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院系学生“专业技能勤工助学”的功能、现状与管理研究*

2010-12-08 04:36丁华丽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院系专业技能专业

丁华丽

(广州体育学院运动与健康系,广东广州 510500)

体育院系学生“专业技能勤工助学”的功能、现状与管理研究*

丁华丽

(广州体育学院运动与健康系,广东广州 510500)

运用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透视体育院系学生专业技能勤工助学的功能及存在问题,提出加强体育院系学生专业技能勤工助学活动管理的相应对策。学生专业技能勤工助学活动对于体育院系与社会沟通具有积极意义,是体现多方面作用的重要“社会实践课程”。建立体育院系学生专业技能勤工助学信息管理网络服务平台、出台弹性学分制管理模式,针对学生专业技能勤工助学中的问题给予辅导与帮助,可以引导体育院系学生专业技能勤工助学活动健康发展。

体育院系学生;专业技能勤工助学;管理

“专业技能勤工助学”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面向社会参加的,通过为特定组织或者个人付出与专业技能有关的各种有偿服务或劳动,学生在服务工作中必须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完成[1]。2007年6月教育部、财政部颁发的《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中第五条指出:“勤工助学活动必须坚持‘立足校园,服务社会’的宗旨,……”[2]。高校贫困生群体日益庞大,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多元化的资助经济贫困学生的政策体系。但其中勤工助学资助体系中多为“劳务型”工作,难以有效解决贫困生经济、精神双贫穷。普通高等学校应就勤工助学资助体系由“劳务型”向“智力型”转化进行深入思考[3]。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各种健身场馆、俱乐部、培训班、形式多样的健身体育比赛成为一些公司企业、机关单位的员工福利,社会对体育专业技能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多,为体育专门人员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其中体育院系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参与到体育专业技能社会服务中的人员比重越来越大,是近年来体育院系一种引人注目的“服务社会”的“智力型”勤工助学现象。本文通过对体育院系学生专业技能勤工助学活动的功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加强管理,变无序为有序,促使体育院系学生专业技能勤工助学活动的健康发展提出建议。

1 体育院系学生专业技能勤工助学活动的功能

1.1 是体育院系学生快速提升专业能力的重要“社会实践课程”

专业能力的培养是我国体育院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社会实践课程应作为体育院系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据莫斯科大学社会学系在2003年4月间进行了大学生兼职的调查究表明: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匹配的兼职的同学,他们对未来职业的认知水平要比没有从事兼职的同学高得多。同时研究表明,部分从事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兼职大学生的成绩好于一些只是给别人打工的大学生[5]。“社会实践课程”是学生在社会实践(物质、社会、文化等)中所学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技能、观念和态度,具有潜在性、隐蔽性和不确定性。“学校常规课程”则是指学校开设的正常组织教学的课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学校常规课程与社会实践课程内外呼应,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学校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体育院系学校常规课程因过分强调各学科的分段和独立造成各门课程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与呼应、造成专业课程设置和编排与社会需求某种程度的脱节;体育院系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结构与社会体育需求的专业能力结构重点、水平等依然存在着偏差,致使“学校常规课程”带来某种程度的“营养不良”。实践出真知,能力总是与活动相关联,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而能力又在活动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高校体育专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依靠专业实践活动得以实现[6]。体育院系学生专业技能勤工助学是体现多方面作用的重要的专业实践活动,它将社会体育现实需求引入到体育院系日常教育实践之中,培养实践能力。一方面,学生可将所学体育专业知识技能及时付诸实践,将原来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技能与实践中所需的知识技能逐渐建立起内在联系,成为知识整体的一部分,使专业知识得到深化;另一方面,在专业技能勤工助学活动过程中当遇到原来没有涉及或暂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迫使学生对具体实践工作进行深入思考,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会唤起学生对更新知识的渴望,通过独立解决实践问题而挖掘创造潜能,使专业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1.2 是体育院系管理部门调整体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参考”

