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早期说谎行为研究进展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2010-12-27 05:23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当代学前教育 2010年5期
关键词:皮亚杰谎言研究者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汪 娟

儿童早期说谎行为研究进展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汪 娟

儿童说谎行为研究是道德发展和儿童社会认知研究关注的焦点,通过对有关儿童说话行为研究文献的梳理,研究者概括介绍了有关儿童早期说谎概念的界定、说谎与欺骗的关系、说谎的分类及动机、儿童早期说谎的认知研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在分析现有研究方法的不足的基础之上,建议从社会学视角在真实自然的情境中,进一步考察成人对待儿童说谎的态度,说谎对儿童自主性发展的影响以及当前儿童社会发展和道德教育的问题。

婴童 说谎行为

心理理论 社会性发展

儿童说谎行为是近年来儿童心理认知研究关注的焦点,也是道德发展和社会认知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说谎是儿童日常生活中常发生的现象,并且伴随着儿童个体的成长,可以说个体说谎行为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化的一个过程。因此,从皮亚杰开创说谎行为研究以来,在发展心理学领域对儿童说谎行为展开了一系列相关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儿童心理理论”一直是近几十年来认知研究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随着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的深入化和系统化,儿童说谎行为研究也向纵深方向发展,并试图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本文在此力求通过对儿童早期说谎行为研究成果的进一步梳理,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说谎的界定

(一)说谎与欺骗的关系

1.谎言。

谎言,根据语义,就是指假话、骗人的话;《美国英语文学大词典》将“谎言”定义为:(1)打着真实的旗号蓄意提供给别人的虚假说明或者虚假信息;(2)意味着欺骗的任何事情或者给别人的错误表达。[1]在皮亚杰看来,关于谎言的定义存在纯粹实在论、纯粹客观论和一般意义三个层次,即谎言是儿童顽皮的话、不符合事实的一种断言和任何有意图的错误陈述。可见谎言必须具备三个要素:第一,它确实是假话;第二,说的人明确知道它不是真的;第三,说的人希望听的人能够认为它是真的。只有在这三个要素都成立的情况下,我们才能认为某人已说谎。如果所说的事情是假的,但说的人并不知情,这时我们只能说那是一个错误;如果所说的确实是假的,说的人不仅知道是假的,同时并不希望别人相信他所说的,此时我们并不认为这是在说谎,而是一个玩笑或是嘲弄、讽刺或是隐语等。

2.欺骗。

欺骗,根据语义理解,欺骗是指用谎言或者诡计使他人上当。因此,欺骗不仅具有说谎的三个特点而且还具有三个区别于谎言的特点,即有意性、策略性和信念性。有意性是指欺骗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策略性是指欺骗者利用策略或方法来误导他人行为;信念性是欺骗与谎言相区别的一个根本特点,它是指欺骗来源于对误信念的理解。欺骗是一种具有情感投入的实际、真实的行为,因此,许多研究者将其视为研究儿童是否拥有理解他人信念的能力的最完美的方法。但是,在现有的关于儿童欺骗的研究领域中,已有的研究仍无法解答儿童在他们的欺骗行为中到底理解了什么。对于二三岁的幼儿而言,即使他们并不总是能很好地进行欺骗,但儿童理解这些行为如何影响他人的行为,而不是他人的信念。因此,他们知道如何去欺骗性地行动。

3.说谎与欺骗的关系。

说谎与欺骗是两个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独立概念。它们同属于一个研究范畴,但所涉及的认知维度不一样。Astington(1993)从心理理论的范畴考虑,认为:“说谎或谎言仅属于心理理论系统的初级维度。初级维度系统只关心别人做什么,自己的所作所为只是想影响别人的行动;而欺骗则属于心理理论系统的次级维度,次级维度系统通过一种间接的方式影响别人的想法来达到目的,即通过操纵人的信念来操纵别人的行为,而且往往是以耍手段、说谎等方式来实现目的。”[2]实际上,说谎是人类常用的一种欺骗方式,是欺骗的策略之一,是欺骗行为的一部分。

目前研究者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如果一种言语表述被认定为说谎或欺骗,必然满足三个关键的成分:事实、信念和意图成分。可见,说谎是指个体或者群体有意或者无意做出与事实不符合的陈述或用不正确的方式隐瞒事实真相的一种情境性行为。而欺骗通过操纵别人的信念来操纵别人的行为。因此,欺骗还具有有意性、策略性和信念性的特点。

(二)儿童谎言的分类及说谎的动机

从认知的角度,说谎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两种类型。而说谎行为表现为外显、内隐和错误信念理解三种形式。无意说谎是说谎的初级形态,属于一种无意识行为;而有意说谎是带有目的性的意识行为。但是有意说谎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欺骗,而欺骗一定是有意行为,并伴有个性化特征。其年龄小、认知水平较低的儿童容易出现想象性谎言;而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尤其期望得到别人的赞美或表扬的低龄儿童,容易出现夸张、虚构的虚荣性谎言;当儿童把自己日常的所见所闻交会融合进自己虚构世界的各种素材进行随意加工,编成自己的童话故事,便出现了表现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创造性谎言;当然由于儿童不具备逻辑抗辩能力,为了逃避受谴责,于是逃避性谎言便成为儿童一种自我防御性行为。[3]

