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引导——新时期大学生思想引导的重要举措

2011-01-01 00:00:00余守萍
理论观察 2011年2期


  [摘要]新时期的大学生有着蓬勃向上的锐气和朝气,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但在经济体制重大改革的时代、经济背景下,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刻变革,大学生的人生、道德、价值观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大学生群体出现分化,呈现出不同的类型,这就给新时期高校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即如何针对不同类型的大学生群体,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正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新时期;分类引导;重要举措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1009 — 2234(2011)02 — 0100 — 03
  
  一、对新时期不同类型大学生群体分类引导的必要性
  新时期的大学生有着蓬勃向上的锐气和朝气,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但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大学生群体出现分化,呈现出不同的类型,这就给新时期高校德育提出了新的课题。
  (一)应对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的需要
  新形势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在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独立性、多样性、多边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新时期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也出现了分化,呈现出差异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种思潮的涌入,各种新观念、新事物不断出现,加上思维方式不成熟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处于不断变化和更新的状态。如何应对这样的分化和差异,是新时期更好地服务大学生、引导大学生的迫切需要。
  (二)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教育内容与社会脱节、教育方法不适合大学生的特点、不能兼顾到每一个学生都是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低效的主要原因。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大多是单方面“灌输式”的静态沟通,如“两课”教育,受教育者只能处于被接受的“不平等”地位上,传递出来的教育信息只是一种被“知会”的信息,因而对大学生们的思想认识触动有限。同时,这种“灌输”面对的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一个个学生个体,很难兼顾到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接受能力,这就大大降低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同时还会使学生们对这方面的教育出现抵触情绪。因此,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有的放矢”,是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举措。
  (三)全面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要把教育青年和服务青年有机结合起来,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感人。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他们的人格,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要经常深入学生当中,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需要,帮助每一个学生解决困难。因此,充分地认识学生,深入地了解学生,加强教育引导的针对性,也是真正实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宗旨,全面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需要。
  二、对新时期不同类型大学生群体分类引导的前提要件
  要提高新时期高校德育的时效性,就必须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的群体分化,实行分类引导。同样,要想这一引导方式取得成效,作为分类引导的实施者——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和意识。
  (一)准确把握新时期大学生的时代共性
  恩格斯曾经说过“时代的性格就是青年的性格”,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总是站在时代的前列,有着敏锐的思维和观察力。因此,教育引导大学生工作只有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有力地吸引大学生、感染大学生、触动大学生。尤其在复杂、开放、多元的当今社会,有些大学生对一些问题不能正确理解,感到茫然,有的甚至出现了“信仰危机”,对国家的前途、自身的命运产生了疑问甚至否定,对此我们要及时捕捉,正确引导。
  同时,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反映到性格上往往养成一种狂妄自大、自信心十足的性格。同时又有很强的自我意识,要求别人以成人看待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持批评态度,行动上具有很强的反抗性,易于偏激,缺乏克制。对此,我们首先是要站在他们的角度和立场去考虑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有步骤地加以引导,这样才能确保我们的教育引导工作取得实效。
  (二)充分认识新时期大学生群体的分化
  尽管新时期的大学生烙着明显的时代共性,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在家庭背景、社会环境、自身需求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也呈现出群体分化。正确把握这种群体间的差异性,是我们做好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引导工作的首要前提。
  与传统大学生受主流意识形态熏陶,呈现出与要求大体一致的、模式化的思想行为不同,当前大学生群体分化现象处于一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向。我们要看到,其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也存在个别消极的一面。简单说来,有这么几个分化趋向。
  1.在政治立场、人生态度上有激进型群体和保守型群体:激进型群体有着比较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和思考力,勇于变革,积极进取,对各类政府政策和社会现象采取批判观点,容易提出不同见解;而保守型群体则在各方面愿意随大流,不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各项政策和决定绝对服从;
  2.在家庭背景、社会地位上有优势型群体和弱势型群体:优势型群体学生乐于参加各项活动,有生活热情,无经济压力,学习及综合素质较高,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及较高的心理素质;而弱势型群体的学生则在学习、经济、心理、就业、行为等方面都呈现出不足和一定的压力。
  3.在对待学习的态度上有学习型群体和非学习型群体:学习型群体的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永远是第一位的,有强烈的进取心和上进心,求知欲及创新意识强;而非学习型群体的学生则在学习之外的其他事情上会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相比较而言,学习会被放在第二位甚至更后。
  当然,新时期的大学生群体分化还有其他的发展趋向,如网络型群体、“从政”型群体、志愿服务型群体、活动型群体、恋爱型群体等等。总之,不同群体类型的大学生应对能力不同,社会阅历、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也不同。我们要根据不同类型大学生群体的显著差异,确定不同层次、不同侧重的引导目标和引导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三)深入分析新时期大学生群体分化的原因
   在认识到新时期大学生群体的分化后,要想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切实取得引导工作的实效,还必须深入挖掘,找出群体分化背后的具体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首先,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刺激下,社会价值导向失衡,世俗化心态使部分学生变得自私,他们崇尚金钱主义和享乐主义,而忽视了自身的责任和使命,忽视了为祖国做贡献的伟大理想。同时,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社会中存在一些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是正常的。但是,一部分学生对此不加以理性的思考,他们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这就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群体的分化。
  其次,社会分层的影响。近年来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分配制度的改革,导致收入差距拉大,社会分层现象较为严重,使得大学校园这一“小型社会”中的主体产生群体分化。由于各个学生的家庭背景不同,在社会中所处“层级”不同,造成学生的学习目的、个性特征、个人喜好、价值观取向不同,导致了大学生群体多元化特征的形成。
  再次,意识形态多元化的影响。就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而言,意识形态多元化是必然的、客观的。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私有制经济的产生和增强,必然带来意识形态的多元化。每个公民都有信仰的自由,也有选择信仰的权利和自由。因此,折射到大学校园,大学生群体出现分化也就不难理解。
  
