是不行的,他必须关心市场,市场是千变万化的,他必须使自己的新闻作品适应版面化的需求,记者应该知道和懂得报纸总的指导思想和近期的报道思想、知道报纸每个版面编辑方针既它特殊的要求,实际上报纸版面的需求包括数量、质量、品种、时机等内容,记者应关注版面的多种新变化和新动向;第二,记者应不断开阔视野。在记者和编辑的全局矛盾中,一般的情况是记者的局部要服从编辑全局的要求。记者要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把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和高度都提高到全局的水平,这样记者就会与编辑有共同的语言。搞国内报道的记者起码应该有全国的观念。当然,对在不同层次上工作的记者要求是不同的。为树立全局观念、全面观念,记者应该研究党的政策、研究多方面的情况和材料,不应只对自己所在地方的材料感兴趣;还应该多看看别的地方记者写的报道。记者还应有广阔的知识面;记者应该注意采取巡回战术。要求在一个地方工作一段时间之后调到另一个地方工作;也可以临时争取到其它省采访的机会,就是在编辑部工作的同志也应该注意对面上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