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庆
(大连教育学院 离退休干部处,辽宁 大连 116021)
小学语文形成性评价探索
——以一年级上学期语文学习形成性评价为例
陈中庆*
(大连教育学院 离退休干部处,辽宁 大连 116021)
按照素质教育要求,在大语文观教学思想指导下,探索落实“目标要求”的小学语文形成性评价的原则、方法,并引导家长参与评价。
考试改革;教师;家长;教学管理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旨在减轻小学学生学习语文负担,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可是为什么成效甚微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深入进行小学语文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
众所周知,考试评价对教育教学起到“指挥棒”作用,就像十字路口的“交通灯”,如果是属于素质教育的“交通灯”,会对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开“绿灯”放行;如果是属于应试教育的“交通灯”,它会对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开“红灯”禁止通行。凡是属于应试教育的考试评价必然是注重强化其甄别和选拔功能,会给小学生加重学习负担。所以说,提出“减轻小学生学习语文负担,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教学法”的同时必须对小学生语文考试评价进行符合素质教育的改革探索,制定出一套有效可行、能具体操作的考试评价方案,让这一教学法得到“通行”。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要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评价建议”探索制定出一套小学语文考试评价方案供参考实施,其中着重探索小学语文形成性评价方案。形成性评价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随时进行,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对学生基础知识进行评价,同时对学生的的语言实践能力和学习习惯、情态等进行评定,能及时反馈,有利于及时改进教与学。
必须按照实践科学发展观,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促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的指导思想、教学原则、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要求,促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教学改革思想的落实。
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们探索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试改革,强调综合能力的发展,注重习惯的培养,书面与口头表达并重,课内与课外并重,而不单纯着重于智力的提高,这就要求用不同形式考察加以衡量。
坚持考试评价的全面性,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素质。教学这样,考试评价也应该是这样,都要坚持内容上的全面性。正如“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中指出的:“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从三维方面去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使考试和评价起到促使小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
坚持语文学科考试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就语文学科来说,考试评价内容全面,不仅要评定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及思维的语文实践能力成绩,还要把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也纳入成绩评定之中,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学科考试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包括语文基础知识和学生听、说、读、写及思维等基本技能。其次,要坚持对非智力因素的全面评定。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学习语文的动机、态度、方法和习惯等,这些非智力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实践能力内容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同步发展的。如阅读能力的提高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这又对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其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试改革不能忽视的内容。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又可分解为许多评价要素,在考试评价改革中重点要有如下三项:学习语文的态度、方法和习惯。
坚持考试评价形式和方法的多样性。考试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决定了考试评价形式和方法的多样性。要有形成性的评价和终结性的评价,应加强形成性的评价,期末考试和日常随机单项考查评价相结合。淡化期末集中考试,注重随机考查,更要淡化其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这样改革的好处是:一是克服了“秋后算帐”式的消极因素,减轻了学生的压力。二是便于教师及时得到学生学习语文的反馈信息,把考查纳入教学过程,促进了教学改革。三是便于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四是增强了教师的责任心,促使教师要随时随地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且有针对性开展因材施教。这样,就发挥了考试评定的导向、激励与反馈等诸多功能。
依据“课程标准”对形成性评价提出要求“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如下面所举的对第一学段(1~2年级)的形成性评价时间、内容、形式和方法大致如下:
时间:形成性的评价由于是在日常教学中相机进行,所以应从开学后到期末前整个教学时间进行,不放在期末后。
内容:语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及思维等语文实践能力;非智力方面有学习语文的动机、态度、方法和习惯怎样等。
形式和方法:“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的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有的学校有条件可以为每个学生制作一个光盘,记录了其各方面有关形成性综合内容,期末开家长会发给家长,都是切实可行的。
必须强调两点:第一,第一学段(1~2年级)形成性的评价各项内容、要求必须按“课程标准”的第一学段的“学段目标”确定,每个学期的评价内容、要求还要参见教材的教学内容及要点来确定。如一年级上册开始部分,教学的重点是学好汉语拼音,在突出这个重点的同时,把学拼音、认少量汉字、发展语言结合起来。所以,制定一年级上学期前期的形成性评价重点是评价学生入学后学拼音、识字学词和读儿歌方面的学习兴趣怎样,是否有这方面的学习愿望,有没有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还有拼音、识字学词和读儿歌的能力是否达到教学要求了。第二,为了淡化形成性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不给学生心理压力,严禁用分数评定,更不允许排名次,教师主要用激励性的语言给予恰当的评定,要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学习方法和习惯等好的方面给予肯定与鼓励,对还有不足的提出希望并要有指导性的意见。对一时还没有完成拼音、识字学词学习任务的,读儿歌的能力还有差距的学生教师预先要同家长沟通交流,帮助其完成和达到要求,然后再加以评价。也可以做两次性的评价,有的学生第一次评价之后通过努力有提高,第二次评价时应给予鼓励。总之,对刚入学的学生,不能让形成性的评价给他们心理上造成挫折感,更不能在排名次中让他们自尊心受到伤害。激励性的形成性评价从正面加以引导,会使他们对学好语文产生自信,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后,会更加喜爱语文,乐学语文。
