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俭
牛 俭 天津市蓟县渔阳中学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教育指导思想和城乡办学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学校教育包括以传承为基本方式的教学模式、以说教为主的德育模式、以考高分为主要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致使教育成为人们不满意的领域之一。对于这种局面的形成,人们注意到了包括中、高考未及时跟进改革,学校行政化管理等诸多因素。但是,相当数量的教师因存在隐性自卑而形成的“自我”缺失或者“自我”不能得到充分开发,对教学改革进程的影响,往往未能进入人们的视野。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最终实践者,一切教学改革如果没有教师的参与和实施,就是没有效果的。可环顾教师群体,不难发现这样一些现象。
崇拜名师,菲薄自我。名师是教师心目中的英雄。许多教师对名师赞叹不已,述说名师如数家珍,写文章、做演讲、教育学生,动辄引用名师之言作为自己思想的依据。但是,如谈及名师成功之道,他们又会把名师的成功或归于客观因素,或归于个人才华,或归于机遇。言外之意,自己缺少那样的客观因素或者先天才华,时不时地还会埋怨自己命蹇时乖。结果,“名师工程”建设多年,仍是名人名师月朗星稀,而非群星璀璨。
迷信传统,缺失自我。中国几千年来的教育传统和前人留下的深邃教育思想无疑是教育的宝贵财富和今人的教育利器。但是,许多教师学习教育经典,不是研究怎样推陈出新和创造升华,进而形成自己的教育认识,而是简单的“复古”或“师古”,甚至是简单复述或引用前人以为资本。
屈服环境,埋藏自我。每个人都不可能不受时代和环境的影响,但像如今这样千校一面、万人一腔的状况,也实在少见。向时间要质量、向练习要成绩,几乎成为基础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法宝”。至今已严重到如此地步:似乎不抢时间、不给学生多留作业,就是对学生不负责任。并非缺少有真知灼见的教师,也并不是没有多少教师懂得素质教育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更为有益,而是因为很多教师缺少创新实践的勇气,不敢为天下先,看看别人,看看周围,终于屈服于环境,加入了争抢学生时间、加重学生负担的行列。
甘守落后,游戏人生。还有一些教师,既不是传统教育的坚定“卫道士”,也不是素质教育的清醒实践者,而是教师队伍中的“逍遥派”。有的似乎是“世人皆醉我独醒”,又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对教育的弊端看得清清楚楚,又自觉无力回天,从而选择游戏人生。有的崇尚“不骑马,不骑牛,骑着毛驴占中游”的做人方式。有的本来就是一个追求舒适安逸、缺少责任意识的人。这些教师追求“逍遥”的原因不一,但行为大体相似:把自己淹没于芸芸众生之中,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教师崇拜别人而不崇拜自己,崇拜过去而不崇拜现在,屈服环境而不是让环境屈服,甘于落后而不勇于奋斗,说到底,都不过是自卑的另类表现形式。换言之,“自我”不是没有被别人而是没有被自己正确认识和对待,至少是“自我”还没有充分觉醒。
教师形成这种局面的外在因素,一是单一培养目标和单一评价方式。人的特质决定了人的各种能力有长有短,扬长避短才能有所作为,弃长用短则很难有所作为。但是,现在的教育说起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实际上培养能够考高分的学生是唯一目标,德育、体育、美育已被边缘化。社会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的标准也以此为主。这样的宏观走向,无情地拆掉了许多教师扬长避短的舞台,而设定了他们无所作为的结果。
二是畸形竞争环境。现在中小学的升学竞争还是非常激烈。升学竞争的胜利者可以披红戴花,受到各方赞扬,得到种种荣誉;而升学竞争的失败者,不论他的行为是否更有益于学生,得到的只有领导的冷漠、学生家长的贬斥和同行的小视。面对如此分明的“奖罚”,谁敢去“创”没有把握的“新”?没有创新,何来成功?失却成功,又何来自信?
