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运用产业集群及供应链管理理论,对农产品产业集群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研究十分必要。目前,齐齐哈尔的农产品产业集群虽已初步形成,但农产品供应链的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与物流整合尚待进一步优化。立足于齐齐哈尔发展现状,提出农产品供应链设计原则,并对供应链系统的运行机制进行研究,旨在为齐齐哈尔农产品产业发展提供一种可供借鉴的模式,促进农产品产业集群发展。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F323.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2 — 0084 — 02
一、引言
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从研究危急中的美国杂货店开始。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是指对农产品生产的原料供应、生产加工、产品物流和销售等环节参与者的关系的管理。〔1〕目前,站在产业集群视角下对农产品供应链进行的研究还很少,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易正兰的《农业产业集群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结合探讨》(农村经济,2008.8)。绝大多数研究都是站在制造业、加工业角度进行,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马汉武等的《我国老工业基地融入全球供应链的对策研究——基于产业集群的观点》(工业技术经济,2007.9);俞栋的《基于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管理——浙江大型民企管理创新》(经济论坛2008.2)。这些文献主要是基于产业集群与供应链之间的关系来进行理论与实证讨论,并没有基于一个具体的研究对象提出解决方案。
齐齐哈尔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畜牧业基地之一,农产品资源丰富,有8个县(市)区获得14个“中国特产之乡”称号。本文以齐齐哈尔为研究对象,立足于现有的农产品及农产品加工业现状,依据产业集群理论及供应链理论设计齐齐哈尔市农产品供应链系统,并对其运行机制进行探讨。
二、产业集群与供应链的关系
1.供应链上节点企业实际上也是产业集群的重要节点。企业是按照供应链管理战略思想进行专业化分工后选择的合作伙伴,企业间xsRWU6Y0iGnVKkSMdCM7D1WIyrL33oUwO/P46aMP2/o=的紧密关系形成环环相扣的功能性网链,这些企业在一个整体管理下,实现协同运作和协作经营。同时,这些节点企业也是产业集群的构成实体,从这一意义上讲,产业集群是供应链组链的选择集合。〔2〕
2.产业集群环境降低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成本,提高了供应链的运行效率。产业集群能形成一种有效降低供应链成本的规模效应,当关联产业在空间上聚集到一起达到规模时,就会减少相关企业的成本。由于各企业处在同一协作模式下,就会降低原来不同模式之间的磨擦及适应不良,从而使信息的传输途径更加畅通,便于各参与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3.供应链促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高。集群是企业之间纵向具有高度发达的分工协作,横向具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而形成的网络组织。供应链对组元进行遴选,动态地调节集群内的竞合关系,进而促进集群核心能力的形成。为了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做到及时响应,供应链的营运过程中长期存在“组建-遴选组元-淘汰-组建”的动态循环,以对不同节点的企业进行调整,其选择性和流动性将极大地推动合作竞争意识的加强以及创新的步伐。〔3〕
三、齐齐哈尔农产品及农产品加工业现状
1.农产品生产现状
齐齐哈尔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畜牧业基地,被列为全国20个产粮大市之一。全市9个县(市)中,共有2个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市)、3个国家商品粮大县(市)、4个国家黄牛改良基地、5个国家瘦肉型猪基地,已有8个县(市)区获得14个“中国特产之乡”称号,如讷河市的中国马铃薯之乡、甘南县的中国向日葵之乡、依安县的中国白鹅之乡和油豆角之乡。
2.农产品加工业现状
齐齐哈尔以其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丰富而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发展迅速的绿色食品产业等,被国家权威机构命名为“中国绿色食品之都”。截至目前,齐齐哈尔获得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已达到112个。丰富的农产品基础,成就了以飞鹤乳业、港进粉丝公司、瑞雪糖厂等企业为代表的一批重要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一批有着较强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正在崛起,多层次、多功能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和市场体系发育加快,形式多样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不断涌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一体化经营格局基本形成。截至2008年年底,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中规模以上企业178个,资产总额110亿元,食品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1.5亿元,增长31.4%。
三、齐齐哈尔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的问题
