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白鹳研究现状

2011-01-01 00:00:00赵洪霞
理论观察 2011年2期


  [中图分类号]S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2 — 0132 — 01
  
  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又名老鹳,为大型涉禽。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中,国际鸟类保护理事会把东方白鹳的列为濒危种(EN) 。
  国外在东方白鹳方面的研究较少,多数都是一些描述性的简单介绍,主要是由于东方白鹳在国外地理分布比较狭窄,种群数量极少。截至2010年底,我国学者发表的关于东方白鹳的论文共有90余篇。费殿金先生于1983年发表的《齐齐哈尔郊区白鹳的生态习性观察》为我国第1篇研究东方白鹳的论文。在近30年的研究历史里,出现过5个研究高峰,分别是年1990年、1996年、2001年、2006年、2007年。发表的研究报告多集中在种群数量及分布、种群恢复、生理生化、繁殖生态、圈养行为上。
  一、东方白鹳种名的确定
  东方白鹳属鹳形目(Ciconiiformes)鹳科(Ciconiidae),鹳属(Ciconia),大型涉禽。白鹳(Ciconia ciconia)共有3个亚种,指名亚种,亚细亚亚种及东方亚种。自1983年起,东方亚种作为独立物种从Ciconia ciconia中划分出来,定名为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英文名称Oriental White Stork。东方白鹳最早是由斯温霍克(Swinhoc R)于1873年在伦敦发表“日本的白鹳”上予以定名的。在国际鸟类保护理事会鹳、鹮及琵鹭专家组第1期工作报告中(1983)正式使用了东方白鹳这一名称, 中国从80年代后期开始,多数学者已能接受并使用东方白鹳这一名称。
  二、东方白鹳的数量、分布及迁徙研究
  目前世界上东方白鹳种群数量约为3000只,AWC1999年在中国统计到的越冬东方白鹳的数量为2919只,其中鄱阳湖为2832只。
  东方白鹳的繁殖地主要在黑龙江流域,其大致范围西起俄罗斯的达吾尔斯基自然保护区,东至沿海到哈巴罗夫斯克,北抵北纬53°,向南可延伸至中国的秦岭。上个世纪60年代,在黑龙江省有1000多只东方白鹳个体繁殖,90年代全省繁殖数量不足50只,于1990年在黑龙江和吉林进行了人工招引工作,到本世纪初增长到120只,初见成效。最新统计,2007年在扎龙保护区已有成体17只,雏鸟31只。2008年在三江平原繁殖的成体56只,夏季栖息群157只。
  全世界几乎所有的东方白鹳都在中国越冬,而又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其大致分布范围北起淮河,南到香港,西到贵州和云南。1998年、1999年、2001年在东方白鹳的主要越冬地共有3025只,在鄱阳湖1998年底越冬的东方白鹳为1755只,天津东七里海800只,其它地区470只。
  在迁徙季节东方白鹳见于黑龙江省的挠力河流域,吉林的莫莫格、向海、安图、敦化;辽宁省的双台河口、朝阳、辽中、大连、大洼;天津北大港水库;河北省的北戴河;山东省的微山湖、济南、胶东;四川省的阿坝、诺尔盖等地。
  三、东方白鹳种群恢复的研究
  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破坏等原因,导致东方白鹳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人工招引、人工繁育后野化放生等种群恢复策略是东方白鹳种群恢复最有效的手段。
  中国是东方白鹳人工饲养数量最多的国家,据2004年统计世界共有三个洲88家动物园饲养繁殖约552只东方白鹳。其中中国就有约342只;欧洲有12家公园和动物园饲养繁殖34只;美国的圣地亚哥野生动物园和路易斯维尔动物园有3只;日本有153只;韩国有20只。
  东方白鹳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的繁殖比较困难。最早是在我国上海动物园繁育成功。合肥逍遥津公园、哈尔滨动物园、成都动物园、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通辽西拉木伦公园等报道成功繁殖的经验。
  我国最早是于1987年在吉林莫莫格自然保护区进行东方白鹳人工招引研究的。吉林省共在在莫莫格、向海自然保护区人工筑巢26个,成功利用了11个巢, 又通过人工投食提高了东方白鹳的成活率。黑龙江省2000年在4个保护区共建人工巢111个,洪河自然保护区利用率最高,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目前每年繁殖的东方白鹳数量达到20多巢,成为我国东方白鹳的繁殖中心。
  四、东方白鹳繁殖生态学的研究
  在俄罗斯,首先是文特于1976-1978年对东方白鹳的繁殖作了研究,并于1978年发表了东方白鹳的繁殖生物学的文章,又在1991年发表了苏联黑龙江中游东方白鹳的食物论文;尤里•沙巴耶夫1984年完成了对兴凯湖以及沿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东方白鹳的繁殖调查,因而从上世纪70年代俄罗斯学者已开始了对东方白鹳繁殖的研究。在中国,费殿金教授最先进行研究。其后,李文发、于有忠、吴志刚、许杰、栾晓峰、周莉、杨陈、侯银续相继发表了有关繁殖研究的报道。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对东方白鹳的生态学研究逐步深入。1991年吴志刚等发表了东方白鹳集群行为初步观察的文章;之后卢向东、王健、李晓民、刘红玉等在不同地区展开了对东方白鹳繁殖期生境、巢址选择的研究。
  五、东方白鹳生理生化的研究
  在生理生化方面,贾东平在1991~1998年间,依次对东方白鹳的消化器官、腔上囊等组织进行了研究,并通过与家禽的比较来说明东方白鹳的组织特点。彭克美对东方白鹳脑的解剖学特点作了研究,并与鸭脑、鹅脑的结构作了比较,并发表了文章。孙福先等发现东方白鹳脾内淋巴小结数量较多,结构典型,分布在实质各部,而家禽的脾脏淋巴组织仅在局部形成明显的淋巴小结,因此其白髓与红髓分界不明显,特别是鸭和鹅。马德慧等通过显微结构观察,发现东方白鹳脾和胸腺组织结构不如家禽的典型,胸腺是一个临时性器官。
  六、东方白鹳的行为研究
  东方白鹳行为的研究多集中在笼养个体上。在2001年刘建等通过瞬间扫描法对笼养东方白鹳春季日节律行为和时间分配进行了初步研究,是我国对笼养东方白鹳行为学研究的一个尝试。在2002年黎红辉等人又对笼养东方白鹳的自然繁殖行为进行了观察研究,并初步分析了东方白鹳在长沙繁殖失败的原因,而且还对繁殖期亲鸟的行为进行了讨论 。2005年田秀华等对笼养东方白鹳的繁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记录其成年个体与幼体的行为类型。杨陈等人在2004~2006年间对安庆市望江县武昌湖地区野生东方白鹳的繁殖期行为做了研究。因为他们的研究地属于迁徙鸟的越冬地,在越冬地的繁殖习性和行为与繁殖地的繁殖习性和行为有区别否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目前对东方白鹳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今后对东方白鹳的研究会从更多地方向辐射。微观学科方向通过对东方自鹳的遗传学研究,建立的谱系,以便更好地加强对东方自鹳的保护。宏观方向各个学科的配合对东方白鹳可做更系统的研究。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人类干扰对东方白鹳的影响越来越大,如何让人类与其和谐共处也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