随着社会的变革、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我国人事制度的变革,我国高等教育和体育也在剧烈的变革之中。我国的体育也不断向商业化、职业化、产业化和社会化发展,体育人才市场在不断扩大,体育人才“质”和“量”的社会需求也在动态变化之中。表现在新型体育人才的就业率在逐渐提高,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多元化的趋势正在加强[7]。为满足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对体育人才多元化和现代社会竞争的需求,体育院校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关系上,应对人才培养目标做出与时俱进的调整,逐步走上以需定产,以社会需求定培养方向的道路,以期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复合型体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制定具体培养规格、课程体系与课程结构设计的根本依据,目标的定位应具有前瞻性、适应性、可行性等特点,才能把握体育人才素质的内涵,才能确定具有时代内容的培养目标,才能按社会需求培养人才。体育院系必须经常与社会进行沟通,与社会保持密切的关系,才能更好地认清体育人才社会需求的形势,以便做出合理正确的变革,实现体育人才培养与体育人才社会需求的和谐发展。但是,我国的体育院系走的是一条相对保守、封闭的道路。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的普通教育观念的影响,体育院系为“就业”服务的意识不强,对体育人才社会需求缺乏深入的了解。与社会需求产生的冲突具体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结构与社会需求脱节;特色不明,种类不全,高层次体育人才匮乏;体育人才培养观念落后;办学定位不准确,“量”与“质”矛盾突出以及就业供需失衡等方面[8]。学校与社会之间突出地横隔着一道深深的鸿沟,令人欣喜的是大多数体育院系正在做着跨越这道鸿沟的各种尝试。其中之一就是体育院系支持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种形式的专业技能勤工助学活动。学生通过自己的专业技能知识进行勤工助学活动积极走入社会,不仅能提高自身专业能力,而且也给学校管理部门提供了深入了解体育社会需求的渠道,进而为对人才培养目标做出切合实际的变革提供了风向标的作用。在专业技能勤工助学活动中,学生充分发挥其体育专业技术优势、知识优势,将在学校中学到的先进体育知识和掌握的技术信息,渗透到社会团体或个人,为服务社会团体或个人体育需求注入新鲜活力,促进服务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使高等体育教育更加直接地为社会服务。同时校方通过对学生专业技能勤工助学活动的深入了解,可以及时知道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哪些方面与社会体育需求相适应,哪些不相适应,以便反思自己在教学、科研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乃至调整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拉近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距离,这对进一步明确办学方向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更有利于学校更好地面向社会经济建设,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体育人才。

1.3 是促进体育院系学生社会化的“直接通道”

大学生社会化既有社会对大学生个体的外部教化,也有大学生个体对社会的自我调适,是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过程[9]。大学校园的相对封闭性以及学生的相对单纯性,使得在校学生接触社会机会不多。缺乏社会实践体验的大学生,社会化程度相对较低,表现在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的看法简单化、理想化和片面化;对现实中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应对能力差;知识结构不合理,实际实践能力弱;难以处理社会与自我的关系,难于实现自我与社会的真正融合。实践证明专业技能勤工助学活动是学生与社会进行有效沟通的最直接的通道。专业技能勤工助学活动能够引导体育院系学生走出校门提前步入社会,让他们接受真实生动的国情民情,感受各种在学校无法体验的社会现实,加深对社会体育现实的了解。通过专业技能勤工助学活动实践,有助于学生找到自己业务知识技能上的差距和不足,进一步激发专业学习热情,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专业视野,促进思维的创造性发展,为将来担当新的社会角色做好业务准备;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自强的意识,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提高交际、竞争、沟通等能力,如为人处事、待人接物、遵纪守法、与他人和睦相处等,逐步学会驾驭复杂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正确处理好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群体、学习与生活等矛盾和冲突,锻炼经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助于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锻炼意志和毅力,帮助掌握生活技能,完成生活技能社会化。时代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体育人才,体育人才培养理应体现社会需要与主体需要的统一、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的统一。体育院系学生这些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只停留在校园里而不进入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事实表明,体育院系学生参加专业技能勤工助学活动越来越普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专业技能勤工助学活动对体育院系学生的社会化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能起到加强社会教化、加速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的重大作用。

