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舒婷的诗歌以感人的新奇的艺术形象、真实而诚挚的思想感情、完美而独创的艺术形式体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意美。
[关键词]当代诗歌;舒婷;历史地位;艺术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7.2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2 — 0086 — 02
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女诗人。1952年6月6日出生于福建龙海市石码镇,1969年初中未毕业即下乡,到闽西北山区的上杭县插队落户,1971年开始写诗和散文,并得到当时被流放到闽西北山区的福建诗人蔡其矫的指导,其诗在知青中流传。1972年返城当工人,现居住于厦门市鼓浪屿。1979年4月,在《诗刊》上发表《致橡树》,这是她第一次公开发表的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她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1982)、《舒婷、顾城抒情诗选》(1982)、舒婷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诗集《双桅船》获得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新诗(诗集)评选的“二等奖”。出版的诗集有《会唱歌的鸢尾花》、《五人诗选》、《始祖鸟》、《舒婷的诗》。之后兴趣逐渐转向了散文创作,发表散文集《心烟》等。
一、诗歌的历史地位及发展阶段
作为新诗潮第一次浪潮的朦胧诗,经过“文革”时期长时间的准备,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从民间走上诗坛,并达到了它的鼎盛期。1982年之后,逐渐走向衰落。1986年,梁小斌写了《诗人的崩溃》一文,宣告了朦胧诗的最终解体。
朦胧诗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舒婷与食指、北岛、顾城、梁小斌、江河、杨炼等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朦胧诗”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舒婷在当时是以真挚清新、婉转自然的风格赢得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她的诗情感丰富细腻,始终有一种清纯明净的气息。内心情感和她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成就了她诗歌的独特艺术魅力,从而使之在新时期诗歌的园地里凸显出一道绮丽、绚目而美妙的风景!
她的诗其实并不复杂,只不过是执着于表达个人的内心情感而采用了多种隐曲的修辞手法,正因为此,她的诗在当时触动了人们的心扉,打开了人们封闭、压抑已久的内心世界,而且在艺术上显示了与正统诗歌截然不同的形式。舒婷可能是较早敢于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女性诗人,她的诗中总是隐匿着一种婉曲的而又无法抗拒的力量,一种女性的幽思带着向往与希冀涌动其中,最终获得无可奈何的解脱,这可能就是舒婷的诗最具魅力之处。她的代表作如《致橡树》、《会唱歌的鸢尾花》等,就表现了这种特点。
迄今为止,舒婷的诗歌创作,呈现出三个阶段:1981年以前,为前期诗歌,即朦胧诗;之后搁笔3年,结婚生子,1984年到1990年,为中期诗歌创作阶段;而后又停笔5年,再从1995年写到1997年,为后期诗歌创作阶段。正是舒婷创作的两次重要停顿和自我调整,形成了舒婷诗歌创作的三个时期,造就了三种不同类型的诗歌:即前期的朦胧诗,中期以《圆寂》和《滴水观音》为代表,后期以长诗《最后挽歌》为标志。在她后来的作品中,尤其是到了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她对自我和生命有了更加深刻的发现。这一切无疑在她个人的创作历程上标志着新的高度,像《神女峰》就是可以列入二十世纪新诗经典之作的。舒婷在1981年秋天创作的《会唱歌的鸢尾花》为标志,是从浪漫诗走向现代诗的分界线,体现了诗人向现代主义的某种转化,较为真切的揭示了一位女性诗人内心存在的种种深刻的矛盾,宣告了她新的艺术追求,把笔触向现实生活的纵深开拓。
二、诗歌的艺术价值
1.感人的新奇的艺术形象
诗人善于铺排大量的具体的鲜活的意象,长于感性形象来调动读者的情感体验。如“水车”“矿灯”“稻穗”“路基”“花朵”“起跑线”“黎明”(《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木棉”“橡树”(《致橡树》)“蔷薇”“鸥群”“帐顶”(《向北方》)。或沉重破旧,或生机勃勃,或坚韧峭拔,或明丽清新。意象丰富,涉及广泛,不管是惹人瞩目的山川河流,还是常常被人忽略的甚至是遗忘的花草,都会在她的笔下变得更加生动,更加富有新意。在这些意义隽永的意象词语前面都有或长或短的修饰语,如“破旧”“熏黑”“干瘪”“红硕”“雪白”“挂着眼泪的”等,或状风貌,或摹色彩,或凸显情态,寓有音响和色彩的描绘,逼真的模仿了客观生活,在反映生活中原有的美的基础上,渗透了诗人的审美理想,塑造出了具有美学意义的一系列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调动读者的多种感觉,丝丝入扣。鲜明活跃的形象让读者身临其境,给人以美感享受。如“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寄予了诗人痛苦和欢心等深邃复杂的感情,表达她的人生理想。诗趣婉转跌宕,蕴藉绵长。深沉的思绪,使人在审美欣赏的怡情悦性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和情操的升华。