关于儿童早期说谎行为的发生,卢乐珍认为其动机主要表现为天真幼稚、争强好胜、虚荣性强、逃避惩罚、恐惧焦虑和利益诱惑等六方面。[4]她进一步强调,说谎首先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行为,与儿童的社会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其次是由于强化的原因:第一,儿童偶尔尝试说谎并获得成功,由此得到强化;第二,儿童简单幼稚的说谎认为在成人眼中却成了聪颖的体现,一笑而过,也就强化了儿童早期的说谎行为。再次是某些成人教儿童说谎或欺骗他人。

二、儿童早期说谎行为的理论假设

(一)命题理论

命题理论的研究者认为,言语涉及的“事实”、说话者的“意图”和“信念”等语义特质在说谎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及其道德评价中起关键的作用,它是构成说谎概念与道德评价认知结构的重要部分。说谎概念的发展取决于儿童对此三个关键成分的理解,其中没有社会背景或文化因素的影响。[5]

(二)原型理论

原型理论通过三个语义成分定义了原型说谎的特征:(1)言语表述与事实相违背 (事实成分);(2)说话者知道此言语表述是错的(信念成分);(3)说话者有意欺骗听者(意图成分)。如果是原型真话,则这三种成分都与原型说谎的特征相反。[6]近年来,随着研究者对这三种原型成分的考察,在儿童理解说谎及其道德评价中的作用与发展性问题上存在着分歧。有些研究者的研究结果与皮亚杰的相似,认为青春期以前的儿童主要以事实成分为依据,只有到11岁以后才可能在说谎概念的判断中考虑到意图成分。

(三)民俗模型

20世纪80年代末,Sweetser的民俗模型理论向原型理论提出了质疑,强调社会与文化因素在个体定义说谎时所起的重要作用。Sweetser(1987)认为:“一种言语表述是否被认定为谎言不仅取决于说谎的原型成分是否出现,还取决于交谈发生的背景。”[7]研究者提出,如果说话者的说话动机是善意的,人们很少会把这种陈述判断为说谎。相反,如果这种与事实相反的陈述是为了伤害听者,那么人们更有可能把其判断为谎言。近年来有不少研究支持该模型,并阐析了社会、文化及动机等因素对说谎的定义及评价的影响。

三、儿童早期说谎认知研究及其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一)儿童早期说谎行为认知研究进展

心理学家Clara和William Stern通过观察自己的孩子以及根据其他孩子父母的报告最早系统研究了谎言。皮亚杰是研究儿童说谎认知的代表人物,他们在研究儿童道德判断的过程中运用“对偶故事法”考察了儿童对说谎概念的理解。皮亚杰指出,7岁以前的儿童在做出判断之前根本不考虑说谎者的动机,他们所关注的只是错误陈述本身与事实之间有多远的距离,却几乎不对说谎者歪曲事实的动机提出质疑。儿童直到十一岁才有能力认识到有关谎言真正的道德问题是它的欺骗意图,他把这一变化解释为儿童具有了把自己从自我中心立场中摆脱出来的能力后所产生的结果。[8]皮亚杰对儿童说谎认知研究激发了温默、彼得森等研究者探讨儿童说谎概念的理解及道德评价的兴趣。彼得森等(1983)的实验与皮亚杰的实验相比发现:各年龄组儿童说谎行为的态度转变具有更为明显的渐进性,对谎言的道德判断标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越来越宽松;而且小年龄组的儿童在判断谎言的自私功能和道德含义方面具有更强的能力,更可能从为人要正直以及谎言会对信任产生影响的角度来看待谎言,从而杜绝说谎。[9]

目前众多研究者所持的关于儿童说谎认知的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儿童对说谎概念的理解涉及事实、信念和意图三个认知成分。但研究者关于儿童说谎的认知和道德评价的研究则受社会文化的影响而各不相同。儿童对说谎的道德判断和对说谎概念的理解并不是同时发展的,其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似乎相对要早一点。目前我国学者徐芬、王卫星(2005)等通过“抵制诱惑情境”的实验发现:三岁组儿童中有59.3%出现说谎行为,并且对说谎的认识是杂乱无章的,而四岁组中说谎儿童的比例更高,达到了75%,主要依据事实来标记“谎言”和“真话”。[10]