地域特点决定了齐齐哈尔的农产品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强调农产品流通的及时性。目前,齐齐哈尔农产品产业集群内部供应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供应链的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与物流整合尚待进一步优化。
1. 商流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商流不够通畅,农产品交易市场的数量、质量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市场发展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有场无市”和“有市无场”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尤其是一些县级农产品交易市场水平落后,电子化交易手段未得到使用,造成产品交易所受约束较多、效率低下、交易成本较高,农产品市场需求与供给难以匹配。
2. 资金流问题
主要表现在结算手段单一落后和资金风险难以分散两方面。资金结算方面,一些县、乡、村的农产品交易结算措施落后,现仍采取现金结算方式,电子化结算手段基本上没有被采用;风险分散方面,一些地方比较缺乏分散风险措施,保险业务涉及面较窄。
3. 信息流问题
主要表现在农产品价格信息、物流服务产品价格信息等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相对滞后,农产品供应链上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造成了农产品供应链信息流不通畅,供应链上游不知下游需求状况,下游也不知上游供应水平,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市场需求脱钩,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状况知之不多,农产品供应链上存在很多无效的物流,造成资源浪费。
4. 物流问题
目前,齐齐哈尔市的农村地区无论是生产、加工还是流通环节,都存在规模较小、管理水平较低、技术条件较差等问题,这些都制约了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的供给。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装卸搬运、信息处理、运输、销售、消费这个链条中,农产品运输环节是不容忽视的瓶颈,制约了农产品物流的实时流动,而且,各个环节间的衔接水平也不高,很有可能导致农产品供应链的断裂。
四、齐齐哈尔农产品供应链系统设计
1.供应链系统设计
根据齐齐哈尔的实际情况,农产品产业集群的供应链设计原则为: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物流流通为主干,公共信息平台为桥梁,认证中心为保障,政府调控为支撑,建立适合齐齐哈尔现状的供应链系统。
2. 运行机制
(1)商流。对农产品产业集群供应链的商流提供金融支持,采取政府财政投入与龙头企业市场行为相结合的金融模式。通过政府投入资金建设相应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基本的交易基础设施以及相应的交易信息系统,构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配置相应资金,引导农产品供应链龙头企业。
(2)信息流。对农产品供应链信息流提供财政资金投入,支持农产品价格信息、物流服务产品价格信息等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建立和国家、省、市对接的区域性数据库,开发应用相关的信息处理和服务软件。应采取政府财政投入与龙头企业市场行为相结合的金融模式,在搞好常规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加强对主要农产品的月度、季度经济形势分析,形成定期信息分析预测和农产品的监测预警体系。
(3)资金流。对农产品供应链的资金结算提供金融支持。改进和完善相应的结算支付体系,全面提升资金运作的电子化水平。农产品供应链运行涉及的农户、商业企业与物流企业等可通过各银行网点、互联网、信用卡、电话以及短信等方式进行资金支付与结算,从而提高供应链条的交易效率。〔4〕同时,以银行为主导建立企业信誉认证中心,确保农产品产业集群供应链的资金流顺畅运行,有效降低贷款人的风险。
(4)物流。根据支持的对象,相应设计农产品供应链上的物流金融支持模式。建议采用国家财政支持模式,建设农村的道路交通等基础物流设施。政府根据各地区所需的物流规模及发展趋势进行相应投入。物流环节与农产品加工生产的专业化方面,由政府引导构建物流外包市场,并由金融机构根据市场需要提供信贷,扶持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农产品物流设备的开发设计上,应将资金注入到现实急需的物流技术研发项目中去。
(5)政府职能。加强政府职能部门对农产品物流的宏观调控功能。政府出台相关法规政策,规范企业行为,对农产品产业集群供应链提供支持。采用国资控股和“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运作模式创建农产品交易中心,为交易各方提供交易结算、展览展示、质量检测、安全追溯、远程交互、供需发布等各种综合信息服务,并通过农产品流通的集约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建立生产基地与市场间的对接桥梁。〔5〕
五、结论
齐齐哈尔市是中国农业大市,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农产品产业集群格局。但由于历史原因及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等因素影响,其供应链管理发展相对落后,直接影响农产品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提出了“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物流流通为主干,公共信息平台为桥梁,认证中心为保障,政府调控为支撑”的建设原则,设计出适合齐齐哈尔产业集群现状的供应链系统,并对其运行机制进行了探索,旨在为齐齐哈尔农产品产业发展提供一种借鉴模式,进而促进农产品产业集群发展,推进齐齐哈尔市经济腾飞。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