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

2011-01-01 00:00:00王丽
理论观察 2011年2期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问题研究意识,借鉴融合多学科、多方位分析方法和研究途径,建构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体系,为高校思政教育的科学发展搭桥铺路。
  [关键词]科学发展;思政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2 — 0094 — 03
  
  科学发展观涵盖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思想,是对运动、变化、发展等哲学观点的更新,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改革开放的需要,展现了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化过程。科学发展观不仅能用于指导经济、政治、文化等现代化建设的宏观内容,它对日常生活中的学习、生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等内容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社会信息化是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大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与时俱进、同时代潮流相吻合,熟谙改革变化的趋势,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在思想政治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体现其变化发展性,坚持内容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载体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形式上灵活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指导思政教育模式的创新,使之为学生喜闻乐见,发挥更大的价值引导和塑造功能。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而改革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前的教育模式过于陈旧,与我国的人才培养工程存在很大差距,这种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务实与务虚的冲突,也即“知”“ 情”“ 意”“ 行”四者不统一。“知”是书本知识,“意”是价值观、人生观,在思想政治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更侧重于从“知”和“意”的角度对学生的知识结构、人生观念进行引导教育,对概念定义、经典文著进行理论阐释。而学生更注重“情”和“行”,在意内心情感的交流和行为知趣的表达,希望通过学习,解读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印证。现实常常事与愿违,许多老师单纯的把思想政治教育课当成一种教学任务,缺少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对现实的困惑、内心的焦虑、恋爱的困扰在书本中找不到答案,现实中也没有纾解的渠道,思想政治课因此显得虚无缥缈或者冷冰冰没有人情味,得不到广大学生的重视和喜爱。
  (二)正统与多元的矛盾。“我国的学校德育强调系统的教育,注重道德知识的传授,使道德教育具有强调政治性、注重统一性和规范性的特点。” 教育中,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实际的讲解过程中,爱国主义常常等同于国家政策措施的宣讲,缺少生动的案例,理想信念教育更被理解成一种形式和号召,不够实际,非此即彼的观念和大量禁区的存在,使学生缩手缩脚、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如今的思政教育更多的面对“90后”甚至“10后”,这些学生成长于我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时期且多为独生子女,自由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高度发达的网络信息社会,使学生们思维活跃、独立意识强,也易于接受各种新思想、新观念,在看待各种问题时,视角独特充满个性,正统的灌输填鸭式教育显然不合他们的胃口,强行的压制甚至会激起他们的反叛。
  (三)手段与目标的脱节。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很受国家重视,思想意识方面,继“八荣八耻”之后,国家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制机制方面,国家在教育发展规划中,要求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建设,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学校课程设置中也被放在了一个全新的地位;在形式上也由以前单纯的课堂灌输式授课,转为利用多媒体、网络、社会实践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而问题在于这些手段和机制并没有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真正融合,花样的翻新也只是让学生的兴趣短暂停留,但转瞬即逝,没有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效果并不明显。以红色网站为例,许多高校在建立了以抗日救国等为主线的网页,这些网页刚建立之时,点击率高,好评如潮,但随后即湮没无声。如何发挥这些网页的可持续性,发掘其魅力,避免成为一种形式和摆设,是我们利用新介质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定位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定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定位,就是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根据中央省市的有关规定,结合科学发展观,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向和教学方法。
  (一)把思想政治教育看做一种管理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全局性,是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而言。具体到思政教育中,如何通过统筹兼顾达致教育内容的全面性、教学方式的协调性及教育成果的长效性?这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一种管理,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协调好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各种资源,有系统、有条理的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以合理科学的方式优化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管理,有利于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人尽其责的局面,提高教育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以管理的方式统一调配,能够有效地突出重点,弥补弱势,有利于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综合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思政教育的水平。民主科学的管理手段的运用、健全规范的机制,能够激发受教育者的热情,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自觉意识,提高思政教育的主动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来说,需把握好五项原则:理性认同原则,以理服人;情感认同原则,以情动人;利益互动原则,从广大学生切身利益出发;自律转化原则,调动学生主动性;制度保障原则,惩奖有度,组织有序。五项原则的协调统一,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搭建了一个框架,确保思政教育游刃有余而不逾矩。
  在具体教育过程中,要借鉴管理学中的预算管理、零基管理、目标管理、标杆管理等管理方式,并加以融合再造,综合运用到思政教育的实际中来,找到最符合、最有利于增强其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方式,量入为出,保证每一份的投入都落到实处。
  (二)把思想政治教育看做一种时尚
  思想政治教育进展缓慢,难以取得长足进步的一个很大原因在于受教育者本能的排斥倾向。长期以来,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主要采取填鸭式的灌输教育,内容上一成不变,远远滞后于时代发展的步伐,缺少与当前其他各种价值观、认识论的论争和交锋。此外,思政教育的许多内容脱离了师生的生活现实,枯燥的内容、刻板的解说,自然而然的让学生们产生一种厌倦和懈怠心理。思想政治教育能不能在内容和形式上创新,使之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成为一种师生自觉追求的东西?或许我们可以做这方面的尝试。
  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尚,并不是说思想教育要迎合学生,也不是说要不断创造新思想。时尚本身并不是新思想,而是对各种思想进行包装的一种方式。面对网络等各种新的宣传媒介,思想政治教育也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要对思政教育的手段、内容进行包装和修饰,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学习,主动去传播,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成为学生争相去追求、去实践的对象。要从学科建设、教材编写、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注意同其他学科间的互通共融,以点带面,重点突破,让思想政治教育在增进知识、修养的同时,丰富生活;教材编写上力求严谨求实、逻辑清晰、体例创新、事例鲜活,富于针对性和实效性;课程设置方面,贯穿成才教育、创新教育及社会实践的功能,正确处理德育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关系,减量求质,着眼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真正提高以及思想政治课程本身的科学发展。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师人格魅力,因时因地采用案例分析、启发研究、活动嵌入、换位互动、竞赛项目以及其他科学新颖的教学方法,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贯穿人本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道德修养和情感价值,使其具有高尚的道德操守和丰富的文化知识,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其本质在于育人。而我们强调的思政教育的发展和创新,不仅体现在理论的发展、手段的变革、内容的更新,更重要的在于一切服务和创新都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学习知识、领会知识,有利于学生更长远的发展和提高。因此,坚持学生本位,是思政教育发展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要注重学生主体性的提升。但“重理论体系阐述,轻现实问题研究;重理论知识传播,轻学生能力培养;重教师单向教育,轻师生双向沟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