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广播新闻稿的语言特点

2011-01-01 00:00:00刘丽
理论观察 2011年2期


  [中图分类号]G22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2 — 0161 — 01
  
  马克思曾经说过,“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人们的交往离不开语言媒介,语言对广播媒体来说尤为重要。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杂志这五大媒体中,报纸和杂志靠文字传播信息;电视和网络则声画结合,具有视听兼备的特点;而广播则是“听觉媒体”,声音包括语言和音响是广播唯一的传输手段。对于广播采编人员和通讯员来说,要想写好广播新闻稿,必须适应声音传播规律,掌握它的语言特点。为此,应该做到:
  一、适应线性传播特点,语言要简洁明快
  广播中的声音经过电波传送,具有传播迅速、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等特点,但也有“先天”的不足,由于广播是线性传播,其声音一播而过,转瞬即逝,受众稍不留神,就可能错过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广播的内容又不便保存,也不能重复收听。在现实生活中,受众往往是伴随收听,一边干活、一边聊天,一边收听。这些情况就要求广播新闻稿不能写长,长了听众往往会听了后边忘了前面。必须短小精悍,开门见山,“长话短说”,防止拖泥带水。
  广播稿的语言要简洁明快,质朴自然、上耳入口、明白畅晓。使受众一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要以短句为主,每句包含一个要点,句子与句子之间保持连贯,尽量不要跳跃。顺应受众收听习惯,在遣词造句上,宜采用常用词、双音字,忌用生僻艰涩字语和缀词过多的长句。
  我们有的记者或通讯员认为如果广播稿不写长点,不甩点词,就不足以证明自己是“大手笔”,其稿件往往洋洋千言,使人如雾里看花,不知所云。习近平在中央党校一次关于文风的讲话中指出,文章力求简短精炼、直截了当,要言不烦、意尽言止。广播新闻稿只有简洁明了,才能播得快、播得多,听众才能听得清、记得住。
  二、顺应受众收听习惯,语言要通俗易懂
  当今社会,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受众注意力作为一种不可多得的资源,越来越稀缺。各媒体都使出浑身解数,攻城掠地,抢占传播空间,争取更多受众。广播媒体如何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呢?就是要在“听觉”上做文章,广播新闻稿要适应受众听的特点。有位外国语言学家把广播语言的实质概括成“为耳朵写话”五个字。?广播是“说”给人“听”的,广播新闻稿就是要在“说”和 “听”字上做文章,既要让说的人觉得“顺口”,更要听的人觉得“顺耳”。叶圣陶说,写完广播稿后,“自己好好念一遍,就是自己来检验一下,写下来的那些语言上不上口,顺不顺耳……要是不怎么上口,不怎么顺耳,必然是语言有毛病,就得修改……修改成什么样儿才了事呢?到自己满意,认为上口顺耳为止。”
  文章是给人看的,广播是给人所的。看起来顺眼的文章,听起来不一定顺耳。广播是一种作用于听觉的媒体,广播语言要具备可听性,要通俗易懂,朴实无华,念起来顺口,听起来省力。广播是大众媒体,广播节目也要适应各种文化程度的听众,因此,节目语言要努力接近口语化。也许,某个句子、某个词语对于我们记者来说意思很清楚,但是那些文化程度不高、理解能力不强的受众,特别是老大爷、老大娘很可能听不懂。广播新闻稿要用明白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报道事实、评价事实,在广播新闻稿中忌用空洞的说教、艰深的政治和技术术语,要尽量用听众熟悉的语言来表达新闻事实。广播新闻稿的叙事要多用顺叙,少用或不用倒叙、插叙,以及追叙等影视闪回手法;结构多用单线,少用或不用多线条交叉的结构方式。要厚积薄发,言之有物、深入浅出地表达思想感情,要多用口语、少用书面语。要多用大众话、少用行话。此外,还要多用白话、少用文言词。用说出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声声顺耳,入于耳、透于心的语言,才使人喜闻乐听。老舍先生认为语言越通俗,越亲切,越有劲。
  群众的语言是鲜活生动、幽默风趣,广播编采人员深入群众,就来到了智慧的大课堂、语言的大课堂,我们的广播新闻稿要用群众语言,是受众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
  三、避免发生歧义,语言要准确,
  人们在阅读报刊的的时候,对某一篇文章可以反复阅读、认真推敲,一般不容易发生理解上的错误。在电视节目中,主持人在传播信息的同时,还有手势,表情等非语言的辅助手段,再加上画面对照、烘托,受众也会正确理解节目内容。而广播只有“声”没有“影”,单纯靠词语、语音、语调、节奏等传达的信息可能会出现偏差。一般情况下,人们很少坐收音机旁,全神贯注,一个字不拉的收听广播内容,多数处于一种半接受状态,尤其是在偶尔收听的情况下,难免发生对节目内容理解上的歧义。因此,广播新闻稿的语言必须十分准确,既要考虑它念起来是否顺口、是否符合听的习惯,又要考虑该词是否能确切地表意。
  广播新闻稿语言反映的是大千世界的本来面目,这种反映应该是真实的,客观的,而不应该是虚假、含混其词、模棱两可的。广播新闻稿语言要使人相信,文章中所说的一切并不是随便说说,而是确有其事,这就要庄重、严肃。
  1.要注意词义的差别。写广播稿遣词造句要恰如其分,有时只有一字之差,就会谬之千里。如“批评”和“批判”、“改革”和“改变”等,前后均有性质上的不同,要认真推敲,准确运用。
  2.要力戒各种消极性的歧义。所谓歧义是指一句话、一段文字可以有不止一种的理解。汉语的同音字、同音词非常多,因此,广播节目语言尽量避免同音词混淆,写稿时,用词要普通,避免同音歧解和同意反复。虽然句子要短,不该省略的字千万不要省略,人名、地名绝不能出差错。
   3.要推敲词语的感情色彩,特别是对新闻人物的描写。避免夸大、渲染,人为的拔高或贬低,表述要真诚、恳切、实在和中肯。
   除此之外,广播新闻稿不要扳着面孔说话,使人觉硬邦邦的,不好接受,要增语言的强亲和力,把受众当亲人、当朋友,用亲切、随和、自然的口吻与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