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张家港市万红幼儿园 杨丽娟
当前亲子阅读的误区解读
■江苏省张家港市万红幼儿园 杨丽娟
早期阅读是幼儿认识世界和发展自我的重要途径之一。阅读有助于幼儿丰富内心世界,形成完整人格。有研究认为,图书阅读是大脑的最佳刺激物,是发展大脑神经组织的最好方式;可以使幼儿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从而保证幼儿的心理健康;可以增加幼儿的经历和交往;是幼儿学习的基础,是幼儿智能和个性发展的条件。[1]除了在幼儿园进行的早期阅读之外,亲子阅读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的发展使得现代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他们对亲子阅读越来越重视,这种注重亲子间互动的阅读方式受到了年轻家长们的亲睐,也如催化剂般促进了许多家庭的和谐亲子关系,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访谈与书面调查,我们欣喜地看到,所有家长都认为早期亲子阅读能够为幼儿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益处,他们非常注重幼儿早期阅读兴趣、习惯与能力的培养,尽其所能地为幼儿创设阅读环境,花一定量的时间和幼儿一起阅读。但由于受教育程度、家庭与社区环境、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家庭中亲子阅读还存在着一些值得探讨与反思的现象。
家长之所以接受并进行亲子阅读,是基于一定的思想认识之上的。在问卷中我们注意到,家长对于亲子阅读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自己的主观意识状态下,常常片面地凭自己的主观想象给亲子阅读的目的下定论,不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幼儿的内在需要,因而造成亲子阅读过程中材料选择、指导策略、环境营造等方面的偏差,使亲子阅读本该有的和谐氛围遭遇尴尬,严重的甚至使幼儿失去了对阅读的兴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调查发现,大部分家长认为亲子阅读以培养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为主要目的,但也有少部分家长认为,亲子阅读等同于识字教育。一位家长这样说:“幼儿园阶段的幼儿还不认识字,因此他们也谈不上阅读。我觉得看书首先要识字,我给孩子买的书很多,这些书有一个好处,就是常用字会比其他一些字大,而且用不同的颜色标示出来,我经常教孩子看,就可以认识好多字,这样慢慢地他也能学会自己看书了。”在访谈过程中,有这种认识的家长不在少数,他们在和幼儿一起阅读时,总是把认字放在第一位,有的家长让幼儿一个个地指认,有的甚至要求幼儿书写,幼儿认字量的多少是他们最关心的事,这些家长相互之间交流时,常会因为自己孩子认识许多字而自豪。
与强调识字教育的家长不同的是,这一部分家长认为识字只是一种附带的结果,幼儿能在此过程中认识一些字最好,不认识也无所谓。他们认为文学作品在亲子阅读过程中是最为重要的,认为亲子阅读就是给幼儿讲故事,或和幼儿一起讲故事、念古诗或儿歌,他们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让幼儿学会讲故事、背诗歌,并以幼儿能够讲述或复述多少故事和诗歌为荣。因此,我们常会见到一些家长自豪地向朋友炫耀,我的孩子只有五六岁,却已经会背上百首唐诗了。有的家长可能并不认为自己存在这样的想法,但事实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却不知不觉地朝着这个方向做了。因为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家长都选择了“让幼儿讲述和复述阅读内容”,只是在形式上有所改变,有的家长是让幼儿自己复述,有的则以亲子问答的形式复述。
除了上述以识字和讲述为主要目的的亲子阅读现状之外,我们通过对调查表的分析还发现,提高幼儿看图说话能力、丰富词汇量、发展语言表达能力、扩大幼儿的知识面、丰富生活经验等也是家长的热衷选项,而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增进亲子间感情等选项则选择的人数相对较少。这表明,家长对于亲子阅读的价值更多地看重于智力、能力方面的培养。对于亲子阅读中亲子间情感的培养,家长认为其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做到,并不需要在亲子阅读强调和突出。