2.真实而诚挚的思想感情
舒婷的诗思想和情调健康优美,题材和风格新颖别致。善于捕捉生活中色彩最浓、最富有表现力的片段,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和画面,创作出诗的优美意境。作为一位真诚而本色的女诗人,舒婷自然而然地显示了女性立场,她的诗歌也渗透着一种鲜明的女性意识,轻柔、婉约。
以多样的形式,表现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反映人们各种各样的思想感情。题材广泛,或褒贬时代、或爱国忧民,或言情抒志,或描绘景物,都扣和着时代的奏鸣。不只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更重要的是陶冶人们的情操,启迪和激励人们前进。因此,诗歌的主题呈现多样性。
首先,她重视对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的揭示,通过对“自我”情感、心理内容的表现,传达对世界的感情体验,诚实而且清醒,具有探索精神。她诗中的自我,往往有一种忧郁的情调,更多地表现出对自我、对个人情绪的关怀。她在诗中表示蔑视那种“佯装的咆哮”,也厌恶某种“虚伪的平静”。 她说:“我通过我自己深深地意识到:今天,人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我愿意尽可能用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障碍必须扫除,面具应当解下。我相信:人和人是能够互相理解的,通往心灵的道路总可以找到。”她抒写沉默和孤寂,流露出对人心灵沟通的追求:“也许肩上越是沉重/信念越是巍峨/也许为一切苦难疾呼/对个人的不幸只好沉默”(《也许》)。
其次,也有不少关注民族命运、歌咏祖国、反思现实的诗篇,其中并不回避历史的苦难,也没有任何偏激的否定或悲观的抱怨,而是真实的面对和乐观的劝谕,忧愤而又热诚,激切而又丰厚。表现了炽热的爱国情愫及勇于承担责任的情怀。典型的诗作有《献给我的同代人》、《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思精巧,用语圆熟。传示着历史前进的足迹,回想着时代的强音。生动的表达了诗人对时代的热切呼唤,对历史发展的乐观信念。
列托尔斯泰曾说:“艺术家真挚的程度,对艺术感染力的大小的影响比什么都大。”舒婷的伤感是一种美丽的忧郁。纯情、朴实、真挚描写与抒情结合的水乳交融,巧妙自然。是具有艺术生命的感人之作。在曲折委婉的抒情中表达真挚的心声。把充沛的感情熔铸在细腻传神的心理描写中,这在她的爱情诗中表现尤为突出。这种情感又是和时代、和人民一致的,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当舒婷发出“人啊,理解我吧”的声音时,她的美学境界是追求和谐的。
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正如古罗马大文学评论家贺拉斯说的:“一首诗不应以美为满足,必须有魅力,要能按作者愿望左右读者的心灵。”“诗人的愿望应该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又对生活有帮助。”
3.完美而独创的艺术形式
多借鉴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与内心独白的形式。以舒缓的节奏和情深意柔的语气表达了深沉细腻的感情。抑扬顿挫,有急有缓。以象征为中心的多种新的表现手法:贴切的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特别是通感这种手法扩大了感官的审美范围,达到了多种感觉的互相交融,“我要葱绿地每天走进你的诗行/又绯红地每晚回到你的身旁”“你呼吸的轻风吹动我/在一片丁当响的月光下”(《会唱歌的鸢尾花》)。再如《四月的黄昏》、《落叶》等。 创造了深远的意境,脉络流贯,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给读者以精神的启迪。
在艺术上既注重向民歌和古典诗词学习,也很注意借鉴外国诗歌中优秀的东西,并进行了改造和创新,使之具有时代和民族的特点。句式时长时短,体现着节奏旋律的变化,带着一种忧郁而坚韧的色彩。似信笔挥洒,如水之流,浑然天成。用简朴优美的语言,融记叙、描绘、抒情为一炉,交叉穿插,铺陈排比,显示了诗人深厚的底蕴、睿智的才识和丰厚的学养。在艺术上,使诗歌的意境别开生面,独树一帜,生发思绪万千,是精细中见宏大,绵密中有真情。诗人锻句、炼字、造意的娴熟技巧和良苦用心,意味悠长。
《毛诗序》说,诗有感动和感化的力量。舒婷以其真挚绵密的诗情画意,流畅自如的语言,有力的激动着人心。一股股亲热诚挚之情油然于纸面,同时也把读者带入了温煦朴实的氛围之中。自然的拓开了意境,正体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意美。
〔参考文献〕
〔1〕林平乔.舒婷诗歌写作特征论〔J〕.文史博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