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鑫
(大连教育学院 初中教师教育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1)
汉语知识与思维训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缺失
——大连市2010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及启示*
邓 鑫
(大连教育学院 初中教师教育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1)
汉语知识是奠定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石,发展思维则是语文素养的灵魂。教学中,应适时、适量、适度地向学生传授汉语知识,并把发展思维作为语文教学的必要任务。
初中语文教学;汉语知识;思维训练
大连市2010年初中语文中考试卷在结构和内容上均发生了一些变化,我们在关注其显性变化的同时,还应分析渗透其中的教学理念,获得启示,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
汉语知识包括语音、标点符号、汉字、词(词的分类、词义的褒贬)、短语、句子的基本成分、修辞、句式的变换和选择。这些知识曾是语文课堂上的必修内容,但随着课改的实施,汉语知识的教学却渐渐淡出了语文课堂,或者说它们的命运完全取决于中考题目。中考试题涉及的便有幸“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而且中考以什么样的形式测试,它们就以什么样的形式存活着;中考试题不涉及的,语文课堂上也不再进行讲授。的确,课改之前的汉语知识教学存在着过深、过难、过死的倾向,这是要通过课改改掉的,但不应改掉汉语知识教学本身。汉语知识是学生理解课文、增强语感、更好表达、养成良好文化素养的根基,是语文课之所以成为语文课的根本,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标志。所以,汉语知识回归语文课堂是必要的。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谈汉语知识教学的必要性。
在大连市中考语文试题中,直接考查字词的题目一般只考查字音、字形,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强化加点字的注音,只强化正确书写字形,至于词义,学生是否了解、了解得是否准确全凭学生自己掌控。这样的字词学习偏积累轻运用,最终只能应对试卷上的那一道题,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则是低功效的。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说:怎样才叫学会了一个词?会读、会写、会用才能叫做学会。而如今我们的课堂上对字词的教学恰恰多停留在“会写”“会读”的层面上,不训练“会用”,学生只把字词当做了没有生命的拿分工具,丝毫感觉不到字词本身的生命体征,久而久之,磨钝了语言敏感度,还谈何体验、感悟?还何求说话、写作语言的灵动?又怎能落实“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这一基本课程理念?
对句式的选择,是指在某个上下文里该用哪种句式最为合适,最富表现力。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不同的句式其风格色彩、表达效果完全不一样。选用什么样的句式,这跟文章的体裁、主题、风格、所要刻画的人物形象以及句子的上下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安塞腰鼓》多采用短句,读来铿锵有力,把安塞腰鼓的雄浑表现得酣畅淋漓。前文所举的仿句题,脱胎于教材中《观舞记》开篇的并列假设句,这种并列假设句式,把作者对舞者的赞美之情一开篇就拉升到了顶点,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精妙的句式在教材所选的篇章中俯拾皆是,只可惜满堂的感悟、品味却忽视了句式的魅力,连认知都谈不上,更别说引导运用了。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性。思维的过程就是人脑对信息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并作出决定的过程。作为工具学科的语文,在训练学生的思维方面负有重要的使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总目标的第4条中有明确的表述:“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2]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过:“教师应从学生思想感情、知识能力的实际出发,运用文章精要之处,开启学生思维的窍门。”目前许多语文教师在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并没有清醒地意识到思维训练的重要性,或者朦胧意识到了,却把握不住思维训练的尺度,只是笼统的提出要进行思维训练,却不知如何进行。究其原因,一是不少语文教师缺乏思维学的基础知识,二是不知道思维训练必须依托听、说、读、写的具体内容,因而去另起炉灶进行所谓的思维训练。我们仍以2010年大连市语文中考试卷为例来认识思维训练的重要性。
再如第7小题:请依据名著阅读积累,填写表格。在大连的中考试题中,名著阅读题是第一次作为正卷内容进行考核,考核的角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从这个题目的设计上,可以清晰的看出考查思维能力的倾向。要解答好这道题,读原著,熟悉其情节人物是前提,但还不够,还必须运用辩证思维去分析、综合、概括读到的显性信息,学会一分为二地客观地看待人、事、物。这种辩证思维的训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严密,学生掌握了辩证思维的能力,将来走上社会,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就不至于一叶障目、迷惑慌乱,就能很快地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而游刃有余地对待。
