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以其学者的智慧和革命家的气魄,树立起批判性思维的大旗。邓小平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邓小平的理论鲜明特征是主体批判性思维;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改变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促进了中国的繁荣和发展;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当代世界的社会主义发展指出了光明的前途和道路。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批判性思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A849.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2 — 0014 — 02
在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无疑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转折点和里程碑。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邓小平同志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和实践探索精神,以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他不仅为中国,也为全世界的社会主义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找到了新的途径和道路,并开创了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篇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实践风格的科学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与他的主体批判性思维特征
毋庸置疑,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与他的科学的哲学认识方法和思维方式及科学的实践观是截然不可分的。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深刻哲学内涵却在于他的科学的主体批判性思维方法。科学的批判精神并非否定一切,而是辩证的否定,是继承与扬弃的否定。“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1〕24正是这种科学的、不可动摇的主体批判性思维使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没有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个别结论,而是“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所谓无情,意义有二,即这种批判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临到触犯当权者也不退缩。”不难看出马克思的批判精神是两方面的,即指向对立面的和指向自身的。邓小平继承和发扬了这种批判精神,去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从而也为世界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迎来了新的曙光。
在对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过程中,一方面,在实践中邓小平同志以他个人为认识主体,以其深邃而远大的目光来对社会主义发展进行反思和自我批判。扬弃和超越了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实践的批判与理论批判是对现实及其理论的一种自觉能动的批判,通过批判者不断解决自身思维和现实的矛盾,才能随时校准批判的方向,真正将实践批判和理论批判贯彻到底,并实现无愧于时代的伟大创新。另一方面,邓小平同志又是以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尊重并热爱人民的情感把中华民族作为实践的主体,来判别和扬弃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求和实践为最高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这是邓小平同志批判思维和实践活动成功与否的客观尺度。
自我批判与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本质特征。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无畏的批判精神对我国走过的社会主义道路和实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进行了科学的剖析与认识,不断解决自身思维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作到彻底的批判和自我批判,才能使包括社会主义理论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得到充实、丰富和发展。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重要环节。l9世纪40年代,早年的马克思“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2〕41620世纪末的伟大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同志也是在理论思维上高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旗,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思想原则,重新审视中国乃至世界的社会主义走过的道路,提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诘问。在时代交替和社会变革的重大关键时刻,科学的批判精神与否定尤为重要。
邓小平同志坚持和继承了马克思的批判精神,他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和从人民为主体出发的原则,扬弃和超越传统的社会主义发展观。20世纪90年代初,在历经了十余年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艰苦探索后,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问题在1992年南巡讲话等一系列理论中得到了成熟和发展。我们可深层体悟到邓小平理论内在的那种敢于突破陈规的批判性精神的实质。从邓小平同志批判“两个凡是”到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一步一步的发展,可以说,邓小平同志的理论处处渗透着批判性精神。他以一种全新的理论思维和实践观点对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做出了全新的诠释,从而也以一种充满生命的理论和实践实现了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邓小平同志以强烈的主体批判性思维打破了传统社会发展观的束缚。“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对传统社会主义发展观进行扬弃,从而在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等方面以一种全新面貌和崭新的富有生命活力的理论和实践出现在东方亚洲的中国。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价值理念改变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什么是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制度会对中国人民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它的价值标准是什么?这既是它的生命活力所在,也是它的价值所在。邓小平的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丰富和发展,它是一个科学的体系。在怎样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上,邓小平果断的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此作为我们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深刻体现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那种“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与社会进步和发展相悖的。“如果经济老是停留在低速度,生活水平就难以提高——这不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3〕354邓小平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结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的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如果说我们建国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些忽略。”〔4〕对于中国人民来说社会主义的真正价值是要使国家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富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同志从倡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到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三个有利于思想的提出,启迪并使得中国人民改变了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念。只有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才会使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活力和真正价值,从而也使人民从困惑中摆脱出来。这种科学的社会价值观念已形成并为人民接受,它的基础是实践批判、理论批判和自我批判精神的弘扬和实现。邓小平同志是从人民的主体利益出发对传统社会主义的观点进行了剖析,并以此为出发点阐述了改革的意义和目的。
社会主义就是要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和进步。但在如何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的道路选择上,邓小平同志打破了传统社会主义观点的禁锢,以科学的辩证思维提出了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带动大家共同富裕。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理论使得全社会的人民不仅在价值观念上,而且在社会伦理观上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社会竞争中发挥劳动者的聪明才智实现社会进步。邓小平同志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同时也使得广大的人民从价值观、道德观上理解并接受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理论一旦被群众所掌握也必然会发挥出巨大的物质力量。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以人民群众为最高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党和国家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当代社会主义指明了前途和道路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要做到与时俱进,必须不断地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返回理论自身进行审视,审视其理论赖以建立的实践基础,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修正和发展,并使其充满活力,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真谛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一百六十多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5〕9中国的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深刻变化已令世界所刮目相看。它打破了“社会主义奄奄一息”的悲观论调,它的繁荣和发展给世界的社会主义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并展现了光明的前途。20世纪80年代末,当东欧裂变和苏联解体发生后,传统体制下的社会主义失去了往日的光环而走向低迷,人们在怀疑。在这种历史背景条件下,作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同志并没有沉沦与失望,他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一种发展的学说和实践着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是在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实践过程中构建起来的。它首先强调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国情的实际出发,从本民族的特点出发,适合国情,走自己的路。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种结合正确和成功,就成为正确的理论并具有“普遍真理论”的意义,能够指导国情相同或相仿国家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进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因此,这一科学社会主义新型理论,对于落后国家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针对性、适应性很强,并具有指导意义。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视察了深圳、武昌、上海、珠海,发表了南巡讲话,在理论和实践上,他以一种无所畏惧的理论勇气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魄在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等方面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及思想文化等方面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理论和见解。他以一种实践批判精神诠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机制等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变迁,以其辉煌瞩目的发展向世界证明了社会主义的蓬勃生命力。
作为当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邓小平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特征。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邓小平同志将主体批判性思维和科学价值观引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从真理观和价值观的角度来研究和探讨社会主义。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经历了曲折探索后走向了光明的未来,从理论和实践上为世界的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6.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54.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9.
〔责任编辑:程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