  2.现行教育引导模式的低效
  现行的教育引导模式往往借助于课程和主题活动的形式实施,不仅仅单一,而且往往采取集中实施的形式,不能兼顾到每一个同学的实际需求,缺乏活力,难以取得实效。同时,现行教育模式下,很多高校只重视学生的专业成绩,重智育轻德育,重视第一课堂的开展,而轻视了对学生的教育引导。这种观念一旦被学生主体接受,必然导致大学生群体在价值取向、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分化。
  3.主体承受力和自主性的差异
  如果说对大学生群体分化的影响因素分主客观的话,那么主观原因必是起主导作用。在相同的客观环境影响和熏陶下,大学生主体在对国家对集体的责任心、对待外界影响的意志力、对待困难的承受力、对社会现象的评判力等方面会呈现出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表现,这必然会引起大学生群体的分化。
  三、对新时期不同类型大学生群体分类引导的具体措施
  对新时期大学生群体的具体引导,要加强针对性,统筹兼顾,确保能够带领不同类型大学生群体共同进步,切实取得教育引导工作的实效。
  (一)找准新时期大学生群体分化的关键点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分歧往往体现在对一些关键问题的认识上。要增强引导大学生的实效性,就必须加强对不同类型大学生群体引导的针对性,而这就要求首先要找准引起大学生思想认识分歧的“关键点”或是具体的思想问题所在。要努力将这些“关键点”找出来,深入分析这些关键点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逻辑关系,区别对待,逐一解决,帮助大学生打开思想症结,走出思想困惑,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
  根据一项问卷调查,可以看出新时期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状况分化主要体现在对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基本信念、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基本态度以及对关系自身发展的政策、制度等的关注程度这三个大方面。这就为高校针对新时期不同大学生群体分类引导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二)全面加强“三观教育”,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新时期大学生对祖国的态度整体是肯定的,有着很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但是,还存在部分同学对祖国的认同感不强的情况,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产生了疑问甚至否定。在这种形势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成为刻不容缓的政治任务。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的中流砥柱,他们的思想素质直接影响到未来中国的素质,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会建设的成败和祖国的兴衰。只有牢固地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才能使大学生目标正确,方向明确,行动坚定,自觉地承担起把自己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因此,高校教育引导工作要将培养学生的坚定信念作为重点内容和主要培养目标。
  (三)全面加强宣传引导,正确认识祖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新时期的大学生会对一些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严重不满,如矿难、群众上访等。高校教育引导工作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判断,要认识到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物具有两面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方面建设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质的飞跃,从贫困到温饱、从温饱到小康,这是主要方面,必须承认。当然,不可否认其中也出现了种种问题,但这是次要方面,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小“插曲”,只要认识到、处理好,是不会阻碍我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新时期的大学生能意识到和关注这些问题是值得庆幸的,这说明了他们对祖国命运的关心和担忧。但是,这种认识和评价必须是正确、客观的,而非偏激、片面和极端的。因此,高校要积极创新引导载体,要把大学生喜爱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校园文化活动作为主阵地,尤其要把“三下乡”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作为他们接触社会、正确认识祖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突破口。
  (四)努力加强调研,改进大学生教育引导模式
  新时期的部分大学生将缺乏学习动力归结为对大学教育心存不满,不满的原因主要在于学校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训练,课程设置过于单一,以致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差。加上现实社会中就业压力日益增大,无形中将这份不满扩大化。这是当今大学乃至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我们高校教育者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大学教育首先应搞清楚企业、用人单位需求什么样的人才;其次,要积极探索如何适应这种社会的需求?再次,应该考虑开设什么样的课程才能培养出社会迫切需求的人才。高校要及时反馈外界信息,调节人才的规格,才能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出有用之才。
  因此,应将对新时期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与专业教育、课外素质拓展紧密结合,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紧密结合,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教育重心,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适合社会需求的现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陆昊同志在共青团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2009-04-09.
  〔2〕聂莉.新形势下大学生群体分化管理研究及对策〔J〕.中国市场,2008,(09).
  〔3〕孙秀芳.高校“两课”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04).
  〔4〕刘建仁.浅谈高校两课教学改革〔J〕.中国科技信息,2008,(05).
  〔责任编辑:孙文政〕
  
  ClassificGuide——The Important Measure For College Students' sNanjing IdeologicalGuideInNew Era
  Yu shou ping
   (Nanjingxiaozhuangunivercity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