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的高低决定了文本解读质量的优劣。如试卷中的第15小题:诗中的“泻”字用得精妙,请加以赏析。在解答此题时,学生要能准确地赏析出“泻”字的妙处,就得运用想象思维,在脑海中绘出诗句所描绘的画面,这样才能赏出韵味,赏得正确。再如第20小题:为什么说麻雀是值得我们敬重?第21小题:说说第⑿段中这句话的深层含义。面对这样理解性的测试题目,我们常常要运用联想,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知识及对生活的认识带入阅读中,将作品中的的人物、场景同自己生活中相似的情景相联系;也可将文中的人、事与其他篇章中人、事相联系;也可将文中的一件事、一个人与文中的其他事、其他人相联系,从而整体把握文章主旨、人物形象。再如第24小题:结合本文和下面一则或多则材料,对“它们会站在我的手上吗?”这一问题,作出你的回答。“它们会站在我的手上吗?”对于这个问题,文中是没有答案。学生必须依据原文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倾向,依据所给材料的内容作出推理判断,给出自己的答案。学生在推理的过程中训练了想象力、思辨力、假设论证力和求同求异思维能力。
我们呼唤汉语知识的回归,并不是不问难易地灌给学生们一些死知识,而应有更深远的追求。
教学中应把初中语音教学渗透于口语交际、阅读教学之中。例如多音字在不同语境中的读法、双声和叠韵以及双声叠韵词的用法、句中词语声调的搭配、说话和朗读的语调等等,这样的教学内容配合以诵读涵咏为基本途径的教学方式,可以为语感形成服务。
语法学习淡而不退。淡化语法教学是指不追求语法教学的术语化、系统化,而不是让语法教学彻底退出语文课堂,最基本的知识概念和序列,诸如词类、句子结构、句间关系等最基础的语法知识还是应该教授给学生。在此基础上,突出词义和感情色彩的辨析、句式的选择和变化、语序与句序的安排等知识,教学中多以增、删、移、换的方式进行比较,这对克服语感教学中的主观性倾向,增强学生语感的准确性大有裨益。
语义感是语感中最关键的部分。我们听、说、读、写,常常是无需刻意思索,就能理解和表达,甚至能理解和表达较为深刻或含蓄的意思,这就是良好语义感在起作用。为培养语义感进行的汉语知识教学,宜以修辞等知识为主要内容,尤其凸显语句的内涵、韵致、情味等,教学中不能流于识别知识的层面,而应注重在语境中领悟与运用,这样才有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加强逆向思维训练。实践证明,对某些问题有时利用正向思维不易找到正确的答案,而运用逆向思维常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功效,这说明逆向思维是摆脱常规思维羁绊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阅读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逆向性阅读分析。如指导学生阅读《愚公移山》时,引导学生思考:有人说愚公若没有神的帮助,不知要多少代人才能挖走太行、王屋二山,他为什么不搬家呢?这不是名副其实的“愚公”吗?教师逆向指导学生思考,容易触发学生的阅读求知欲和探索欲,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不唯上、不唯书”的科学精神。
加强发散思维训练。“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意思是对同一件事物,从不同角度观察,就有不同的看法,体现出不同的思想意义。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某一问题提出多种解答思路,然后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去进行发散性思考和理解,以另辟蹊径,求取新解。如学生在写作时,往往因为思维定势,思路不开阔,内容单薄,这就需要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以“水滴石穿”为例,学生通常只想到恒心和毅力,如果引导学生分别从“水”“滴”“石”“穿”四个角度写出不同的构思,学生就能总结归纳出“弱能胜强”或“柔能克刚”,不要轻视“小”,要敢于碰硬,顽石是可以攻破的等等观点。
加强想像思维训练。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像思维可以通过情节续写、内容扩写进行训练。如给《皇帝的新装》续写一个结尾,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等。经过这样的训练,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人物性格的认识,而且使文章内容得到了再创作,学生的想像思维在训练中就自然得到了培养。
[1]夏丏尊,叶圣陶.文心[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8:15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
On Lack of Chinese Language Knowledge and Thinking Train ing in Jun ior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ing——Analysisand Inspiration of Chinese Test Questions of Dalian 2010 Senior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 ination
DENG Xin(CenterofJuniorHighSchoolTeacherEducation,DalianEducationUniversity,Dalian116021,China)
Chinese language know ledge underlies students’language capacity;developing thinking is the soul of the capacity.Chinese language know ledge should be imparted to students app rop riately in term s of time,quantity and moderation;developing thinking should be an indispensable task in language teaching.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Chinese language know ledge;thinking training
G632.479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8-388X(2010)03-0044-03
2010-08-30
邓鑫(1970-),女,山东荣城人,中学高级教师。
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