儿童说谎行为研究是道德发展和儿童社会认知研究关注的焦点,但是无论是皮亚杰的“对偶故事”,还是其他学者所创设的“抵制诱惑情境”,目前,针对儿童早期说谎行为的研究大多数是从心理学视角,通过在实验室设置情景的情况下进行的,很少有研究者从社会学的视角,将儿童早期说谎行为置于自然、真实的情境下进行研究。儿童说谎其实是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发生的,因此,社会学为儿童早期说谎行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真实自然的情境中探究成人,尤其是父母及教师对儿童说谎行为以及其他错误行为的态度差异、分析成人的态度对儿童说谎行为习惯是否会强化或者抑制以及儿童说谎的情境性及发展的阶段性等是未来有关儿童早期说谎认知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道德教育认为说谎是一种应该抵制的不良行为,可是有研究指出说谎是儿童自主性发展的一种表现,对儿童自身调节能力的提高可能起着推动作用。在社会性交往中善意谎言策略的运用,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儿童的社交能力。对于儿童而言,学会把握说谎及讲真话的方式和时机是一项重要的发展任务。[11]说谎,对于儿童早期发展而言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儿童心灵的“毒药”还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催化剂”?这个问题为儿童社会性发展和道德教育的进一步探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幼儿教育的启示

1.正确对待幼儿的说谎行为。

幼儿说谎的实质是恐惧心理支持下所采取的一种自卫策略,幼儿说谎的时候存在一种矛盾心理,想认错但又怕失去信任,缺乏勇气。此时,成人应该以宽容的心态,给其爱的抚慰,抓住幼儿说谎时的矛盾心理,消除幼儿说谎的心理刺激动因,缓解幼儿情绪和较大的心理压力,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不轻易定位说谎,允许其犯错。儿童说谎所揭示的不仅仅是儿童的道德认知问题,更为本质的是它反映了儿童对他人愿望、信念等基本心理状态的了解。儿童如果理解了自己和他人的错误信念,就可能会开始蓄意说谎。幼儿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期,不难看出,这种说谎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儿童在生活中应用心理理论的表现,对心理理论的掌握还有助于儿童多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从而使儿童更善解人意,更具同情心。对有说谎行为的儿童,不理智的言语和行为等处理方式很容易造成幼儿的心理创伤,不能轻易地将幼儿的某些不真实的陈述或者不诚实的行为定位为说谎,更不能贸然贴上行为问题或道德问题的标签,应从终身发展这个角度来看待儿童的说谎及说谎行为。

2.引导幼儿正视自己的说谎行为。

著名的德国教育家克雷奇默认为,说谎是由于幼儿对成人的不信任而产生的。因此,家长和教师应该采取理解的方式对待幼儿的说谎。要让幼儿相信成人,首先成人要信任幼儿。

要认真思考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尽量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认真分析他产生说谎行为的真正原因,帮助他应对面临的挫折,对他的合理要求予以满足,对不合理的要求讲明不能满足的原因,这样的引导效果远比简单的批评说教要好得多。其次,家长和教师更要以身作则,给儿童以良好的榜样。幼儿在观察他人做出行为选择时所获得的关于榜样的行为、行为情境以及行为结果的知识会使幼儿获得替代性强化,而且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家长会有意无意指示自己的孩子说谎,成人所表现的不诚实的行为对幼儿进行负面诱导,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幼儿产生类似成人的说谎模式。因此,当儿童出现不诚实的有意说谎行为时,家长和教师等成人要言行一致,不要敷衍塞责,否则儿童就很容易形成不良的说谎习惯,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水平。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分析幼儿说谎的动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为他们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引导幼儿的行为逐步向社会所期望的有益的方向发展。再次,要营造气氛和环境,引导良好社交,强化诚实行为。幼儿的说谎是一种情境性行为,因此,成人应以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善于察言观色,给予孩子安全的心理环境,及时发现并加以教育的引导。良好的幼儿同伴交往或者混龄交往有助于幼儿个性发展和社会性进程。对于诚实守信的幼儿,成人应及时给以表扬和鼓励,从而给其他幼儿以正向的引导。

[1][3]孙永霞、刘晶波.儿童说谎行为研究综述[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0,3:49~50

[2]Astington,J.W.The child’s discovery of the mind.Cambridge,MA:Havard University Press,1993:94~105

[4]卢乐珍.幼儿道德启蒙的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395~401

[5]徐芬,荆春燕,刘英,包雪华.交往情景下个体对说谎的理解及其道德评价[J].心理学报,2002,34(1):74~80

[6]Lee K.Lying as doing deceptive things with words:A speech ac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In:Astington JWed.Mind in the making.Blackwell Publishers,2000:177~196

[7]Sweeter E E.The definition of lie:An examination of the folk models underlying a semantic prototype.In D.Holland(Ed.),Cultural models in language and thought,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43~66

[8]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M]傅统先,陆有铨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160~171

[9]PTERSON C.The role of perceived intention to deceive in children?s and adults?concepts of lying[J].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Child Development,1990,61(1):211~220

[10]徐芬、王卫星、张文静.幼儿说谎行为的特点及其与心理理论水平的关系 [J].心理学报.2005,1:73~78

[11]查尔斯·福特.说谎:你所不知道的一切[M].高卓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71~79

猜你喜欢
皮亚杰谎言研究者
基于皮亚杰理论的莫高窟文创儿童玩具设计研究
传承智慧经典,不是只为纪念
——《皮亚杰文集》不可不读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走近皮亚杰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
真实的谎言
谎言
揭穿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