亲子阅读需要一定的材料,随着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书籍出版的速度也随之加速。我们可以看到,在以新华书店为主的各类书店里,儿童读物成千上万,面对如此庞大的儿童读物市场,家长们有的挑花了眼,有的无所适从。在阅读材料的选择过程中,大部分家长往往不会过多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而习惯性地从自身喜好出发,代替幼儿的想法,也有一些家长过多注重幼儿的喜好,无科学判断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调查发现,有超过一半的家长购买书籍的标准是把“自己认为好的图书”买回家。通过对这部分家长调查问卷的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他们不具备专业幼儿教育的理论素养,在选择书籍内容时往往会忽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以自我为中心,自己认为好的图书就会买,不考虑幼儿心理发展特点。例如有些家长将亲子阅读等同于讲故事念诗歌,觉得书是成人看和念的,幼儿只需要多听,图书中不必有太多花里胡哨的东西,于是他们就会将一些图少文字多的书放在首选,认为少量的图片能够让幼儿满足一下视觉需求就可以了。还有一些以认字为主要目的的家长,则会选择与文字相关的读物,如看图识字、汉字卡片等,以此达到识字认字的目的。
还有一部分家长,虽说有一定的科学育儿意识,潜意识里觉得应按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他们的需要来选择图书,但由于幼儿教育理论的缺失,他们不了解幼儿到底需要什么类型的读物,也不懂得怎样的读物才能够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更加难以判断市场上林林总总儿童读物的优劣。因而他们常常会跟随别人的脚步前行,例如媒体热捧的、广告热销的、书店里摆在最显眼位置的、买的人最多的、包装精美的等等。他们不会考虑书中的内容是否对幼儿的成长有益,而将一些自认为流行、时尚的书籍买回家。在幼儿园进行的“图书漂流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带来的图书,有许多书籍让我们瞠目结舌,其中有一本《脑筋急转弯》的书,包装挺漂亮,但里面的内容却是荒诞无稽、庸俗不堪、格调低下,其中甚至有这样的题目:“什么时候是摘瓜的最佳时机?”答案为:“看瓜人打盹的时候。”还有一题为“小偷给社会造成了危害,给警察造成了什么?”答案居然为:“给警察创造了就业机会”。类似这样的图书不在少数,有些家长认为《脑筋急转弯》类型的书,可以培养幼儿灵活的思维,激活幼儿的幽默细胞。而有些昧着良心的出版商们为了利益,利用了家长们的这种心理,打着“丛书”、“系列”的旗号,误导了随波逐流的家长们。
幼儿喜欢什么就买什么,这是听之任之型家长们的心理准则。他们常以幼儿为中心,以幼儿的喜爱为标准选择幼儿读物。但幼儿年龄小,是非判断能力弱,他们的喜好很大程度上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如电脑游戏、动画片等一些声、色、形、趣兼备的事物特别能够吸引他们的兴趣,在选择图书时,他们也会常常选择与游戏、动画有关的图书,如《变形金刚》、《奥特曼》、《赛尔号图鉴》等等。中国海洋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朱自强认为,阅读是一种主动行为,阅读的过程应同时伴随着省思。[2]诸如此类的图书充斥着暴力、凶杀的内容,刺激着幼儿们的感官,引发幼儿的模仿行为,却与思考、想象无关,对幼儿的发展帮助甚微,甚至还会起到反面效果。还有一些图书,利用幼儿们喜欢的动画、故事形象,抄来一些经典故事中的情节就编成一本书,还谓之原创。我们发现在幼儿带来的书中,居然还有《黑猫警长大战孙悟空》的故事,真不知道故事结局是让孙悟空赢了好还是让黑猫警长赢了好。诸如这类作品编得拙劣,毫无创意与美感,但其包装却能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幼儿的眼球,如果家长们一味按照幼儿的意愿来购买幼儿读物,那只能引发幼儿的“伪阅读”。
在问卷题“您对幼儿早期阅读的指导策略主要来自哪儿”一题中,有一大半的家长则选择了“自己的摸索”,有一小半的家长选择了“幼儿园的家庭教育指导”,另有很少数的家长选择了“网络媒体的介绍”和“其他家长的经验”。可以看出,在亲子阅读中,家长们的指导策略很大程度上靠想象和以往自身获得的经验。由于大多数家长们没有经过正规的幼教理论培训,他们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了解也仅限于平时的观察,因此,他们对幼儿的阅读指导策略缺乏科学性。就算有部分家长会从幼儿园家长学校、书本、网络上学习一些零散的幼教理论,但也难以形成系统的儿童发展观。因而众多家长在亲子阅读的指导策略运用上随意性非常大,呈现出五花八门的状态。按调查问卷收集数据中人数的从多到少依次排列如下:
1.过度干预,主次颠倒。
在问卷中我们发现,超过一半的家长在亲子阅读指导方法中选择了“家长讲述为主,幼儿倾听”选项,将亲子阅读等同于讲述活动。有些家长为了能够让幼儿记住讲述的内容,便会采用大量提问等方法让幼儿回忆阅读内容,例如“这本书里讲了什么呀?”“故事里有些谁呀?““你觉得哪里最有趣呀?”“你最喜欢谁呀?”还有些家长,为了让幼儿专心听故事,在讲故事之前就预备了许多问题,以提高幼儿的注意力。也有一些家长,会在讲到故事中间时提出大量的问题,当幼儿听得正尽兴、快乐的时候突然紧急刹车,进入问答情境,让幼儿们感到阅读是为了回答问题而进行。特别是一些倾向于识字、认字方向的家长在此过程中常会要求幼儿指出自己所认识的字,并略带强制地教幼儿认一些生字,虽然也不乏对幼儿的表扬与鼓励,但在整个亲子阅读过程中,家长呈现出强势状态,幼儿的主体地位变成了附属地位,阅读的主动性渐渐变为了被动,久而久之,幼儿就会对亲子阅读失去兴趣。
2.过多自主,放任自流。