2 体育院系学生专业技能勤工助学活动的现状

2.1 体育院系学生专业技能勤工助学活动的现状

体育院系学生专业技能勤工助学的工作范围通常有体育各项目教学、培训类;运动与健康服务类;组织运动项目竞赛、裁判类;体育表演、体育传播类以及学生以运动员身份参与企事业单位竞赛类等。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尤其是大学生群体观念的改变,勤工助学的内涵和外延也在随之改变。勤工助学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贫困学生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希望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将来就业积累经验或资本。以广州体育学院的网上调查为例,在2795人的反馈中有57.3%学生参加过专业技能勤工助学实践,其中92.36%的同学认为通过专业技能勤工助学活动可以学习工作经验、促进专业成长、87.03%认为可以提高专业认知,增加就业机会。我国体育院系在近年来强调就业导向、人文素质教育的呼声下,逐渐转向对社会实践教学的重视和实践课程的开发,但是,几乎所有学校都集中于对原有课程的内部调整和校本实践课程的开展,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也基本限于一些实习基地的参观实习或社会调查和考察,社会实践资源依然相对缺乏,实践效果不甚理想,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在学校苦苦探寻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却恰恰忽视了最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专业技能勤工助学活动,忽视了对体育院系学生专业技能勤工助学活动的指导和管理,忽视了发挥其在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和社会化中应有的作用,二者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甚至彼此背离。据了解,大部分的体育院系都成立了勤工助学中心,由其对学生的勤工助学活动进行组织、协调、统一管理和指导。虽然勤工助学中心机构设置比较齐全,部门职责明确,特别是校内勤工助学活动管理制度完善,执行情况良好,很好地帮助了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尽管学生的专业技能勤工助学活动早已突破了校内勤工助学岗位走向了社会,但是,体育院系学生这种“面向社会”的“智力型”专业技能勤工助学方式还只被看作是学生个体的分散的行为,尚处于松散的、个人的、无政府的边缘化状态,由于岗位不固定,使其难以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学校在专业技能勤工助学培训、监督、考核等各方面管理仍尚未起步;在如何有效利用体育院系学生专业技能勤工助学活动,拓展校外社会实践资源,将其与专业教学结合起来等方面尚处于薄弱环节。

2.2 体育院系学生勤工助学活动存在的问题

2.2.1 岗位相对较少、信息渠道不通畅

学生主要是通过老师和同学介绍、自己寻找或中介机构等途径获取相关岗位信息,只有少数是通过学校勤工助学中心介绍的。据对广州体育学院学生获得专业技能勤工助学岗位信息来源的调查:有71.24%学生的工作是通过教师、同学和朋友介绍,16.40%是自己找的,6.78%通过网络和中介机构,只有5.57%是通过学院勤工助学中心介绍的。虽然学校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但它的空间还是远远满足不了越来越多的学生渴望参加专业技能勤工助学的要求,体育院系勤工助学中心在学生专业技能勤工助学渠道和信息服务方面还很不够,学校有关方面要积极尝试拓宽专业技能勤工助学的渠道与范围,主动建立与校外社会团体或个人的联系,更重要的是能与相关单位或个人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让社会承担更多的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责任,为学生到校外参加专业技能勤工助学活动创造条件;将对学生专业技能勤工助学的指导、管理,作为学校教育的应尽之义务,使其成为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2.2.2 对专业技能勤工助学学生管理难度加大

首先,大部分学生对勤工助学的意义都有正确认识,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积极参加专业技能勤工助学活动,以自强不息的实际行动克服困难,发奋成才。但某些同学还不能妥善处理勤工与学习的关系。一些学生对专业技能勤工助学的认识有偏颇、行动上有偏差。如有的在对待劳动报酬上出现偏差,认为勤工助学就是为了赚钱,其“勤工”不是为“助学”,而是“助玩”、“助酒”、“助烟”等,这无形中助长了部分学生的超前消费观念,甚至会产生互相攀比的不良倾向。其次,工与学应该以学为主,两者兼顾。而现实中,有少数学生常常因为参加专业技能勤工助学活动而无法很好地兼顾学习。专业技能勤工助学活动占用了学生的业余时间,有时为了繁重的业务而不得不临时请假,甚至少数学生还处在“因工误学”“因工逃学”的困境之中。学生因于专业技能勤工助学活动而逃课的现象,其实在各体育院系都屡见不鲜。学生的逃课会打击教师上课的热情,影响其他同学上课的积极性,不利于校风、班风的建设,同时也会造成学校教学质量的下降。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就给学校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大了学校的管理难度。