在大语文观教学思想指导下,对学生课外听、说、读、写和思维能力也纳入形成性评价中。如通过课外“阅读笔记”考查其阅读量,通过“记好词语笔记”考查其“词语积累”和“非目标识字”量等学习情况,通过办“手抄报”和“日记本”等考查其写话、习作和观察能力等,还有通过平时是否愿意与同学交流及家长反馈在家的人际交流情况考查其听说等情况,从中也可以更全面了解学生学语文的情态。
希望家长认识到小学语文的考试评价改革极其重要,了解到只有按照素质教育要求对小学语文的考试评价进行改革,才会引导教师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会促使他们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能真正“解放”我们的孩子,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
教师在对孩子进行形成性的评价时,不采用分数评定,不会出现随意性,会根据每个孩子学习语文各项内容完成的情况,用表述性的语言更完整、全面地告知家长。看了这样评价语,家长会较全面了解自己孩子学习语文的情况,知道孩子哪些知识和能力达到要求了,哪些还需要配合教师帮助更好地完成。除此之外,还能从评价语中了解到孩子一些学习行为和情态表现等,能更好地配合教师,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心态等。
家长不要询问孩子在班级学习中的排名,也不要去打听,一定要配合学校和教师淡化个人成绩在班级中的个人定位作法,避免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要坚信自己的孩子只要努力是很优秀的。形成性评价中除了有教师和同学的评价,也需要有来自家长的信息,希望家长能积极同教师进行这方面的交流沟通,如果学校在形成性评价表上有这方面内容填写,请客观真实地写上孩子在家的学语文情况。
1.一年级上学期语文形成性评价表(见表1)表面看似乎条目内容太多,过于繁琐,其实不然,有些项目内容可以综合在一起评价。如拼音学习、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都是教师在每天语文课上,综合考察学生的各项能力是否达到目标基本水准。教师有意对全班每个学生在某单元语文课教学时,按照三维目标要求,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和训练的同时进行测定评价。所以,这种形成性评价虽然是分项的,但却是同时进行的。再如,评价学生识字量和对字意的了解、自主识字的能力,以及阅读的兴趣、课外阅读量是否达标,朗读、背诵能力等,除了在课堂教学中随时进行评价之外,还可在小组同学互评和每两个月一次的班级课外读物汇报会和朗读、背诵交流会同时进行评价。因为学生运用综合的识字方法识字,识字量大了,才能借助拼音读和背记较多的课外读物,同时他喜爱这些课外读物,才会有感情地去朗读和背诵。再如从课堂发言表现,不仅可以评价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可以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等。总之,学校和教师要根据学校、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细化的评价内容、形式、方法等进行合理的综合和改进,时间安排也可以改动。
2.一年级上学期语文形成性评价表评价的内容和达标基本水准是依据“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和“评价建议”制定的,但由于阶段目标的内容比较笼统概括,多数条目是一句话来表达,为了帮助教师能较好地理解和把握好其丰富内涵,把“第一学段”(1~2年级)中一年级上学期教学应该达到的基本水准,以相关的语文知识为背景,按照三维目标要求,对这一学段的评价目标的内容进行深入梳理,该分解的分解,该填充的填充,力求使其达到明确具体、科学有序。
3.这一考试评价改革方案为了淡化其甄别和选拔功能,取消了用分数评定,改用评语形式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各方面情况按照素质教育要求进行评价,所给的评语要体现出整体性和综合性,要把阶段目标中对学生语文学习内在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如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整个学习过程的变化等用外化的明确语言评述出来。如“该生喜爱学习语文,上课发言积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学期课外阅读了很多带图画和拼音的童话、故事……”。再如“该生刚入校课堂发言有些腼腆,不积极,但后来通过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上课能举手发言了,在小组讨论的时候也能说出和同学不同的意见,作业本写得愈来愈整洁工整了。”对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评价,虽然“语文学习具有重感情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但是,不是主要手段不等于不能合理恰当地运用这一手段。所以,通过课内外的学生学习语文表现和听、说、读、写及思维训练各项达标情况,可以用具有激励性评价的语言,对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等逐项进行评定,并指出努力方向。
教师写这些评价前,除了要根据自己平时对学生的各方面语文学习情况的观察、记录等之外,还要听取同学之间的评价,更要提前与家长交流沟通,获得家长提供学生在家里学习语文各方面表现信息后,才综合进行评价。
4.进行形成性评价,教师必须做到如下三点:
(1)平时语文教学一定要按照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出现死角。比如,在很多项的评价中有学生的课堂表现,应保证每个学生每周有两次以上表现机会,如在课堂上朗读课文、发言等。教师不能只让举手同学发言,也要鼓励没举手的同学朗读和发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对每个学生进行几项语文学习的考察评价。还有,举办小组或全班课外读物汇报、讲故事、说有趣的所见所闻等活动,也应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并汇报和说讲,教师应成为所有学生的良师益友和服务者。
(2)因为形成性的评价,包括学生课内外的学习情况评价,所以教师必须在大语文观教育思想指导下进行语文教学,重视进行课内外听、说、读、写和思维训练。只有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突出重点,确定每节课训练点,精讲多练,加大训练密度,才能保证在学生语文实践活动中对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进行有效评价,这也必然促进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当前全国小学语文低段教学有向中段拔高现象,从而加重了小学生学习负担。设定基本水准,会消除超标现象,还有,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语文学科所具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理解仍有偏颇,不能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特别要注意的是当前过于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现象较普遍。制定的这一形成性评价方案,会引导教师使自己对语文学科理解更具科学性,在教学实践中,会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起来。
G622
A
1008-388X(2010)03-0057-05
2010-07-08
陈中庆(1942-),男,浙江宁波人,中学高级教师。
表1 一年级上学期语文学习形成性评价表
续表1
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