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入情感因素 让新闻“活”起来

2011-01-01 00:00:00潘霞
理论观察 2011年2期


  [中图分类号]G22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2 — 0158 — 01
  
   情感是人在活动中对人和客观事物好恶倾向的内在心理反映,对新闻的定义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似乎两者是不想融合的。但是,新闻面对的是活生生的观众,如果新闻与受众之间建立一个良好的情感关系,对观众就产生很大的吸引力,从而影响力就更大;反之,影响力就小,甚至减弱新闻宣传的各项功能。那么情感因素究竟在新闻中如何发挥作用,又如何运用得当,取得最佳的宣传效果呢?
  一、缺乏情感因素的新闻缺乏“生命力”
  从新闻节目发展趋势看,中央到地方的新闻节目中人情味越来越浓;从“立台之本”看,目前,有情有义、充满人间真情、喜怒哀乐的社会新闻节目开始与各地市的党政新闻节目平分秋色,更吸引广大观众的目光。
  新闻节目来源于生活,生活就是与千家万户息息相关的,但这并不是说新闻就受欢迎并产生广泛的影响了。还需要更多决定新闻价值相关的因素的注入,而其中情感因素因为其对受众特殊的影响性而应重视起来。按新闻节目从选材、制作、播放程序来说,各个部分适当的把情感因素注入进来,那么就保证了新闻会是一个情理兼备节目。
  有人认为新闻中应该多事实报道,避免“抒情散文”似的加入情感情因素。其实,二者并不矛盾,是能够紧密融合、相得益彰的。就拿报道题材来说吧,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有七情六欲,可是生活中并非所有事情都能打动人心的,什么事才能打动人心的,这需要观察社会,有一个人性化思想指导,以关注民生、服务群众为宗旨,仔细挖掘生活,方才有一个合适的题材。比如诗人、作家为了创作都要去采风,画家都要在生活中去练临摹速画,这些都是让自己的作品有一个生活味、浓浓的人情味。所以新闻节目题材必须深入生活,找寻与人们生存紧密相关的事。以正在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的报道为例,现在的媒体报道已经几乎打破了原有的空泛和长篇大论,更具体而积极地扑捉着住房、医疗、通胀等诸多敏感话题,把老百姓想问而没问出口的问题,都由媒体在向各方相关人员询问采访,展开讨论,这无疑极大地促进了媒体和受众的感情交流。因为选材准确,切入人心,对扣动百姓心弦的话题的敏锐把握,不难做出情理兼备、情景交融的报道节目。
  新闻节目选取了有人情的题材,在制作上也应当把题材中的情感处理好,让有情之处更动情,让浅情变深情,让情产生共鸣。在新闻播报最后环节更应该声情并茂,把节目的情传递给观众,让情满人心。
  否则,如果不考虑报道中的情感因素,报道者依然闭门造车,我行我素,缺少与受众的感情共鸣,缺少情感因素,报到出的新闻节目也会如同枯萎的花朵、木乃伊一样,毫无生命色彩。
  二、过分地滥情会淹没新闻本身的生命价值
  我们强调新闻节目中需要有情感因素,这是看到情感因素在新闻节目中的作用,它能够使受众在心里引起兴奋,激发观看欲望,使他们特别注意节目,这就有效地完成收视目的;它能够激发受众的移情,让他们把自己的情感注入节目中,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节目,达到认同效应,这就让新闻发挥其社会效能。
  既然情感因素在新闻节目中占有足够的份量,是不是一味地用情呢?不是的,不能过分地滥情。常见的新闻节目中有过分地滥用情感现象,比如有煽情的、有矫情的、有虚情的等。这些都没有把情感因素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没有准确把握情感度,典型的过犹不及之症。
  情感具有极大的鼓舞作用,正确使用情感才能让鼓舞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滥情中的煽情非常夸张地渲染感情,矫情把感情弄得很不自然,虚情更是让感情成为虚幻,这些都没有深入了解真情,其造成后果可想而知,会使新闻节目变得无病呻吟、无中生有、莫名其妙。一个好端端的新闻节目,就这样被滥情淹没,它的生命价值根本无法得到展示。
  三、采访写作中适时注入情感因素,会让新闻活起来
  采访写作中注入情感因素,会让新闻节目里的情更透、更清、更感人。生活里的有情之事,有时它显得很平淡,有时它很表面,也有时很动情、很深情,平淡、表面的情事,需要采访写作中注入情感因素,以此推进深化情事;动情、深情之事,同样也需要采访写作中注入情感因素,以此达到说情拉理之目的。
  如我在做“齐齐哈尔棚改”新闻节目时,在采访写作中,写道:“进入六月,阴雨连绵,但在回迁安居房的施工现场,天气并未影响施工的进度,搅拌水泥、焊接钢架、埋桩,工人们紧张有序的忙碌着。为了使回迁安居房建设早日竣工,施工人员每天6点就开始全天的工作,风雨无阻。有的人在感冒发烧,有的人家里还有病重的父母,但他们都没耽误过一天工。”
  “同样是盖楼,可每一块砖,每一铲泥堆下去,工人都感受到它异常的分量。棚户区的居民天天来看,望眼欲穿,单单那样的期盼也让工人们不允许自己一丝的懈怠。工程监督人员也是时刻监督着,质量不合格就拆了重建,人们感觉这不是在盖楼,而是在建一座政府与民众的连心桥。”
  “当程君(一位棚户区居民)迈进新楼房的时候,她用手细细地摸着雪白的墙,她高兴地说,这墙好,没缝。这屋子暖和,还有阳光,真好呀。”
  看似是事实的报道,看似只是采访中一个小情节,但因为融入感情的报道,把现场人们的真情实感尽量多的传递给电视机前的观众,结果观众也成为了棚改事情的“现场旁观者”。此外能更更细致全面的了解棚改中的软性新闻,这是原有的党政新闻报道的有力补充,也是似软犹硬的一个更新颖的报道角度。事半功倍,这期节目在广大的观众中引起不同的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