3 对体育院系学生专业技能勤工助学工作的建议

3.1 建立专业技能勤工助学信息管理服务平台

开发专业技能勤工助学中心网站,建立“专业技能勤工助学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为学生参与专业技能勤工助学活动提供信息和交流的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社会团体或个人上网发布体育专业技能服务需求信息,为招聘单位和学生提供双向选择和交流的机会。专业技能勤工助学中心网站主要职责是,负责专业技能勤工助学岗位设置、报酬标准制定、岗位职责制定及学生专业技能勤工助学资格审查;对校外用人单位提供专业技能勤工助学岗位;进行审批和招聘、推荐;负责学生参加专业技能勤工助学前的上岗培训;对学生专业技能勤工助学活动进行跟踪管理,对学生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负责参加专业技能勤工助学活动学生的合法权益的维护。引导体育院系学生将勤工助学活动与专业特长(不仅仅是所学专项)相结合,发挥专业优势,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重点开发创业型专业技能勤工助学活动。加强与校外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横向拓展;与现有的合作团体或个人加强合作,纵向拓展,建立体育院系学生勤工助学活动基地,分批安排学生。

3.2 建立体育院系学生专业技能勤工助学管理制度

3.2.1 建立体育院系专业技能勤工助学弹性学分制管理模式

目前绝大多数体育院系都将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社会调查和考察、军事训练等形式列入教学计划内的实践,而学生的专业技能勤工助学活动则游离在教学计划外,教学计划内的实践活动由教务部门落实管理,而计划外的活动一般由团组织或勤工助学中心管理或处于不管状态。这样做的弊端易使专业技能勤工助学这种能有效提高创造力的实践活动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不利于规范化管理。笔者认为,现行的学籍管理制度下,学生很可能因为专业技能勤工助学活动而导致缺课时数太多、课程考核不及格等问题而被取消学籍,加剧了勤工与学习的矛盾,个别学生因此而陷入两难的境地,甚至造成很大的心理问题。因此,体育院系应该针对学生专业技能勤工助学活动普遍化、兼职时间长期化的新形势,进行学籍管理制度改革。在过渡阶段,出台弹性学分、替代学分等制度,并逐渐由学时制向学分制转变。对学生专业技能勤工助学进行跟踪管理,对从事与体育专业有关的勤工助学实践工作达60 h以上的学生给予学分。只有建立和完善弹性学分制管理模式,体育院系专业技能勤工助学活动和专业学习才能齐头并进,良性互动,才能真正做到“学用结合”。同时学分制对学生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更高了,它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主性、自立性,学生必须考虑选哪些课程,怎样发展自己,怎样根据指导性教学计划并跨计划,跨学科,甚至跨学校修自己选的课程,来安排自己的学习进程,在这种弹性学分制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情况提前毕业或延迟毕业。弹性学分制给学生个性发展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体育人才[10]。

3.2.2 制定体育院系学生专业技能勤工助学日常管理制度

学校要根据学生专业技能勤工助学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措施,健全规章制度,依照科学的制度进行规范和约束,为专业技能勤工助学工作的科学管理提供制度保障。要制定相应的专业技能勤工助学管理章程,制定合理的报酬标准,建立“双向选择、竞聘上岗”的专业技能勤工助学机制。着重应该建立对专业技能勤工助学学生的“三考核”制度。所谓“三考核”就是指由参加活动的学生本人、用人单位或个人和学校勤工助学管理部门三方进行考核。学生自我考核以定期写工作总结和思想汇报方式为主。用人单位或个人考核以学生的出勤态度和工作绩效为主。而学校考核以学生近阶段的学习成绩、在校表现为主,并对参加专业技能勤工助学的学生建立个人档案库。这样一则可以保证专业技能勤工助学活动的持续性和实用性。二则可以对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情况进行动态的跟踪和管理,既起到监督规范的作用又可以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3.3 开展体育院系学生专业技能勤工助学培训