我们通过访谈了解到,这些家长和过多干预型家长不同点在于他们认为阅读主要是幼儿的事,家长的作用就是在幼儿不理解的时候作出解释。他们也尽力地进行自己心目中的“亲子阅读”活动。但在阅读过程中,幼儿读自己的书,家长陪在一边做家务或工作,有的家长虽然也在阅读,但和幼儿读的是完全不同的书,过程中只有少量的交流。还有一小部分家长认为幼儿识字了就能够自己阅读了,不用家长过多干预,家长多说、多做反而降低了幼儿的自主阅读能力。极少一部分家长则纯粹把书看成了打发幼儿时间的工具。在家长忙碌没时间管幼儿的时候,扔一本书给幼儿,遇到幼儿的问题,能回答的则回答,不能回答的则让幼儿去问老师或者到网上搜答案,有许多家长甚至抱怨幼儿的问题太多。可以说,这类家长在亲子阅读中只是起到了一个陪衬的作用,表面上给了幼儿更多的自主权,实际上实行的是放任自流的方法。
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家长们对亲子阅读意义的认识决定着他们的行为,许多家长能够抽出时间和幼儿一起阅读,虽然参与程度不同,但他们进行亲子阅读方法无非就是看、听、讲,有的是父母讲幼儿听,有的是父母和幼儿一起讲。有部分父母会将故事书的配套磁带或光盘放给幼儿听,但总体来说跳不出看、听、讲的范围。问卷中有一题“对于某些故事书中的动人情节,您是如何处理的”,一半家长选择了“让幼儿先说说自己的感受,再告诉幼儿其中的道理”,另一半家长选择了“联系生活实际,让幼儿感受美好情感”。可以看出,这些家长运用的是以讲述为主的方法,虽然有些家长能够运用生活中的事例,但却无法跳出看、听、讲的怪圈。“用其他形式表达情感”这一选项的人数为零。由此可见,家长们亲子阅读的指导方法简单枯燥,以说教为主,无多样性与趣味性,幼儿可能提升了观察能力、倾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但多元智能理念倡导下的其他智能却并无多少体现。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家庭收入的提高,90%以上的家庭都设置有专门的书房,其中有八成左右的家庭都有幼儿自己的房间,里面配有幼儿的专用书架,二成左右的家庭将幼儿的书籍放在成人书架的一角,基本上营造出了家庭阅读氛围。但在随后的调查数据分析中,我们也发现,虽然硬件设施比较到位,但在设施利用、材料摆放、习惯培养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合理因素,呈现出重物质环境创设,轻精神氛围营造和幼儿习惯培养的现象。许多家庭中虽然表面上书籍多,但幼儿喜欢的少,家长忽视幼儿精神方面的需求,无法做到科学选材。在材料的摆放上,也是各有千秋。有的家庭明明有专门的书架,但是幼儿能够自己收拾整理的却很少,大部分是由家长代替孩子整理,忽视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
英国著名作家约翰生说过:“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亲子阅读也是一样,幼儿的良好阅读习惯并不是一二天就能养成的,他们的优秀品质也不是接受一二个故事教育后就能形成的,而是长期坚持的结果。问卷结果分析显示,九成以上的家长对亲子阅读缺少计划性。有少部分家长通过幼儿园或媒体等途径接受了亲子阅读理念之后激动不已,当时制定了计划,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工作忙碌、家务繁琐、经济有限等原因导致计划失败,缺乏坚持性。
出于对阅读意义的认识,有些家长会带着明显的功利性目的和幼儿一起阅读。例如在阅读之前提出若干问题,让幼儿作好回答的准备。在阅读活动之后,又让孩子回答、复述、练习,把习得知识作为亲子阅读的首要方向,忽视孩子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把原本应该快乐、轻松的氛围弄得非常紧张,使孩子感受到一定的心理压力,从而对阅读失去兴趣。著名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说过,如果一个孩子在家被过分地照顾,就会造成孩子表达感情和“工作”的机会减少,无法建立起对他人有影响力的表现方式。[3]亲子阅读的过程也一样,如果家长过分重视知识的习得,而处处照顾孩子,那么孩子就很少有表达、探索的机会,能力也无法得到提升。
从调查的整体看来,亲子阅读的现状让人担忧,亲子阅读的目的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家长们只图眼前利益,如认字、讲故事等,而看不到利于幼儿长远发展的能力培养;家长对阅读材料选择的盲目性,导致幼儿对阅读不感兴趣;家长在亲子阅读过程中的指导方法单一、肤浅,致使阅读无法深入。如何改变这些不良状况呢?笔者认为应该从改变观念做起,多了解幼儿发展的理论,从多元发展的角度来审视亲子阅读的目的与过程,多投入一些时间进行亲子阅读,才能使亲子阅读真正起到启迪幼儿智慧、提升阅读能力、促进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的最终目的。
[1]博容.漫话早期阅读.独生子女健康,1996,3
[2]朱自强.儿童文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
[3]李跃儿.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桂林: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