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2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2 — 0154 — 01
一、电视新闻报道故事化概说
电视是有色彩的,电视节目的重要内容——新闻报道也应该有色彩,这里所说的色彩当然不同于“赤橙黄绿青蓝紫”的美术色彩,而是指电视新闻报道的风格,是特指它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可以说,没有感染力的电视新闻就等于没有色彩,死气沉沉,令人生厌。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已经逐渐厌烦了那种正襟危坐、诵读演讲似的刻板的新闻播报,转而更加喜欢平民化、日常化、叙事化的新闻表达风格。幽默风趣、生动活泼、张弛有度、娓娓动听的叙述会给人留下清新深刻的印象。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形式也因此应运而生,这种形式甫一出现,就使得新闻播报大放异彩,节目顿时明亮了许多,活泼了许多。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新闻30分》《晚间新闻报道》《军事报道》中相继成功地运用了讲故事的方式播报新闻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与好评。湖南卫视作为地方电视台中的佼佼者,一向敢为天下先,他们率先改其《晚间新闻》传统的采编播的形式而用故事化的方式,让“新闻故事化、情节化、细节化,幽默风趣,嬉笑怒骂皆成新闻”,各地方台也纷纷效仿,使得电视新闻报道故事化这一形式正在渐成趋势。
新闻故事化也可称为新闻的情节化、戏剧化。顾名思义,就是把新闻用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它是由两个要素组成的,一是事件必须是真实的,是已经发生的,不能生编硬造,不能虚构;二是必须要讲述成故事,也要告知观众5W,要回答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还要具备故事的特征:开端、情节、发展、高潮、细节等等。讲述人把自己看到或听到的日常生活中具有戏剧性的事件经过再加工,通过对事件的情节、细节、人物的生动细致的描述,使听众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二、电视新闻报道故事化产生的原因
电视新闻报道故事化的产生是有其广泛的社会背景与原因的。
从历史上看,中国广大的普通百姓都喜欢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丰满这样一种曲艺形式:评书。听书早已经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休闲方式。君不见,改革开放初期,每当电台、电视台播放刘兰芳、单田芳、田连元、袁阔成等人的评书大家就会竖耳聆听,万人空巷。每个人都会有在襁褓中听爸爸妈妈讲故事的美好记忆,在孩提时代听少儿节目中爷爷、阿姨、姐姐讲故事的童年乐趣。可以说,故事这种形式已经深深地植根于广大民众的心底。
从现实上看,商品经济社会,看电视已经成为一种消费手段,有线电视要交费,数字电视要交费,收费频道更要交费。在消费社会里,电视的消费功能也日渐凸显、强化。在消费时代,大家崇尚商业逻辑,人们当然有理由要求付费之后的电视消费能更符合消费者的利益需求、欣赏口味,电视制作者更没有理由不为自己的客户负责,没有理由不尽心竭力地做好服务。努力不断创新,改革新闻播报形式,采用为广大观众喜欢的故事化形式也成为电视新闻发展之必然。
从心理上看,由于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生活负担加重,以业余时间为主欣赏观看电视节目是社会的主流人群,而这些人在工作劳累一天之后则希望能从电视节目里得到放松,得到娱乐。他们更容易接受比较轻松幽默的格调,也更排斥正襟危坐侃侃论道的说教。新闻故事化形式正好符合他们的这种心理,所以更能够大行其道。
新闻故事化的形式可以归入娱乐化新闻节目之中。它内容上偏重软新闻,对于适宜“讲故事”的新闻事件,诸如百姓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名人轶事、体育比赛、文艺动态、花边消息等,都可着力挖掘事件的娱乐价值,更强调讲述的故事性、平民化,新闻的陈述与写作也都更像一个讲故事的人而不是播报员。
三、电视新闻故事化的制作
电视新闻故事化的制作有点像电视短剧的制作。首先要有脚本,也就是要有文字,要有故事。故事的撰写要按照如前所说的5W,给观众以圆满的交代回答。回答“何时”的时候要开门见山,不要拖泥带水,曲笔铺排;回答“何地”的时候要尽快进入场景,简洁干脆;回答“何人”的时候要有名有姓,必须真实;回答“何事”的时候要着重细节,具体生动;回答“何故”的时候要交代清楚,满足观众。此外还要努力使讲述的故事有起伏,有悬念,有细节,总之,就是要通过精彩的故事再现新闻事件的场景。
电视新闻故事化不同于广播新闻故事化,其重要的一点,就是电视新闻要诉诸画面,所以有了故事之后还要有镜头、画面的组接,要充分利用电视自身的特点,利用镜头、音乐、电脑特效,通过剪辑、蒙太奇,做到声画合一,以配合故事的讲述。这里长短镜头的调度、音乐的烘托等都要用得恰到好处,要能够让所表述的新闻事件得到艺术化的重现。
要特别注意的是,新闻故事化中的故事必须是发生了的真实事件,新闻故事化不同与虚构的小说、电视剧,故事的编写不能故弄玄虚,不能生编滥造,更不能闭门造车。目前有的地方台的情感类节目,打着真人真事的旗号,往往编造离奇巧合的情节,目的是吸引眼球,增加收视率,但这样做就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最终节目也不会有更强的生命力。
跟风是我们社会的一个弊端,新闻故事化的这种形式有许多优点,也正被越来越多的观众所认可,但在制作过程中也要注意不要盲目跟风,不要低估观众的智商,不要粗制滥做一些质量不高的节目。不能因为新闻故事化受欢迎,就一味地把所有的新闻都做成故事,那样观众也会感到累,如果所做的故事了无创意,观众更会乏味。特别要注意的是,新闻故事化的形式是有选择性的,并不是所有的新闻都适合以故事化的形式播出,那些严肃的、重大的、国际国内的政治要闻,那些具有巨大影响的突发事件、灾难新闻,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方针策略的新闻,还是应该保持落落大方的播报形式。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娱乐化、故事化,以降低其新闻的严肃性与政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