三是传承教育方式和行政化学校氛围。悠久的传承教育历史造就了学校特有的传承教育模式,学校传承教育模式又在教师头脑中留下了传承教育的刻板印象。与启发式、诱导式、自学辅导等教育方式相比,传承教育方式是最单调、最简化、最少创造性的教育方式。加之学校以行政化管理方式,强力推行所谓标准化教学,各种学术思想难以充分展示,教师的创造空间进一步收窄,“离经叛道”的危险性进一步加大,教师希冀有所作为也就更加困难。
“同在一片蓝天下”,魏书生、李吉林、孙维刚等人为什么可以脱颖而出?重要原因就是外因固然重要、强大,关键还在内因,内因起着决定作用。
教师内心深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卑,至少是缺少自信,很多时候,大多数教师缺乏自信并不是自己真的无能,而是“自以为卑”,往往是因为工作或生活上遭受了一些挫折和失败,就背负着失败的阴影越走越远,由自责而自罪,由自罪而自弃,自我熄灭了自信的火花。
具体说来,有的源于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初踏教坛,每个教师都会立志有所作为。但现实中的自我总是落后于理想中的自我,长此以往,自责和自卑之心渐长,自信和自强之意渐消,最终走向了心灰意冷。殊不知,理想就是与现实的差距,同时又是生命的本能,生命不息,新理想就会接踵而至。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着差距。有的人过高估计自己,这些人不乏伟大理想与抱负,但由于不能容忍和接受自己哪一方面落后于人,而自身又不可能样样优于他人,其结果自然是一次又一次的自感失败。不断经受“失败”的打击,自尊心经常受到伤害,最终会使自己不敢直面现实,变成一个自卑者。有的缘于过低估计自己,对于这些教师,工作生活中的一点不如意都可能成为他们自我贬低的起因:经受了一两次失败会自惭形秽,本来是某种教法本身效率不高却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看见别的教师讲了一两节好课,甚至听见有人赞扬别的教师几句,也会拿自己作对比,自责自罪。总是对自己持悲观态度,夸大自身的缺点与不足,低估自己的力量与能力,甚至否定自我存在的价值,最终只能落入自卑的泥潭。
历史终究是人创造的,每个人都应该也能够为环境和历史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但是,无论因为何种原因,也无论才干大小,一个人一旦陷入自卑,就会迷失“自我”,成为一个懦弱的人、一事无成的人。在这种人面前,小小的困难也会成为不可逾越的高山,无限的光明也会化为浓浓的阴影。如果心理自卑、“自我”缺失的教师达到一定数量,他们又处于作为教学改革最终实践者的地位,教学改革必然要受到制约。
在人类的历史上,外部环境或自身条件严酷却成大业者,数不胜数。作为教师,怎么由自卑变为自信、由“无自我”变为“有自我”呢?
第一,要树立“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认识客观、认识自我和提升自我的基础,也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原动力。人只有正确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才能自觉自律地去行动,达到成功的彼岸。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一要悦纳自我。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无数的亮点。自己要学会欣赏自己,善于发现自己哪怕微小的亮点,并使之放大、增多,慢慢就连成了亮丽的人生风景线。二要正确与人比较。自我意识是在与外界交往中,综合各方面的信息逐步形成的自我体验和自我感觉。在这个过程中,接受过多负面信息会自我矮化,接受过多正面信息会自我膨胀,所以,要善于和成功人士做全面比较,不要只以己之短比人之长,也不要只以己之长比人之短。比如,以魏书生为样本,从学历、学生、学校、奋斗精神、创新意识、思想方法以及创造贡献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比较,就不难发现,自己在本职岗位上有自己的优势,差距主要在思想、意识、精神方面。这样,自己就有了前进的方向和勇气。三要积极提升自我。明确了前进的方向,就要努力付诸实施。其中要特别注意提高自我效能感和进行积极的自我尝试。自我效能感即我能做成某件事情的期望与预期,与成功一般是正相关的,成功期望和预期愈强烈,愈能迎接更加艰巨的挑战,表现出更强的坚持力,从而增加成功的可能性。只有不断进行积极的自我尝试,才能不断发现成功的新支点,把人生推向成功的顶峰。
第二,要树立批判意识。每个教师都知道,只有拿起批判的武器,敢于并善于肯定和否定,才能有所创造。但有些人往往止步于经典或权威。一具体到人和事,就忘记了这个道理。以教育经典“传道、授业、解惑”为例,其正确的一面不言而喻。但是,如果把它绝对化,就会走向谬误,湮没自我。试想,如果教师的任务仅仅是“传、授、解”,那么,学生的任务无疑只是“承、受、接”。如果那样,教师只能做个知识阐释者,学生只能做个活的知识容器,学生的主体作用何在?教师的能动作用何在?师生之间的感情互动何在?教师的任务应该是既要传道,更要引道,引导学生识道、辨道、正道;既要授业,更要助业,支持学生探业、研业、用业;既要解惑,更要设惑,鼓励学生敢惑、善惑、探惑。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体现教师的真正价值和教育的真正意义。
第三,要树立创新意识。一方面,教师需要以创新做自己攀登的阶梯。因为创新是事物发展和事业成功的唯一通途。在创新问题上切忌把创新神秘化。创新可以是有所创造,也可以是更新自我,每个教师都具有创新的能力和条件。另一方面,创新是教育的时代主题并具有广阔的空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素质教育的推进,给教学创新提出了许多新课题,德智体美各育的教材、教法、教育模式,师德、师风、师表、教育技术、教学条件等等,都是教师创新的极好舞台。每个有志教师,都应投身改革的大潮,亮丽自己的人生。
第四,要树立奋斗意识。人人知道,伟大和艰巨、机遇和挑战、成功和奋斗,总是紧紧连在一起的,不想付出的人,必将一事无成。然而更多的自卑者,不是不想奋斗,而是不敢奋斗。在事业面前怀疑自己的能力是错误的,归罪于客观因素更是错误的。人的作为就在于正确地把握事物的度,当好世界的“主人”,正确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建设更好的客观世界,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既应有这样的胸怀,又该有这样的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