由学校学生管理处组织成立专业技能勤工助学培训中心,使体育院系专业技能勤工助学组织形式实现个体自发型向集体组织型的转变。培训中心牵头组织相关系部和专业教师分解所属专业应当具备的技能,根据现有学生所从事的工作,检验岗位与所授专业的相关度,提炼岗位技能,构建技能模块和体系,厘清哪些技能可以通过专业技能勤工助学训练来掌握,掌握这些技能需要通过哪些岗位。如组织某企业某运动项目的竞赛,专业技能的兼职岗位可为运动项目的竞赛规程的制定、临场裁判岗位及教学训练岗位等,再如体育产品市场营销专业技能可分解为调研、推销、销售管理、策划四大技能模块,兼职岗位有:宣传单派发、市场调研、产品导购、商场营业员、促销、校园代理、体育产品市场推广、企业(商家)外展活动等。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勤工助学活动进行专门培训和指导,根据专业技能勤工助学活动岗位分布配备相应的专业指导教师,发挥专业优势,将校内常规专业课程与学生专业技能勤工助学活动中岗位要求进行糅合,对学生的实践工作提出目标并指导学生努力达到目标,引导学生学会将实践与专业课的学习相结合,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去,使自己的专业优势转化为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从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同时依据所收集的与专业有关的岗位信息,因才定岗,向学生推荐合适的岗位,以避免盲目性。对学生实践过程进行跟进指导,建立学生专业技能勤工助学活动档案,通过与所服务的社团或个人加强联系沟通,了解学生工作情况;指导学生撰写实践工作日记,收集反馈信息。分析解决实践中碰到的问题,以专业为单位定期集中学生召开专业技能勤工助学学生交流会,总结专业技能勤工助学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共同探讨。通过集体交流、个别沟通指导等方式,善于发现学生工作过程中有价值的素材,根据相关课程的理论,编写实践案例,并将案例带入课堂。来源于学生专业技能勤工助学活动实践的案例比书本上的、网络上的案例更加生动、具体,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也更能够吸引学生参与讨论。引导他们学会在实践岗位中评判自身的技能优势与不足,提高学习专业技能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形成专业学习和实践活动的良性互动,从而使学生专业技能勤工助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落到实处。

[1]何赛雄.高校学生勤工助学活动创新研究[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2):151-153

[2]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8(6):19-21

[3]任福战,王靖鑫.新形势下高校贫困生勤学资助由“劳务型”向“智力型”转化的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2007(8): 72-73

[4]王飞,耿廷芹.对我国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12):83-86

[5]陈民利.高职学生社会兼职管理初探[J].企业家天地,2008(9):138-140

[6]蒋钢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能力培养初探[J].体育与科学,2009(4):103-107

[7]项立敏.我国体育本科专业分层次选方向培养的总体构想[J].广州体育学院,2005(5):111-114

[8]胡军,秦勇.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和社会需求的冲突与融合[J].山西师大学报,2009(5):181-183

[9]贺祖斌,杨红秀.大学生兼职功能的社会学分析[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87-90

[10]陈婷.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项目纳入素质学分的实践创新[J].教育研究,2009(1):152-153

Research on Function,Status and Management of Specialty Work-Study of Students in Sports College

DING Hua-li
(Sports and Health Care Department,Guangzhou Inst.of P.E.,Guangzhou 510500,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unction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Specialty Work-Study activities of students in sports colleges by interviewing and literature review.It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Specialty Work-Study activities having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establishing links between Sports Colleges and society,is an important"society practices curriculum"with multifaceted role.It will guid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pecialty Work-Study activities by establishing a network service platform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introducing a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flexible credit,giving counseling and assistance for the problems in the Specialty Work-Study activities.

sports college students;specialty work-study;management

G80

A

1007-323X(2010)06-0124-05

2010-2010-10-09

丁华丽(1967-),女,硕士,广州体育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广东省教育厅高校学生资助课题(项目编号:2009zxzc009)

猜你喜欢
院系专业技能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专业技能库建设初探
部分专业介绍
浅谈SQL Server中Select语句的分组统计功能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教育改革对高校文秘人员的素质要求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探索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高校院系经费分层管理探析