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层面

2011-01-01 00:00:00
理论观察 2011年2期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一项政治优势,它为革命的胜利、建设的顺利进行以及人们社会主义道德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起作用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分为思想教育(统一思想认识教育)和道德教育(品德修养教育)两个层面,从这两个层面来分析,可以使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更加清晰,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估提供一个立足点。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2 — 0022 — 03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使人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品德。〔2〕思想不同于品德,将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教育(统一思想认识教育)和道德教育(品德修养教育)两个层面混为一谈,不仅不利于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而且给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估也带来极大的障碍。
  
  一、思想与品德,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层面
  
  “思想”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如下:(1)理性认识的成果;(2)念头、想法;(3)理论体系;(4)动词,想。〔3〕其它一些工具书对此的解释也都是大同小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谓的“思想”,既指念头、想法,又指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性认识成果,最终指向理论化和系统化的认识,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军事思想等。对思想的特性进行分析,对于我们认识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根源于实践,实践的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思想的特性。通过对实践特点的把握,思想的特性可归结如下:⑴主观能动性。思想是人脑对客观实在的积极、主动、有选择的反映,可以通过人的实践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正确的思想通过实践可以合目的地改造世界,不完全正确的、错误的思想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有时甚至会造成破坏性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使人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从而有正确的实践活动。(2)客观物质性。思想虽然是人脑中的东西,但其内容则来源于客观世界。毛泽东说过:“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4〕人以何种实践方式存在的,就会有什么样的思想。此外,思想不仅来源于客观存在,而且最终可以转化为物质性力量,马克思说:“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5〕不仅如此,思想正确与否也要通过实践\\通过客观世界来检验。思想的客观物质性是人们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保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根源所在。(3)社会历史性。人们的思想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不能离开与他人、与社会的联系,绝对孤立的思想认识活动是不存在的。人们的思想活动还要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没有脱离具体历史条件的思想活动。在不同的条件下,思想活动的对象、内容、水平、规模、广度和深度也不同,这说明了思想活动要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思想具有易变的特点。这三个特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中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物质性成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而社会历史性则使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和科学性相统一。
   “品德”一词在工具书中的解释大都是“品性道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一般来说,品德具有如下特性:(1)长期性。首先,品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是个人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道德认知、道德内化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价值选择性行为。其次,品德对个人的影响也具有长期性。良好的品德,使人在一生中面临选择时毫不迟疑地考虑到他人、社会的利益,然后才是个人的利益。不良的品德,则会使人自私自利,危害集体危害国家,最终于也会毁了自我。最后,由良好品德所塑造的伟大人格对家庭、集体和社会的影响具有长期性。社会中往往有这样一些人,虽然他们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永远激励着后来人去践行自己的责任与使命。(2)稳定性。品德的形成、作用的长期性造就了品德稳定性。品德一经形成,便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一些危急关头,有的人挺身而出,有的人犹豫不决,有的人则退缩退让。除了其他的一些考量外,主要是因为各个人的品德的差异。其次,品德的稳定性表现在其变化的迟缓性。品德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品德的转变与提升,也不是一次两次的谈话等教育活动可以做到,它是一个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培养的过程。(3)阶级性与可塑性。品德是个人对社会道德的选择和深化的过程,这里面涉及两个问题,一是选择什么,二是外部的社会道德环境是否可控。前一个问题,正是品德的阶级性问题,后一个正是可塑性问题。一个人面临的社会道德环境是复杂的,里面可能有资产阶级的道德、社会主义的道德、封建主义的道德,个人由于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的不同,从而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无阶级的道德是不存在的,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说到:“在我们看来,超人类社会的道德是没有的;那是一种欺骗。”〔6〕其次,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要面对既成的并且不断发展着的社会环境,要受到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的制约。在社会生活中,个人怎样生活,他自己也就具有怎样的面貌。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首先就取决于他所进行的社会实践的实际内容。〔7〕而道德教育正是通过改变人们的社会实践的条件和环境来塑造人们的品德。以上品德的几个特性是互相联系而存在的,与思想相比,它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的稳定性。
   思想和品德各自的特性决定了统一思想认识教育和品德修养教育的不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首先要把这两个层面区别开来。一般说来,思想具有易变性,它与具体利益的联系更加紧密。恩格斯曾经说过:“思想一旦离开了‘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8〕而道德相对来讲就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并且与具体的利益并不具有直接联系。因此,在进行品德修养教育时要注意这一点,不要寄希望于一次两次的教育活动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两个层面,在开展时要注意到两个层面的不同,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引导。
  
   二、德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层面
  
   德育即道德教育,就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教育。〔9〕如前所述,思想政治教育是既包括思想教育(统一思想认识教育)又包括道德教育(品德修养教育)。可见,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层面。以下分别从各自的过程和特点来进行说明。
   道德教育过程,基本上与人们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完善过程相一致。〔10〕道德人格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5种因素构成的。按照道德人格的一般形成过程,道德教育也就必须是一个帮助受教育者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和坚定道德信念并最后形成道德习惯的过程。道德教育的起点,是提高人们的道德认识。第二步,是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感。第三步,是锻炼受教育者的道德意志。第四步,是受教育者确立道德信念。最后,也就是道德教育的最后完成,是受教育者养成道德习惯。即是使人们对于道德规范要求习惯于遵守,须臾不离,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就要求对人们不断地进行教育,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道德教育的全过程,具有一定的前后次序性,但这种次序并不是机械排列、不可更改的。实际中的道德教育过程是复杂的,它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道德教育的步骤具有同时性。在实际道德教育中的五个步骤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教育就不能单纯地从某一方面施加教育和影响,而应该从多方面着手,同时进行认识、情感、意志、信念和习惯方面的训练,使它们相互烘托,相互促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2)道德教育的起点具有多样性。进行道德教育,不应机械地把提高道德认识作为起点。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环境的道德关系和状况不同,不同的受教育者的生活经验和原有品质、人格状况不同,这就需要不同情况不同对待因人因时而选择确定着手点。(3)道德教育的进程具有重复性和渐进性。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受教育者道德状况总会有反复,这就需要教育者十分耐心,不可一日暴之,十日寒之。道德品质的提高和高尚人格的形成,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只能是建立在平时道德行为不断积累的基础之上,由量变到质变。进行道德教育不可操之过急,而要打持久战,不轻视人们道德上任何微小的进步。(4)道德教育具有实践性。首先,道德教育必须适应当时社会实践的客观状况和客观要求。其次,道德教育必须引导受教育者深入实际实践道德义务。最后,道德教育者必须首先实践道德义务,先正己后教人。道德教育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